【城市漫步】徐家汇土山湾——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一扇窗

佳柠

<p class="ql-block">土山湾是位于现今上海市徐家汇的一个历史遗址。1832年至1837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出任江苏巡抚,府衙在苏州,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率领官员民众,全力治理太湖水系河流,疏浚河道,促进漕运与经济繁荣。在疏浚漕溪、肇嘉浜、蒲汇塘的同时,用淤泥堆积出一高地,当地人称之为土山湾,其名一直沿用。1864年后,传教士在土山湾高地建孤儿院,孤儿工艺场、土山湾画院等设施,为中国西洋画的发源地,造就了一代画界宗师——徐悲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历史悠久的徐家汇</b></p> <p class="ql-block">徐家汇的“徐家”,源自徐光启家族。徐家汇聚落的形成,大约也可上溯至那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合著的《几何原本》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p> <p class="ql-block">1633年,徐光启逝世。8年后,徐氏子孙将其安葬在徐家汇土山湾北。徐氏后裔在此结庐守墓,繁衍生息。这里初名“徐家厍”,“厍”的意思就是村庄,后渐成集镇。因为这里正当肇嘉浜、法华泾和蒲汇塘三水汇合处,所以称之为“徐家汇”。1902年绘制的法语上海地图,图中红色区域为居民聚落。“徐家汇”的法文拼写方法其实是借鉴了沪语的发音:Si-Ka-Wei。英语的拼写也是类似:Siccawei 或 Sicawe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20-1930年代绘制的用法语标注的徐家汇及浦肇河周边地图(标注现地名)</span></p> <p class="ql-block">今天徐家汇的中心区域,在唐、五代、宋时属华亭县高昌乡,直至明、清时期全境仍属上海县。清宣统二年(1910 年),属上海县的法华乡。不过,当时这里地处偏僻,居民们尚不太认同这里是上海城市的一部分,他们往往都把去上海市区说成“到上海去”。民国时期的徐家汇,还有不少农田。</p> <p class="ql-block">随着法租界的三次扩张,以及聚落的扩大,徐家汇和上海市区连接起来,并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1925 年的徐家汇,中间的大路为今衡山路,右侧的房屋位置今为第六百货,左侧的街面房约为太平洋百货。</p> <p class="ql-block">1937年的徐家汇,店铺林立,人流如织。(对应的位置大约是现今华山路衡山路口)图中可见华界和法租界之间的隔离铁网和维持治安的装甲汽车。</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徐家汇。这时,徐家汇作为上海市西南郊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商业区,只有150多家经营日用必需品的小型商店,且多集中在华山路一条街上。此时,已有衡山路、华山路、天钥桥路、徐家汇路、斜徐路等通向徐家汇。图为20 世纪 40 年代徐家汇徐镇路、华山路和衡山路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肇嘉浜与肇嘉浜路</b></p> <p class="ql-block">说到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和苏州河自然是顺理成章。而在上海市区曾经也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浜,贯穿东西,这就是肇嘉浜。19世纪中叶,它还是一条碧波荡漾、岸柳成行的通航河道。东起朝宗门(今大东门) ,从郎家桥入水门,引黄浦江水横贯上海县城,西出仪凤门(今老西门)水门南下,流至斜桥、罗家湾(又称卢家湾,原卢湾区名称之由来)直奔徐家汇的蒲汇塘。长约5公里,宽约30米,深3~4米。肇嘉浜与蒲汇塘交汇处称蒲肇河(大致为现今漕溪北路走向)。向西可通航至七宝,远接松江,进而联通太湖水系。上海县城内及周边的许多商贸活动以及货物集散都要通过肇嘉浜,物流通商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肇嘉浜也是上海县城正中干河。方浜在其北,由学士桥入小东门水关,经益庆桥、西马桥(今西马街、青莲街之间),原通周泾(现今西藏南路),后因筑城断塞,止于西城墙。薛家浜在旧城南,自青龙桥入小南门水关后,分段称乔家浜、也是园浜,过守备署,止于西南城墙。陆家浜在南城外,东起南仓渡,西连肇嘉浜,北经肇嘉浜、周泾接吴淞江。西洋泾浜(即新开河)在旧城东北,东接浦江水,西连城壕,北通洋泾浜连接周泾。这5条干河,通过城濠和中心河(又称穿心河)互相沟通。城濠初掘时全长1600丈,宽6丈,深1.7丈,通潮汐。中心河是旧城厢南北流向干河,沟通肇嘉浜、方浜、薛家浜,接连众多支流,以肇嘉浜为骨干,组成城内外水网。泛舟行驶之间,可抵各城内外各处。众多商铺及住家大多也枕河而居,完全是一派典型的江南水城既视感。</p> <p class="ql-block">民国3年(1914年),法租界最后一次大规模西扩,肇嘉浜及其沿岸地区也开始了史上最大变迁。