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浪迹天涯-Liyongsen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全州总面积2396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这里东连荆楚,西通巴蜀,南极潇湘,北靠神农(架),素有川鄂咽喉、楚蜀屏翰之称,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地灵人杰。不仅是早期人类的诞生地,而且是古代巴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土家、苗、侗、汉等28个民族的人民传承本土文化,吸纳中原文化,融会楚蜀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武陵足音》文物陈列堪称鄂西南历史文化之珍品,不仅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凝聚了不同时期民族文化之精髓,向世人展现出巴族历史的辉煌,土家文化的灿烂,进而体现出本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的悠久性、文化积淀的丰厚性、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以及文化风格的和谐性。</p> <p class="ql-block">人类起源:</p><p class="ql-block">鄂西南所处的清江流域和三峡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远古人类的诞生地和栖息地,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摇篮"。</p><p class="ql-block">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这一区域发现了"建始直立人遗址";在距今2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又发现了"长阳人遗址"。从建始直立人到长阳人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中国乃至亚洲人类的序幕,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新石器时代,在这一区域发现了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众多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且自成体系自成序列。充分说明这一区域不仅是早期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南方文明起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日如来佛:</p><p class="ql-block">大日如来佛,为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容美宣抚使司宣抚使信官田楚产,施铜一千斤铸造,赠送给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佛像通高180厘米,重370公斤。底部为须弥(佛教圣山)座,由楼阁与海水组成;中部为莲花,四层复叠而成;上部为大日如来坐像,盘膝趺坐,男相,身披缨络,头戴五佛冠,面庭丰满慈祥。佛像背部与臀部镌刻有铭文,背部铭文:"明天启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左臀部铭文:"容美宣抚使司宣抚使信官田楚产施铜一干斤,于四川保宁府南部县观音矶文昌祠铸造观音大士、韦驮一尊。田玄(田楚产子),和尚官元。"右臀部铭文:"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指挥使唐符一,指挥同知石美中……李一凤……"等。</p> <p class="ql-block">巴人西迁:</p><p class="ql-block">夏商周时期的清江流域与三峡地区,孕育出一个伟大的少数民族﹣﹣巴族。清江流域作为早期巴文化的发祥地,不仅在汉代史籍中有美丽动人的廪君传说,更有长阳香炉石、巴东岩屋顶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考古材料相佐证。</p><p class="ql-block">战国到两汉时期,这一区域出土了大量的巴式青铜器,大致分为乐器、兵器和生活器具等三大类。乐器主要有虎钮镍于、编钟、铜钲等;兵器主要有柳叶剑、戈、矛、钺等;生活器具主要有釜、洗、壶、鳌等。从出土方式看,乐器主要见于窖藏,兵器主要见于墓葬,生活器具则两者兼而有之。作为巴楚文化交融区,这一时期还出土了大量的楚式剑以及鼎、敦、壶等仿铜陶礼器。</p> <p class="ql-block">楚蜀屏翰:</p><p class="ql-block">元、明、清时期,在鄂西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土司文化遗存。