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经此一番挫折,苏轼顿悟人生、堪透世俗,在艺术创作上追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行笔不计工拙,随心境而变,笔酣墨饱,飞扬跌宕,达到“法无定法”的境界。特别在“人书具老”之时,用笔从容老道,格调醇和悠远。</p><p class="ql-block">58岁的苏轼回调京师时,朝堂局势晦暗不明,心中略有忐忑。恰逢好友姚丹元拜访,向他诵读2首李白的诗歌,未曾收录于《李太白文集》,苏轼听后豁然明朗,遂借由情感爆发,写下一件《李白仙诗卷》。全文共计200余字,第一首诗歌空灵虚和、仙气飘飘,所以苏轼行笔的开合起伏,略微缓和。而第二首诗歌,略显凄凉清冷,不禁让苏轼回想自己艰苦的人生,运笔自然飞动迅疾,实现“人书合一”,点画时而浓厚,时而生涩,奇逸多变,纵横潇洒,十分酣畅淋漓。</p> <p class="ql-block">苏轼的书法天真烂漫的艺术性已完胜米芾,翻遍书法史没有第二人能写得出。</p> <p class="ql-block">启功无缘“20世纪十大书法家”,吴昌硕位列第一,毛主席仅排第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远方诗书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4-03-16 09:04:46</p><p class="ql-block">启功无缘“20世纪十大书法家”,吴昌硕位列第一,毛主席仅排第五!</p><p class="ql-block">书法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贵为中华十大国粹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魅力,而在中国书法历史的长河里也是诞生了众多的书法名家,诸如被誉为是“书圣”的王羲之,同时也是历史上地位最高的书法家,还评出了“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清朝时期也曾评出“四大书法家”,而在二十世纪的时候也有评出“十大杰出书法家”,那么您知道这十位书法家都有谁吗?启功大师竟然无缘前十,实在是让人有些意外。</p> <p class="ql-block">关于“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的评选,是在1999年的时候,中国书法家协会旗下的《中国书法》杂志,通过组织专家和群众采用无记名的投票方式评选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所以本次的书法家排名评选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公正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杰出的十位书法家都有谁?他们各自的票数又是多少?</p> <p class="ql-block">如上图所示,即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在1999年组织评选出来的“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以及排名。根据书法专栏作家罗雄金的了解,在当时的评选之中,这十位书法家各自的得票情况分别如下:吴昌硕(35票)、林散之(35票)、康有为(35票)、于右任(35票)、毛泽东(26票)、沈尹默(26票)、沙孟海(25票)、谢无量(22票)、齐白石(19票)、李叔同(15票)。</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评选之中,有着书法泰斗之称的吴昌硕、以及“草圣”林散之,康有为和民国大家于右任的票数达到了惊人的一致,皆为35票,理论上来说,这四位书法家同居第一位,但是又不知为何将吴昌硕的排在第一,其根据又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书法</p><p class="ql-block">而伟大的毛主席,“毛体”书法的创始人毛主席以26票,位居第五位,这也是除了35票之外的最高得票,可见毛主席的书法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之高。</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以草书冠绝二十世纪,又是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所以毛主席能在二十世纪的十大书法家之中榜上有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文章之中还给各位书友带来了 前五位书法家的部分书法作品,皆是书法家们的上乘之作,都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对象。他们能上榜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列,也是实至名归,但是在此榜上,似乎也有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那就是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大师竟然不在这“十大书法家”之列,让人倍感意外,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呢?