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往事的印象

陶家汇 (47829902)

<h3>       说起喝茶,不管是昨天还是今天,在家,会说是一种生活习惯,在外,会说是一种文化象征。如今去茶室喝茶,更多的是相约而聚,至于说被“请”去喝茶?那是另外一种都能明白的含意了。<br>       印象比较深的还是插队落户在“陶家汇”时,村上有几个老年人常去附近的集市喝茶,那时都称上茶馆。只是用今天的眼光看,才五十来岁的村民还远称不上老年,但毕竟常年在田间辛苦劳作,营养又跟不上,就显得比较苍老,至于村上的年青人,大多没有上茶馆喝茶的习惯。<br>       村上有个叫巧观的茶客,瘦瘦的个子,不太爱说话,看似胡子拉碴,但那饱经风霜的脸,总给人乐呵呵的感觉。巧观乐于帮助别人,比如村民想在集市上买点什么的,有时就会托他喝茶后帮助带回来,因而说起巧观,都说他像一艘“航船”。不过六十年代那会,农村已没有了传统的航船运输,有关航船的故事,也只能听听村民说说了。<br>       “陶家汇”村附近有两个茶馆,一个开在大运河北岸的“陶家笕”,另一个开在新塍塘边的“九里汇”。两个集市规模都挺小,除了茶馆,仅有一些小商店,但如遇上供销社收购生猪的日子,那是两个集市最热闹的时候。<br>       按规定,生猪收购需要达标,要是重量能大大超过了,就有资格向外出口,只是我饲养的猪还远达不到这个标准。看来对外友好,不图回报,是几十年来如一日的事,以前说勒紧裤腰带,大概就是这个样子。</h3> <h3>       我曾在九里汇交售过生猪,但记得收购员给出的“刀”数很低,所谓“刀”数,无非是给猪的重量打个折扣。本来我经过一年左右的饲养,这头猪重量总算能达标了,想在出售后轻松一下,还想上茶馆喝喝茶?说说供销社这几个打折的工作人员?但这次打折这么厉害让人感觉很不爽,因而交售价格一经结算,转身就回了“陶家汇”村。至于为什么这么低?也许这猪长得缺少卖相,也许我只会傻傻等着收购员喊出“刀”数来,也许我既不会争辩又不会献殷情,因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也就一直不清楚了。后来回想起来,只能责怪自己当年怎么连起码的客套话都不会说?<br>       虽说这两茶馆算是离村最近的了,但步行一个来回也得化上近个把小时,这么一算,上茶馆喝茶是否成了“高消费”?因这容易影响生产队出工。为了能上茶馆喝茶又不耽误挣工分,唯一办法就是要早起。因而天还没亮,村里喝茶的几个人便早早去了茶馆。这些茶馆也确实是为农服务,当天空还是一片繁星时就开始了营业,看来那时的为农服务,决不只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的。<br>       我有时去集市路过茶馆,看见村上熟人也会进去小坐一会。看看有的茶客,刚跨入茶馆时还一脸疲倦,奇怪,进了茶馆后洗上一把热水脸,泡上一壶茶,这精神立刻就提了上来,再从隔壁店铺用大米换回几个包子,坐在茶凳子上慢慢悠悠地吃起来,这享受是何种滋味?也只有喝茶人自己才能体会出来。</h3>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茶馆,灯光虽还昏暗,却是人声鼎沸,烟雾缭绕。尽管来自不同的生产队,时间一长相互之间也认识了,问长问短,一起聊家常。有说东家长,西家短,七个碟子八个碗的琐事,也有人会聊自留地种些什么最划算的事。至于生产队种田的大事反而说得不多,因那时好像也不用村民去操心,就连土地如何翻耕、采用什么稻种,全都由上级统一布置,征求一下意见连形式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聊天偶然也会说点国家大事,但信息来源贫乏,因而谁也聊不出个所以然,只知道东方太阳升起照亮了全世界,而西方则是个一天天烂下去的地方,很差劲,就是老百姓想吃点肉还不要靠我们出口供应?而进口来的不是吻着有气味的山鹰牌香烟,就是半成品的古巴糖,没人会说进口货有多好。唯一感兴趣的倒是进口的电影,比如“多瑙河之波”,尽管农村放映的是露天电影,却称得上观众是人山人海,只是到今天已记不清楚有哪些情节?