土司制度是在秦、汉至唐、宋时期"羁糜"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夷治夷"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土司"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受其封"。</p><p class="ql-block">鄂西南土司统治始于元代,终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在大小三十五个土司中,容美土司最大为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为宣抚司,东乡五路、忠路、忠孝、金峒、龙潭、大旺、忠峒、高罗、沙溪为安抚司,唐崖、镇南、椒山玛瑙、五峰石宝、石梁下洞、水泥源通塔坪、长茅、盘顺、上爱茶洞、下爱茶洞、摇把洞、剑南、卯洞、漫水、百户、木册、思南为长官司,隆奉、镇远、西坪、东流、腊壁为蛮夷长官司</p> <p class="ql-block">仙佛寺石窟:</p><p class="ql-block">仙佛寺石窟,位于湘鄂交界的来凤县翔凤镇关口村酉水河西岸,始凿于初唐至盛唐时期,其后历代均有增凿,清代于龛上设檐。在200余米长的红砂岩壁上开龛造像,总长约35米,有北龛、中龛、南龛与南侧中型龛四个较大佛龛,共造像13尊;中型龛南侧并列16个小龛,一龛一佛。造像均采用半圆雕技法。北端刻"仙佛寺"题名及"咸康元年五月"款。是目前土家族地区保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寺。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七孔子崖葬:</p><p class="ql-block">七孔子崖葬,位于利川市建南镇联合村八组,在距地面30米左右的红砂岩壁上有7个开凿规整的人工洞穴,分上下两层排列,上四下三,其中有五个洞室洞口规整,洞口除1个为长150、高60厘米以外,其余均为长、高50~60厘米的方洞。洞口外观用石框做装饰,个别洞口还刻有浮雕人像。这种在红砂岩上人工开凿洞穴的崖葬遗迹,在鄂西南的利川、建始及恩施境内均有发现,时代为唐宋时期。</p> <p class="ql-block">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碑:</p><p class="ql-block">费尽了殷勤教子心,激不起好学勤修志。恨不得头顶你步云梯,恨不得手扶你攀桂枝。你怎不寻思,试看那读书的千人景仰,不读书的一世无知。读书的如金如玉,不读书的如土如泥;读书的光宗耀祖,不读书的颠连子妻。纵学不得程夫子道学齐鸣,也要学宋状元联科及第。再不能勾也要学苏学士文章并美,天下听知。倘再不然,转眼四十五十,那时节即使你进个学,补个廪,也是日落西山,还有什么长济。又不须你凿壁囊萤,现放着明窗净几。只见你白日的浪淘淘,闲游戏。到晚来,昏沉沉睡迷迷。待轻你全然不理,待重你犹恐伤了父子恩和义。勤学也由你,懒学也由你。只怕你他日面墙,悔之晚矣。那时节,只令我忍气吞声恨到底。</p> <p class="ql-block">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碑:</p><p class="ql-block">在利川市鱼木寨六吉堂正屋前廊左右栏墙上,各嵌石刻一通,长4米,高1米,标题为:《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正楷阴刻,书法稳健,刀法娴熟。以长短句式,生动的语言,反映了父亲盼望儿子努力学习成为有用人才的殷切期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062</p> <p class="ql-block">"亮梯子"钱道:</p><p class="ql-block">"亮梯子"栈道位于利川市鱼木寨寨东的梯子岩处,从"亮梯子"下面乾隆三十七年所立"万福同缘"碑上"盖明以来……"和"亮梯子"上面梯子岩上民国十九年的题刻记载看,从明至清到民国时期,"亮梯子"曾经几经修废。现存亮梯子除上下引梯共28级,每级用长约1米,宽约40厘米的石板,一头插入岩壁,一头悬空外露成为阶梯,每两级间有空隙直睹深涧,人行梯上,头顶是</p><p class="ql-block">缈缈蓝天,脚下是万丈深谷,既惊、又险。</p> <p class="ql-block">唐崖土司墓:</p><p class="ql-block">唐崖土司墓,位于唐崖土司城西北角,面积约400平方米。共六座墓葬,前中部为一大墓,墓门已被打开,砂岩砌筑,仿木结构墓室,长700、宽630厘米,分前、后室和左、右耳室。墓前有"八"字形祭台;后右侧为唐崖土司覃鼎墓,墓前有刻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的"武略将军覃公讳鼎之墓"碑1通,高200、宽120、厚28厘米,阴刻楷书碑文,记载覃鼎生平事迹;后左侧为唐崖土司覃鼎夫人田氏墓,墓前立四柱三间牌楼式碑亭,刻于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碑高190、宽90、基座高45厘米。碑文为"明显她诰封武略将军覃太夫人田氏之墓",前题"孝男印官覃宗尧祀",后记"皇明崇祯岁庚午季夏吉旦立";其余三座位于覃鼎夫妇墓间,封土规模与田氏墓相同。</p> <p class="ql-block">廪君祠</p><p class="ql-block">廪君,是巴民族传说中的祖先和族神,相传巴人首领廪君初名务相,土语讹相为向,世代相袭,称廪君为向王天子。