</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这10字楷书,卖了103.5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书法易</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4-03-05 19:06:24</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邓小平的题字作品,还是他的书信交往,都是以行书书写的,他笔下的行书,很是有水准,而且还有一种绵里藏针的感觉,让人佩服。</p><p class="ql-block">但是,却非常少见他的楷书作品,虽然少见,但是绝对会让人大吃一惊,感到意外,这不就有他10之楷书作品示人。</p> <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而且这10字楷书,在2012年拍出了103.5万天价,这幅作品也是邓小平为中国微雕大师向家华的一幅题字,题词内容为“芥内乾坤大,粟中别有天。”</p><p class="ql-block">此后还写着“祝家华同志在发扬民族文化作出新的贡献”,并署名“小平”.</p><p class="ql-block">看到这样的楷书作品,是不是也被惊艳到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p> <p class="ql-block">这10字楷书,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碑帖结合的新境界,而且对碑帖的融合拿捏的十分准确,写出了一种厚重之感。</p><p class="ql-block">无论是笔墨上,还是字形结构上,都给人一种新鲜之感,让人感到意外,我们还会发现。</p><p class="ql-block">这10字楷书,笔墨十分浓重,这也是很少见到的一种景象,并且对线条的处理,不仅见功夫,显水平。</p><p class="ql-block">而且还非常有高度,线条呈现出横重竖轻的迹象,每一个横笔都十分饱满,厚重。</p><p class="ql-block">虽然粗重,但是却没有那种臃肿之感,反而给人的感觉更加亲切。</p> <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在笔法上走出了一条兼容并蓄的道路,将碑帖融合的非常到位,既有一种刚强之感,又不失细腻之感.</p><p class="ql-block">同时,还有一种苍茫之感,尤其是飞白的出现,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明快的,节奏感强.</p><p class="ql-block">虽然是楷书,但是对节奏的把控,还是非常有心得体会的。</p><p class="ql-block">而字形上更加方正,始终透着一股正大气象,相信你也被这样的楷书所惊艳到了吧。</p> <p class="ql-block">对比之气我们欣赏过的书法作品,或者是题字作品,我们会发现,他的这幅作品,的确实力不俗,而且还让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魏晋残纸,这就是书法1000多年前的样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书法之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4-03-17 12:07:25</p> <p class="ql-block">魏晋十六国 楼兰残书纸墨</p><p class="ql-block">《楼兰文书残纸》,新疆罗布泊古楼兰古城在历史上情况,史籍《史记》,《汉书》不绝于书,但自东汉以后就缺乏记载,目前所能借助研究资料,主要是1901年3月瑞典人斯文 - 赫定发掘楼兰城址及其以后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等在楼兰获得大批资料,其中主要是魏晋时期木简残纸文书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楼兰文书残纸</b></p> <p class="ql-block">—版权声明—</p><p class="ql-block">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p><p class="ql-block">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p> <p class="ql-block">这个“败家皇帝”的字,超过了宋徽宗,赵孟頫跟他比也略逊一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书法易</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4-02-28 19:04:31</p><p class="ql-block">他是历史上评价极为复杂的一位皇帝,有人说他是“中兴之主”,也有人说他是“败家子”。