上海县城之外的肇嘉浜河段,特别是新辟法租界内的肇嘉浜北岸大片地区呈现出由水乡农舍向城市街区的沧桑巨变。工厂、商户以及居民开始大量聚集,市井的繁荣也带来市政管理问题。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接排入肇嘉浜。建筑、生活垃圾也都倾倒浜内。日积月累,河道逐渐淤浅,水质恶化。至20世纪30年代,仅能勉强通航小船。</p> <p class="ql-block">图为20世纪40年代肇嘉浜和水上棚户。</p> <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后,徐汇区人民政府迅速巩固政权,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1954~1956年,在陈毅市长的亲自过问下,人民政府开始整治旧上海最大的水畔棚户区——肇嘉浜沿浜岸区。</p> <p class="ql-block">经过两年多的填浜埋管筑路,耗资754万元人民币,一条长3000米、宽40米(后扩展到63米)的上海市西南部地区东西向交通大动脉——肇嘉浜路修成,原河边居民1704户迁入漕溪新村。又经过多次的改建和提高,沿大道分段辟建了船型立体花坛、伞亭、回廊、花架,增设了雕塑、假山、石凳,连接徐家汇广场中心的肇嘉浜路由昔日的臭水浜变成了林荫大道、带状花园。</p> <p class="ql-block">20 世纪 50 年代肇嘉浜填没后,建成林荫大道,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徐家汇全景。</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从徐汇中学老楼(已拆除)东望肇嘉浜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时代变迁,徐家汇也在改变</b></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徐家汇北望视角。</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交通繁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土山湾孤儿院 睁眼看世界</b></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曾经是上海的一个重要地标,位于上海徐家汇南部半里许。因疏浚肇嘉浜、蒲汇塘,堆泥湾处而得名,当时占地面积约80亩。1864年,土山湾孤儿院建立,随后创办土山湾孤儿工艺场,内设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照相等工场。虽然当初只是为了接纳孤儿工作习艺而设立的工场,却无意间掀开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一页,为封闭的中国开辟了通往世界的渠道,给无缘涉足西方的中国人提供了一扇观察和了解西方的窗户。</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画馆将西画贯穿多种技术因素,构成了继北方清宫油画、南方外销油画之后近代中国“西画东渐”又一处重要的样板和典型。这种艺术与中国人聪颖、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中国数千年的传统艺术相融合,产生了诸如刘德斋、周湘、徐咏清、张充仁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中国艺术大师。曾受土山湾绘画影响的一代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直言:“土山湾亦有可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p> <p class="ql-block">2010年6月,土山湾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镇馆之宝为孤儿院杰作——黄杨木雕牌楼。著名教育家——马相伯故居也在此地。</p> <p class="ql-block">黄杨木雕的“中国牌楼”堪称镇馆之宝,这座牌楼是1912年在外国修士葛承亮的指导下,由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数十位孤儿雕刻而成,参展过三届世界博览会,后流失海外近百年。2009年4月,中方和瑞典方面签定了土山湾牌楼的转让协议书,这座海外浪迹近百年的牌楼得以重归,并历经多时修复而焕发新生。“中国牌楼”所落座的上海土山湾博物馆,是利用土山湾孤儿院旧址建筑改建而成,展馆内设牌楼厅、徐家汇厅、土山湾厅、传承影响厅。除了镇馆的“中国牌楼”外,还展出参加历届世博会的土山湾作品,以及土山湾在绘画、木工雕刻等方面的印迹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土山湾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点击图片可看大图文字)</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上海发布等;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徐汇区志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