民间流传"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因廪君世为巴人主,且有功于民,鄂西南清江流域一带多有向王庙宇,设廪君神像供奉。据清咸丰版《长乐县志》记载:"向王庙在高尖子下,庙供廪君神像。按廪君世为巴人王者,有功于民,故今施南、归、巴、长阳等地尸而祀之。"清乾隆时期的长阳土家族诗人彭秋潭有竹枝词为证:"土船夷水射盐神,巴姓君王有旧闻,向王何许称天子,务相当年号廪君。"</p> <p class="ql-block">长江城江号子:</p><p class="ql-block">长江峡江号子,形成并流行于巴东县境内的长江边域溪至牛口一带,以及境内支流神农溪流域。</p><p class="ql-block">长江峡江号子历史悠久,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自陕屯兵巴东,灭楚于郢后,巴东即形成一自然港埠,始有拉纤号子出现。到明朝嘉靖年间,修建水驿,配木船10只,长江峡江号子便形成规模,并不断发展壮大。在机动船未普遍使用前,木帆船是长江航道运输的主要工具,船员基本上由六人组成,无论是驾长还是普通船员,统称"桡夫子",即纤夫。</p> <p class="ql-block">西兰卡普,土家语,汉译"土花铺盖",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它是在木制斜腰织机上用红、蓝、青三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种棉线、丝线作纬线,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制成,具有色彩艳丽、图案清晰、质地坚韧、经久耐用等特点。西兰卡普的图案题材广泛,内容涵盖土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两百余种。正如溪州竹枝词中所描绘的,"溪州女儿最聪明,丝挑锦被最有名。四十八勾不为巧,八团芍药花盈盈。"足见西兰卡普之精美。</p> <p class="ql-block">龙窑:</p><p class="ql-block">龙吹,亦称机察、较松空,是一种年送成式用硫请成您,形如长龙、多依山城而虎,白下西上分为馒头、密庆、根第三部分,龙您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原、松枝等接收为燃料、其族成温度可送1300偏氏度,而且容重较大,一次可装烧的器物多送上万件、龙京嘉早出租子处国时代,泉东汉新六朝时期三峡地区陶瓷窑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宋代蔡德镇的真型瓷窑。</p> <p class="ql-block">民俗风情:</p><p class="ql-block">改土归流至今,鄂西南地区形成了一个以土家族、苦族聚居,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散杂居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p><p class="ql-block">建筑艺术方面,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人民世代居佳的吊脚楼,以及汉族传统建筑与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完美结合的古建筑。还有土家族摆手堂、苗族佛塔、侗族风雨桥等民族理筑区</p><p class="ql-block">歌舞艺米方面,有哭嫁歌、摆手歌、五句手情歌、山献、号子,竹播词等,被誉为"歌的海洋"。还有摆手舞、战世舞、八里铜铃舞、猴儿鼓舞、恢凳尘等多种形式的民族舞蹈</p><p class="ql-block">习街文化方面、恩施州各主要少数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存者本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如土家族的哭嫁、画世、摆手节、牛王节、过杜年等、苗族的侧门迎亲、三 g 日本同语、四月八、苗年、还牛愿荐、</p> <p class="ql-block">张关合渣:</p><p class="ql-block">合渣,又名懒豆腐,是恩施各族人民最为喜爱的食物之一,土家人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之说。其制作程序是:将黄豆洗净泡胀后,连豆带水磨成浆,架火煮开,然后放入新鲜的萝卜菜叶,就制成了一锅乳白带绿、香味可口的合渣。张关合渣因宣恩一小集镇"张关"而得名,相传创始人为黄老太。张关合渣是将合渣煮好后加鲜汤配猪肉、仔鸡、鸡蛋等做成合渣火锅。其口味纯正,营养丰富,人称"全价食料"。</p> <p class="ql-block">南北杂货:</p><p class="ql-block">南北杂货,是指零售各种日用品货物的店铺,在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集镇中较为常见,有"南北杂货﹣﹣无所不有"之</p><p class="ql-block">说,是旧时零售行业的主要形式。