他就是宋高宗赵构,一个在书法领域有着极高成就的皇帝。</p><p class="ql-block">赵构在政治上有着高超的手段,成功逃到南方,建立南宋,为赵宋王朝续命了100多年。但他也有着“败家”的一面,向金国称臣纳贡,葬送了大好局面。同时,他继承了父亲赵佶的艺术爱好,尤其在书法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和勤劳程度。他初以“宋四家”为师,后转而追随晋唐,以王羲之父子为笔法来源。</p><p class="ql-block">赵构的行书成就超过了赵佶,其传世作品《行书千字文》可谓字字有古法,笔笔入魏晋。此作与王羲之《圣教序》相比,用笔的一脉相承之处显而易见。赵构的书法既合法度又不失华美灵巧之气韵,是我们学习行书、领略魏晋用笔的上佳字帖。</p> <p class="ql-block"><b>一位被世人遗忘的书法大师,传说比赵孟頫还厉害</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书法汇萃</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2024-03-15 14:39:21</b></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大师是元初的李倜,与赵孟頫是同一时期人物,由于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所以被提到的机会很少。元代书法以赵孟頫为主导力倡复古迫晋的书风,在那个时代,李倜达到了一个制度点。要说比赵孟頫还厉害,这个不好说,只当传说。</p> <p class="ql-block">李倜 跋陆柬之《文赋》 局部放大更美</p><p class="ql-block">李倜,字士弘,河东太原人。官集贤侍读学士。大德中,出为临江路总管,后为延平路总管,两浙盐运使。工诗文,善书画,尤以墨竹最著名。《文赋》系唐代陆柬之行书法帖。纸本墨迹卷。书法婉润清丽,甚似《兰亭序》。有赵孟頫、李倜、危素、孙承泽等跋记。李倜此跋字体精劲,舒张得宜,行笔丰瘦有度,温润圆融,颇具右军风韵。</p> <p class="ql-block">李倜 跋陆柬之《文赋》 局部放大更美</p><p class="ql-block">元代复古主义潮流的代表人物是赵孟頫,他的高官厚禄和书画兼绝使他名播四海。但以对二王的深刻理解,忠实继承而言,元代另有一位书家在强调晋韵感方面,应该说是远胜于赵孟頫而登堂人室、直窥二王堂奥的。但很可惜,在各类书法史上,他却颇为寥落寂寞,不但要查找其身世不易,连传世作品究竟有多少也没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p> <p class="ql-block">李倜 跋陆柬之《文赋》 局部放大更美</p><p class="ql-block">李倜其人《元史》无传,从一些零星的书画著录中,我们知道他善墨竹,富鉴藏,且“文章为当世所重”,其书法是力追晋人风致,以潇洒雅逸擅誉于世,不但书风尚晋。连书房诸景致摆设也无不是地道的晋韵雅致。两位元人的记载使我们得以一窥此公风采:</p><p class="ql-block">——集贤学士河东李公士弘,以好书名天下。稍暇则取晋右军纵笔拟为之,所属山房之窗壁几槅砚席诸供具花物,皆奕奕有晋气,由是以拟晋题其颜。(戴表元《剡溪集》)</p> <p class="ql-block">李倜 跋陆柬之《文赋》 局部放大更美</p><p class="ql-block">——余昔侍李学士,见其作书多喜矮桌,执笔甚高,临帖亦然。(张昕跋) 奕奕有晋气的书斋中作奕奕有晋气的书法,既不效张旭怀素之流的狂态,也没有颜真卿那样的压折感和雄犷感,暴风骤雨、雷鸣电闪式的追求他不屑为;但轻歌曼舞、媚丽轻巧却也不合他意——疏朗、潇洒、优雅的格调,是一种地道士大夫式的情趣。在李倜看来,前者太猛烈而后者又太靡弱,都有失书者身分。唯有清澈淡恬、不经意处的点化,才是他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李倜 跋陆柬之《文赋》 局部放大更美</p><p class="ql-block">尽管李倜书法屡遭后人忽视,但我以为无论以元代书家的风格论;还是从追晋韵的整个复古风范来说,他都足称大家而当之无愧。元代书法不是以技巧自炫么?揭曼硕、鲜于困学、康里子山,在用笔方面谁能与李倜匹敌?他们的基本功还达不到李倜遍临晋帖的高度,更遑论创作能力。至于赵松雪,虽号称是大王以来一人而己,但熟则熟矣,至于对晋韵的理解力,特别是在表现用笔动作若有若无的微妙感觉方面,也还是不能望李倜项背。</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赵氏是力倡元代复古迫晋的风气,则李倜是这一风气的一个突出的制高点。尽管时代相压,他也未必真能跻身晋贤以假乱真,但在正宗的技法大堤被抒情的洪流冲得土崩瓦解之后;后人对晋韵常常是持分而治之的态度:全面的把握是无能为力,则一鳞半爪条分缕析。也不失为应急良策。在此时能有李倜这样的大家出现,应该说是书法史的一个福音。它代表了后人对古法高层次理解的水平所在,忽视他至少使我们的研究会失去很多宝贵的内容.</p><p class="ql-block">李倜 跋陆柬之《文赋》 :</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临帖最痛苦的一个方法,也是最有效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书法汇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4-03-01 16:14:14</p><p class="ql-block">相传米芾非常聪明,家里便将他送入书馆学习。