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白云古隘口

大漠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阳城地质古老,与文明共生,自古就有文字记载,地处中华文明之发祥地之核心区,属"冀州之域,畿内之地。"由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隔,其南出的通道被大山封堵,只有东西方向有峡谷与外界相通,特殊的地貌不仅催生了愚公移山这种和大自然抗争的神话寓言故事,而且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形成了阳城特有的方言习俗、风土人情及至性格特征。 </p><p class="ql-block"> 在被大山围困的同时,由于县境西南被太行王屋二山环抱堵塞,大小河流便切山而出,使阳城此处外出的峽谷隘口多达十七个,其中以白云隘最为著名,其位于阳城县东南部太行王屋二山交界处,原三窑乡大岭头山南侧大岭堂村附近,为阳城通往中原河南济源的天然要通,有"中原咽喉,太行锁钥"之称,地理位置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三国两晋、五代十国,南北对峙、宋元期间、元明之战、明清之争,乱世之时,此处都留下了征战的痕迹。 </p><p class="ql-block"> 旧同治版县志关隘篇记:白云隘,县东南百五里,孤山之南,前志所谓皂君垛即此,近垛数武曰风门县境,界西峰转处曰吊驴桥,两崖夹峙,窄径中通,两旁万丈深沟,径石厚兴沟埒,同治丁卯冬,捻匪窜济,仓促闻警,将径石掘深,设险以防,勇丁露宿山坳,风雪料峭,有冻毙者。因于戊辰春,从桥西创建石城,前后键以铁门,由是我军便于俯击,匪徒不能并辔仰攻,又于山巅建有石窑卡房,更可屯聚策应以壮军威,要隘也。 </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年代,随着解放军反攻的开始,太岳区陈谢大军从阳城前出中原,强渡黄河,此处便是大军从阳城出发扺达济源黄河渡口的两个(另一路为横河镇银河峡莲花隘)主要通道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期间,又有不少阳城儿女为了填饱肚子,解决饥荒,从阳城担上铁器、瓷器、砂器走上了这条“担粮古道",前往中原换取救命的“红薯渣"。其间发生的许多悲残故事,至今让后来者听了仍不胜嘘吁。</p><p class="ql-block"> 1687年(《阳城县志》康熙版),在县城西关石桥西设有总铺,通往县境各要道口设有分铺司9处,其中“县东南八十里环山中孤峰突兀,傍有聚落为皂军口要冲”。县东南之东冶,因处于县境通往中原济源、孟县等处的必经之道,成为了县城南部商业集聚中心,仅骡马、留客店就有20多家,日均客商500人次、骡马300余匹。</p><p class="ql-block"> 查光绪34年间(1908年)绘制的,《阳城县都里村镇山水路》详图记载,当时县邑有出入境内道路共7条,其中南向的一条为“由独泉→孤盘岭隘口→铡刀口→莲花隘口→洪水→窟窿山→茅草坡→入济源。”或“另由焦坪→北庄→蔡节→蛇谷→行礼庄→黄龙洞→龙岩底→长峪→孤山→白云隘→吊驴桥→入济源。”</p><p class="ql-block"> 在阳城通往中原大地的所有通道中,白云古道是最险峻最重要一处,是山西阳城与河南济源沟通的山中秘径,因省界大岭头“白云隘口”而得名。自阳城东冶焦坪村起,至济源克井交底村,80里山径石道,穿林过涧,斗折蛇行,或直上云崖,或下临深渊。据省、府、县有关志书记载,此古道可上溯至秦汉冶铁时就已开辟。太平年间山上山下民众商贾多赖此道担粮贸易,灾荒年馑豫人邑民又赖此道逃荒活命。战争期间运兵遣将、纵横捭阖更赖此道固守门户、以出奇兵。相传,东汉末年周仓曾驻兵扎营于此道上,明代王国光曾沿此径赴任河南。抗日战争期间,朱德同志经此间山道赴洛阳,在大岭堂古庙写下《出太行》。解放战争期间,太岳革命根据地我陈谢集团先后多次从此间山径出兵中原展开战略纵深。至今,古道上仍有石佛堂、山神庙、起火店、泉水囤、千年橿树等遗址,成为森林康养、红色体验、休闲研学的宝贵资源。</p><p class="ql-block"> 县志载: 顺治18年(1661年),邑人杨大伦、段世明和石凤台等募捐金银200余两,在南境阳济交界处县境内7里半处的万缘池,补修了此处的仙人桥、吊驴台、皂军垛、云天山至孤山约数十里的崎岖山道,“督工3载,使断者通,隘者宽。”</p><p class="ql-block"> 此古商道过去一直都是山西通往河南的重要官道。靠人力肩挑、驴马驼运,古道两地的商旅贸易活动极为频繁。直到解放后阳济公路的开通,存续千年的古道才被废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探寻这一古道,曾数次从山下的独泉村和西冶村交叉口的太行一号风景道出发,穿过独泉隧道,走上古道,或从孤山出发,沿原古道走上云天山,开始了探寻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在崇山峻岭、峡谷深邃的古道上,铺筑山道的石块,已磨掉了所有的棱角,青灰的岩石泛着古老的光芒,几处险要的地方,马蹄窝深深地嵌在石块里,成为沧桑的记忆。