</p> <p class="ql-block">土法榨油:</p><p class="ql-block">在鄂西南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土法榨油的木榨作坊,通常称为撞榨或撞杆榨。榨盒由两块对开的粗大杂木挖空成半圆组合而成,用支架固定在作坊内,再把加工的油料用碾槽磨成粉,蒸熟后放在铁环里做成枯饼,依次放入榨盒内,安上赶饼,装好上下两排行尖、排枋和挂枋,然后由油匠师傅牵引撞杆头,另外两人在后面握住撞杆上的摆腿,喊着"嗨嗬、嗨嗬"的号子,用力撞击行尖(即楔子)推动赶饼,榨盒中的料饼不断紧缩,油就源源不断地从榨盒中流出来。</p> <p class="ql-block">手工制铁</p><p class="ql-block">在鄂西南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手工制铁的作坊,俗称"铁匠铺"。铁匠根据民间生活生产的需要,打制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门栓、勺子、铲子、菜刀、火钳、锄头、镰刀、斧头等等。所用工具主要有炉子、风箱、铁砧子、钳子、锤子、冲子和截子等。由于是家庭手工作坊,故铁匠手艺多父传子辈,也有的带外姓徒弟。</p> <p class="ql-block">土法造纸:</p><p class="ql-block">在鄂西南地区,至今仍保留一些民间土法造纸的手工作坊,这些作坊一般由麻坑、碾房、榨房等主要设施组成,主要生产一种民间祭祀用的黄表纸,俗称烧纸,又称火纸。以青竹为主要生产原料,其工序主要分为采料、浸泡、伴灰、捣浆、捞纸、榨纸、刮纸、晒纸等。土法造纸保持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是目前土家族地区难得一见原始手工作坊。</p> <p class="ql-block">竹草编织:</p><p class="ql-block">竹编是土家族编织工艺中种类最多、工艺最精的门类之一。竹编制品大致分为三种:一为扁篾类,篾片薄如纸,如竹筐簸箕、竹席、竹箱等;二为丝篾类,篾片细如线,如竹篮、竹篓等,三为并合类,用竹片、条、丝和圆竹为料,制成竹桌、竹椅、竹凳竹床等。这些竹编制品造型古朴大方,应用十分广泛,有食具酒具、烟具、猎具、农具等。特别是背篓,根据不同的用途,形状各异,多姿多彩,有板背篓、扎背篓、花背篓、精背篓等。</p><p class="ql-block">草编的用料主要是稻草,品种以草鞋、草蒲团坐凳、草把龙灯为主。打草鞋是恩施各族人民最为常见的草编工艺之一,夏天加麻皮打成麻筋草鞋,穿起来干爽轻便;冬天加棕丝或布条,打成综筋或布筋草鞋,穿起来保暖御寒。草鞋因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穿着舒适,行走自如,广泛适用于田间劳作或长途跋涉。</p> <p class="ql-block">挑花、刺绣:</p><p class="ql-block">挑花、刺绣在恩施各民族妇女中十分盛行,挑花、刺绣多以白色土布为底,用多种颜色线在底布上挑、绣成图案,它们广泛用于装饰艺术方面,如土家族、苗族、侗族妇女服饰上绣的花边,床沿、帐帘、枕头、手帕、荷包、袜底、手袋等,都有这类题材广泛、造型新颖、色彩鲜明、美观大方的图案,尤其是土家姑娘用作定情物的绣花鞋垫,更具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摆手舞:</p><p class="ql-block">摆手舞是土家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土家语称"舍巴"、"舍巴日"。每逢新春佳节,土家人便在土老师的带领下,合着锣鼓的节拍进退起舞。清代永顺土家族诗人彭施铎的竹枝词中,就有"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的真实描绘。摆手舞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类型,前者为军功战舞,后者为农事舞。舞蹈动作分"单摆"、"双摆"、"旋转摆"等多种形式,其显著特点是摆同边手,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表现了土家人勤劳朴实的特征和勇敢豪放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土家族服饰:</p><p class="ql-block">土司时期,土家族服饰男女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服尽绣花边。改土归流以后,服饰随年龄、性别逐步有所区别。土家妇女上装为矮领,右衽大襟,大袖的麻质或棉织短衫。老年妇女喜穿青蓝布衣,中年妇女则喜穿粉红和蓝色的花衣。男子服饰相对简单,青年喜穿对襟衣,衣袖小而长,胸前布扣对排,俗称"蜈蚣扣";腰缠绣花板带;裤短而大,裤头镶有白色布条。中老年人衣袖大而短,对胸开襟,无衣领,缠白腰带。</p> <p class="ql-block">苗族服饰和首饰:</p><p class="ql-block">苗族男女服饰崇尚红色,妇女"以锦布为裙",俗称"百折裙",男子上装无领右满襟,没有花边,男女都喜欢戴银饰。</p><p class="ql-block">恩施苗族的银首饰以小宗为主,品种主要有银花、簪子、耳环、指环、手镯和牙扦等。银花,系零星装饰品,散钉于衣裤围裙上;指环,俗称戒指,有钻细花、吊花藤、五连环、九连环等多种;手镯,又称臂环,有圆、方、实心、空心、扭丝、辫花等一二十种;牙扦,挂于胸前上方,上端安小银圈一个,以便套挂胸扣上,中央夹制虫、鱼、鸟、兽及植物藤草,连缀于其间,下端吊以挖耳勺、牙签、马刀等物品。