可孩子生性好玩,三年下来长进不大。一日,米芾听说有位秀才写字极好,就去请教。秀才看了米芾的临帖后说:“跟我学写字可以,但有个条件,你得买我的纸,我的纸很贵,五两文银一张。”</p><p class="ql-block">米芾听之诧然,奈何学字心切,一咬牙借来银子交给了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回到家,因心疼纸贵,每当临帖时,必读帖多遍,常空中比划,待胸有成竹时方才落笔。</p><p class="ql-block">如此所写之字,多已得原字精髓之八九。日后米氏书技精进,方才悟得此乃秀才之良苦用心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米芾书《三吴诗帖》</p><p class="ql-block">临帖之所以会边临边忘,原因也正在于读帖不深。我们很多人,临帖前几乎都不读帖,依葫芦画瓢,敷衍了事。临帖之事,开卷释然、闭卷茫然,想必是多数人都曾有过的体会。</p><p class="ql-block">所以,拿到字帖不要着急动手,一定要把读帖作为临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p><p class="ql-block">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临帖之时,最舒服的状态是看一笔写一笔,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一个字一个字写下去再说。这是通临,就是机械式的动手。</p><p class="ql-block">最不舒服或者说最痛苦的临帖方法,就是不急着动笔,先认真读帖,脑海里像以前背诵课文一般,记住每个字乃至每行字的字形、布白、气息等要素,甚至在脑海里能还原古代书法家行笔动作之后再落笔,这一点很难做到,也很耗费时间和脑力,但却是最有效的临帖方法。本文结合米芾《三吴诗帖》高清放大图,一并分析。</p><p class="ql-block">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有时候想想,这临帖真如复习备考无异。我们不能假装很努力的样子,每日临习不止,但事实上什么都没记住;我们需要做的是哪怕没有天天动笔,但却用心记住了每个字的样子。两相比较,孰优孰劣,不用多说。</p><p class="ql-block">然而问题在于,现在人们生活节奏都很快,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坐下来苦思冥想、认真读帖,更有甚者会觉得那是浪费时间,有时间坐那儿读帖还不如提起笔来写几个字。于是写则写矣,不是在重复错误就是边写边忘,蓦然回首,自己依然被帖拒之门外。</p><p class="ql-block">书法是一门技术活,既然是技术,就得费点脑筋,光靠多写而不动脑筋是没有多大用处的。</p><p class="ql-block">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可以借用放大镜读帖,这对小字字帖尤其奏效。采用放大镜能观察到每一个细节,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字帖的用笔、结字和神采。有的字帖通常看和用放大镜看感觉不一样,如褚遂良《孟法师碑》,通常看觉得板滞、单薄、寒伧,但是放到放大镜下,则顿感清劲、浑穆,精美绝伦,其品格之高不在欧阳询之下;而看其《圣教序》,通常看觉清丽娟美,放大在放在镜下,则觉飘逸有余,沉厚不足;如果用放大镜观看《兰亭序》,甚至能推测到动作、用笔、材料等细节。</p><p class="ql-block">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读帖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将同一系统风格的字集中在一张大纸上,然后贴到墙上,随时观摹、比较,找出异同和规律,特别是它们对相同笔画是如何作不同处理的,就能找出变化。</p><p class="ql-block">广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家里漏水怎么办?专业团队0元免费上门勘察,最快2小时修复漏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鹏宇专业防水补漏</p><p class="ql-block">查看详情</p><p class="ql-block">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使</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不要急着动笔呢?因为盲目临帖,不仅效果不好,很多人还能感觉到之前的毛病重复在行笔中。将薄纸盖着字帖,用铅笔双钩观摹也是个很好的读帖方法,其优点在于:</p><p class="ql-block">在双钩的过程中,训练观察能力和鉴别真伪的能力,因为碑刻一般都风化,何为笔画,何为石花,在双钩中要动脑思考、判别,这同时也加深了对字的笔势、神采、风格的理解。