只有“安娜是个好姑娘”这句年青人嘴里喜欢说的,今天依然没忘,可惜茶馆里说电影的真是太少了!</p><p class="ql-block"> 至于小道消息自然不能随便说,有些信息来源也是从城里回来的人说的,听后万一当真,那这脑子还不一下子糊掉了?看来这小道消息就如今天的谣言一样,需像顺口溜般地记住: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p><p class="ql-block">  从进茶馆喝茶,一般也就一个来小时,随着太阳升高,估算着生产队快要出工了,这茶也就算喝好了。</p><p class="ql-block">  只要天气好,记得村里喝茶的几个人是坚持不懈的。那些茶馆中说七说八的消息,经喝茶村民的加油添醋,回村后一说起来就演变成有趣的故事了。比如谁家吵架打骂了?有时也会激动地跟着站队说上几句,甚至骂上几句。其实这与村里情况差不多,被骂的往往没多大市面,因而信口说起别人来不假思索,既带劲又感觉安全,总有点像欺负老实人的味道,真要是碰上个横人,谁还敢骂?人人喜欢老实人,却并不尊重老实人!</p> <h3>       回忆起来,这些喝茶的人给生产队集体劳动时带来的虽是一个个不着边际的空头,却往往让劳累的村民笑上几回,我更是趁机偷偷休息了一下,感觉轻松了不少。<br>       转眼几十个年头过去了,我也全忘了当年那些好笑的趣闻。不过回想起来也有些懊悔,当年我怎么就没多进几次茶馆喝上一壶?与村民共享喝茶带来的乐趣?<br>       假如与村民一起上茶馆聊天,会相互说说对生活的感受,作为一个“知青”,会说自下乡后接受了再教育,手把手被教会了如何种田,也懂得在当时那样的生产条件下,传统的种田方法还是挺管用的,只是具体实施往往是由上级说了算。比如,秋季收割后本可用耕牛来拉犁,却偏偏要人工用铁耙去翻耕,还得将翻耕的泥块竖起来,说是能让空气流通,简直就如在绣花而不是种田!记得那时公社的领导是从新塍中学调过来的,想来是没经过再教育,因而也就不会去阻止这种浪费劳动资源的做法。要是我也在喝茶,我也许会说:浪费可是极大的犯罪!</h3> <h3>  如今再想进这茶馆?“陶家笕”经大运河水常年冲刷,加上维修不到位,早已消失在这河水中了,连半点痕迹都没留下。“九里汇”,随着城市的扩建,也成了市区一个公园,至于原来的集市、原来收购生猪的供销社,已难寻踪迹。好在九里汇的集市虽消失了,但名称还在,那座古老的“里仁桥”还屹立在新塍塘边上,让人会回想起从前桥边集市上曾经的人和事。<br>  不过,真要两集市还在,那茶馆估计改称茶室了吧。时代在变,名称也在变。有的名字未变,内容却变了,比如九里汇,大多已不清楚这会是个小集镇的名称?有的名字变了,意思却差不多,你说茶馆茶室差多少?都是聚会喝茶聊天的地方,只是从前喝茶匆匆忙忙,而现在去喝茶,茶客虽仍是老人居多,却不用担心为生活挣工分所带来的压力,都可舒舒服服边喝茶边漫不经心地说着那些曾经的往事。<br>  前几天几个同学也在“隋唐茶室”一起喝茶,东家长西家短的话倒是不大聊了,懂得这也是人家的隐私需要尊重,即使你兴趣浓厚也不应在公共场所随便说吧,一说,准没什么好话。曾经的工作也是不会去聊的,说什么呢?同学的经历不会都一样,感受也同样不会一样,很难聊到一起。结果话题依然回到了当年的学校生活。我自然会插进去说些从前喝茶、从前茶馆的往事。其实说起茶馆,那时去新塍中学上学的路上就有几个,记忆中是十分热闹的,也记得茶馆里还有演唱戏曲来谋生的一对老夫妻,记得眼睛还很不好,每天靠着这茶馆艰难度日。<br>  也许受所处时代的影响,聚在一起也想吹一下自己曾经光荣的历史,省得被人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惜像缺了点什么,要是真说了也没人会静下心来听你这与天斗与地斗的蹉跎岁月,结果东看看,西看看,想想还是算了吧!<br>  看似话题不多,聊得却十分热烈,也许看到老同学,兴奋的情绪又上来了,即使从前关系相处还很一般的,几十年一过似乎也早就忘了,真要聊起来反而成了能说能笑的一段往事了。<br>  很快,喝茶结束了,走出茶室,又是拍照又是道别,结果刚喝好茶,临别时却发觉嘴唇依然干巴巴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