</p> <p class="ql-block">吊脚楼:</p><p class="ql-block">吊脚楼是土家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要结构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依山而建,分台而筑,正屋落地,厢房悬空,具有"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建筑效果。吊脚楼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层吊式等多种形式,列置一般为一正两厢、一正一厢。房顶采用悬山和歇山,四角檐牙高啄,上翘鱼尾,下吊金瓜,廊圈由栏杆环护。整个构架,均以榫卯相衔,无钉无栓,无论梁、柱、枋、板、椽、檀、榫,均以木材加工而成,屋面盖小青瓦或杉皮,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满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女儿会:</p><p class="ql-block">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日,最早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每年农历七月十二,青年男女梳妆打扮,浓妆艳服,都来赶会,寻找意中情人。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p> <p class="ql-block">恩施特产:</p><p class="ql-block">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资源,勤劳而又具有开拓精神的恩施各族人民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开发了许多蜚声中外的特色产品。其中茶叶位列全省前茅,烤烟全省第一,白肋烟全国第一,魔芋综合生产实力位居全国榜首,坝漆、板党誉满全球,鸡爪黄连为古代贡品,紫油厚朴久负盛名,金丝桐油质量为全国之冠,鹤峰走马葛仙米为国内独家产品,宣恩白柚异军突起,利川莼菜畅销日本。还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先后进入了国内外大市场。</p> <p class="ql-block">世界硒都:</p><p class="ql-block">"世界硒都"是恩施在国际上耀眼的符号和响亮的名片。地质探明,恩施州富硒碳质硅质页岩已出露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已探明硒矿工业储量50多亿吨,富硒石煤保有储量326亿吨,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含硒品位最高、分布范围最广的高硒地区。现全球已知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也有72%的县属于低硒和缺硒地区。而恩施州境内不仅有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独立硒矿床,更有全世界最大的富硒生物圈,其相当数量的产品,更达到了富硒食品的标准。</p><p class="ql-block">2011年9月19日,在恩施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上, TEMA 学术委员会主席 Mary Labbe 女士将"世界硒都"匾牌和证书授予恩施市。</p> <p class="ql-block">硒与人体健康:</p><p class="ql-block">硒是人体内必需的微元素之一,同时也是科学界公认的人体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它能排除体内毒素、抗氧化,防止血凝块,清除胆固醇,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能防止胰岛 B 细胞氧化破坏,促进糖份代谢、降低血糖和尿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能保护视网膜,提高视力,防止白内障;硒与金属的结合力很强,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而解毒、排毒;硒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对心脏机体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补硒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都有较好的作用;补硒能防止骨髓端病变,对克山病、大骨节病、关节炎患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补硒可使肝癌发生比例下降,使有肝癌家史者发病率下降。可见,硒有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