</p><p class="ql-block">双钩后可仔细、从容、反复的玩味,可在字旁写下批语,记下读帖的感受和分析的结果,这同时又为深入地学习积累了经验和资料。</p><p class="ql-block">读双钩的字可以更加集中人的注意力,不为石花分心。</p><p class="ql-block">双钩还能加深对字帖的记忆。通常情况下,随意翻读虽然也会有所得,但不久就会烟消云散,而通过自己动手动脑钩过之后,记忆会持久得多。双钩的方式可分为全帖双钩、部分精采字双钩、相同笔画和部首或完全相同字的双钩几种,可根据需要选择。</p><p class="ql-block">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吞</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读帖的对象也要讲究。</p><p class="ql-block">比如“字字读”,是最常见的。即只看某一个字,主要看它的间架结构,形态神韵诸方面,并能通过对逐个字的赏读把握该帖的结字规律及整体风格,读入脑海,消化,吸收,转变为行笔动作和记忆。</p><p class="ql-block">第二,如特殊字,要加强读,每一本帖中总有一些字在结体上独具匠心。对此类字应当强加记忆,以便在创作时可以顺手拈来,为己所用。</p><p class="ql-block">第三,如“一笔读”,就是读书法家蘸一次一笔下去的几个字(约5-10个子)连着看,主要是揣度字与字之间如何行气,如何伸缩揖让,如何统一中求变化的。</p><p class="ql-block">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不仅是临帖要先读,临完之后观察自己的临作,或其他作品,都要认真读,读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一、看起笔处,看清露锋、藏锋。</p><p class="ql-block">二、看运笔过程,看清顿挫轻重。</p><p class="ql-block">三、看住笔处,看清如何收笔。</p><p class="ql-block">四、看转折处,看清方笔、圆笔。</p><p class="ql-block">五、看笔画连接处,看清是连还是断。</p><p class="ql-block">六、看字的各部分关系,看清疏密与停匀。</p><p class="ql-block">七、看字的整体,看清正侧与大小比例。</p><p class="ql-block">八、看笔墨神采,领悟字的精神气势。</p><p class="ql-block">九、看章法布局,比较字距与行距,认清各字的位置摆布。</p><p class="ql-block">十、看落款钤印,部位是否妥当。</p><p class="ql-block">所以,机械式的临帖不是最难的,最难就在于动脑子,最挣扎、煎熬的也是动脑子。那些进步很快、掌握规律、食古化古,最后变古为己的高手,首先是读帖的高手。</p> <p class="ql-block">台湾发现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墨迹稿,远胜拓本百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书法汇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4-03-15 21:33:58</p><p class="ql-block">大唐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玄奘法师从印度“西天取经”归来长安,即奉唐太宗之命翻译佛经。然后唐太宗亲自撰序,太子李治作记,于是,大名鼎鼎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译文内容就完稿了。</p><p class="ql-block">有了内容,自然要勒石颂扬。接着弘福寺怀仁和尚等40人耗时20年,全国广搜王羲之传世作品中单字,共同完成了集字《圣教序》,尤以其中《心经》部分,备受历代书者学习。</p><p class="ql-block">问题来了,怀仁当初集的《圣教序》原稿就是一个字一个字拼在一起的,那它的墨迹本原稿去了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好在唐代年间,王羲之还是有不少作品存世,所以不难理解,怀仁集《圣教序》就如同王羲之书法大字典一般。</p> <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还真展出了一本墨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墨稿清晰完整,墨色浓淡、枯润变化尤为精彩,细节用笔牵连映带是碑刻拓片《圣教序》遥不可及的。要有如此墨稿,岂不比拓片更香?且我们都是第一次见识到王羲之墨迹版的《心经》!</p> <p class="ql-block">米芾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可见,《圣教序》墨迹价值有多珍贵?</p><p class="ql-block">墨迹本的作品经过摩刻上石之后,纵然刻功再精深,也只剩基本的点画形态,笔触全然丢失,更别谈运笔提按顿挫与气息变化了。随着腐蚀和风化,现代拓片恐怕连基本形态都已失真。</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件墨迹《圣教序》要让《兰亭序》都黯然失色,因为《兰亭序》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精华都已在《圣教序》中了。而墨迹本《圣教序》,要远胜拓本百倍。</p> <p class="ql-block">“天下最美行书”不是《兰亭序》,而是它!每个字都达化境,赵孟頫练了1000多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书法易</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4-03-11 19:08:43</p><p class="ql-block">《文赋》为何能成为“天下最美行书”呢?首先,它是唐代传世真迹,真实性高于《兰亭序》。其次,《文赋》一气呵成,毫无破绽,比《兰亭序》更完美。此外,《文赋》还是《蜀素帖》用笔的源流,米芾对此作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陆柬之是初唐名家虞世南的外甥,融合虞、欧、王羲之三家之长,得到了“笔法”真传。陆柬之晚年才动笔书写《文赋》,每个字都已达化境。此作用笔细腻严谨,起笔藏锋,行笔中锋为主,转笔衔接一气呵成,体势舒展、撇轻捺重,每一笔都深含古法。</p><p class="ql-block">元代揭傒斯称赞《文赋》:“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惟见此卷耳。”既有唐书之严谨,又兼晋人之韵味,每个字都值得我们好好临摹。</p> <p class="ql-block">赵孟頫酒后泄密,笔法动作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书法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4-03-25 11:09:34</p><p class="ql-block">公元1297年秋的一天,赵孟頫与官场的朋友张谦小聚,一杯酒下肚,赵孟頫便觉得醉意横生,随即来了要写点什么的兴致。</p><p class="ql-block">他命人取来纸墨笔砚,没等书童把墨磨得足够黑,就挥毫于纸上了。</p><p class="ql-block">这一下笔不要紧,浓淡不均的墨汁,把赵孟頫的运笔走势,笔笔都显示出来了。很多人看了赵孟頫这些字是这样子的行笔字迹,啧啧称赞不已。</p><p class="ql-block">此帖是赵孟頫与好友相聚、醉酒甚欢之际的乘兴之作。纸质莹润光滑,信手写来,“神融笔畅”,滂沛悦然,经放大一看,似能闻见墨香。</p><p class="ql-block">作为酒后佳作,兴之所至,笔下全是自家功夫。尤其此帖墨色微淡,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赵氏笔法,旋转翻腾,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赵孟頫《行书二赞二诗卷》 27×456.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是款署“湖州观堂与受益外郎饮酒一杯之余,便觉醉意横生。 戏书此卷,为他日一笑之资。孟頫”。“受益”名张谦,大德元年前后,曾官江浙行省检校。“观堂”是佛寺中修习的场 所。</p><p class="ql-block">据赵氏《重修观堂记》,湖州的观堂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宋木毁圮严电。元至元二十一年曾重新修葺,历时十 年。赵文作于大德元年(1297)九月,本卷也应作于此时。卷未有明代卞荣、王世贞、董其昌、文震孟、陈继儒,清代英和、永瑆跋。</p><p class="ql-block">风格上多得颜(真卿)、米(芾)二家笔意,这在赵氏的书作中是极少见的。 鉴藏印记:王世贞、英和等人印。 历代著录:《辛丑销夏记》、《三虞堂书画目》、《珊瑚纲》、《过云楼书画续记》。</p> <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太湖石赞</p><p class="ql-block">猗拳石、来震 泽。莽荡荡、太 古色。玄云兴、 黝如墨。冒八 荒,雨万物。卷 之怀,不盈尺。</p><p class="ql-block">萧子中真赞</p><p class="ql-block">臞臞萧子,乃我 世交。有之似 之,德音孔胶。环堵之中(此字 点去)宮,啸歌 其中。相彼逸 民,可与同风。</p><p class="ql-block">题董元溪岸图</p><p class="ql-block">石林何苍苍,油 云出其下。山高 蔽日。阴晦复 多雨。窈窕溪谷 中,邅回入洲 溆。冥冥猿又 居,漠漠凫雁 聚。幽居波(彼) 谁子,孰与玩芳 草。因之发长 谣,商声动林 莽。</p><p class="ql-block">题洗马图</p><p class="ql-block">齧厀覂驾谁能 御,驽蹇纷纷何 足顾?青丝络首 锦障泥,鞭箠空 劳怨长路。明窗 戏写桒黄诗,洗 刷归来气如怒。不须对 此苦怨嗟,男儿 自昔多徒步。</p><p class="ql-block">湖州观堂与受益 外郎饮酒一杯之 余、便觉醉意横 生。戏书此卷, 为他日一笑之 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