很难想象47年的陈谢大军千军万马、车轮滚滚是怎样从这里走过、集结到黄河岸边、挺进豫西的;更远一些,南来北往的商客和运输货物的骡队马帮成群结队在此处是如此地熙熙攘攘,各种物质源源不断,络绎不绝,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晋商阳城帮通货东西,交流南北;还有阳城老者的记忆中,困难年代的下山担粮,从县城到安阳装上阳城的瓷货、铁器、砂器,沿现在蟒河镇石臼村青石路面古道,从小王庄到独泉、焦坪、八里背、七里坂经大岭堂白云隘通往河南济源,换回救命的粮食,那是一个怎样心酸的年代!从我们行走的可通马车的古商道以及东冶至桑林古道,四格的修建,结合清代的锁云桥可以肯定,古时山下的独泉西冶村是阳城到河南济源及东冶到桑林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从古时众多的阳城在外做官文中可知:此古商道曾经也是他们返乡时从中原坐轿返还老家的路线,可见他的繁华和地理位置的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至山顶,站在山巅高处向下看古道,可清晰地看出路面是依山形山势而建,蜿蜒曲折于山间谷地,零星散落的村民石屋作为客栈、饭店汇于古道两旁,现都已荒芜坍塌。更远的地方,阳济路在夕阳的照耀下,象一条银带飘向了远方;古道上有“七十二拐”,采用“之”的构筑形式,在峭壁上修筑出下山道路,设计施工巧妙,在没有大型工具、机械设备的时侯想修建这样一条道路要耗费多大的力量,怪不得古县志中对此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岂止是一条石板路,它流淌着华夏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是豫晋交流交往活着的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古道已失去了交通运输的意义,荒草萋萋,部分已损毁,罕有人迹,偶尔路途中也会见到探索者的遗弃物,开年伊始,闻知济源已在阳济公路四号洞交地村原古道断裂处重新修茸了古道,节假日也成为了中原众多户外活动者的一个网红打卡地,于是便利用周日时光,驱车阳济路,从四号洞交地古道口进入古道,重走了一次这条重要的古商道。</p> <p class="ql-block">古时从阳城出发,翻越云天山,沿古道行至济源交地村,便踏入了中原大地。</p> <p class="ql-block">自阳城东冶焦坪村起,至济源克井交底村,80里山径石道,穿林过涧,斗折蛇行,或直上云崖,或下临深渊。此图为济源地段图,仅显示其中一部分路段。</p> <p class="ql-block">古道上回望中原大地</p> <p class="ql-block">回望山下济阳路三号洞口</p> <p class="ql-block">阳城县志载:“顺治18年(1661年),邑人杨大伦、段世明和石凤台等募捐金银200余两,在南境阳济交界处县境内7里半处的万缘池,补修了此处的仙人桥、吊驴台、皂军垛、云天山至孤山约数十里的崎岖山道,“督工3载,使断者通,隘者宽。”从此文内容可知此处补修碑所列补修人系阳城邑人。</p> <p class="ql-block">回首望去,古道上有“七十二拐”,采用“之”的构筑形式,在峭壁上修筑出下山道路,设计施工巧妙,在没有大型工具、机械设备的时侯想修建这样一条道路要耗费多大的力量,怪不得古县志中对此有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此山又名齐云山,意喻与云天相齐之意,站在山顶俯望向中原天地,一览无余,古诗词戏剧唱腔中用“飞鸟不能来,强弓何用买”来形象描述之地理位置之险要。</p> <p class="ql-block">县志中载省界西峰转处曰吊驴桥,两崖夹峙,窄径中通,两旁万丈深沟,径石厚兴沟埒,由于地理位置的险要,这里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县志记载:每有兵事,派几人把守,置滚木乱石于上,便可守也。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此处便是山顶隘口之处</p> <p class="ql-block">在云天山白云隘口回望古道,可见其道路之险峻</p> <p class="ql-block">据《泽州志》记载,阳城“县境十七隘,此为最要。” 清代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的名著《桃花扇》中有“南朝画就黄河界,东流把住白云隘。”中的白云隘就指此处,其中之描述就显示其在冷兵器年代的军事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岭头又名云天山,因山峰谓与云齐,故其险要处又称白云隘。山顶峭崖绝壁中,有一条长约一千米,宽约0.6米的通道隘口供人通过,两边的绝壁高达250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行。</p> <p class="ql-block">此处即为皂军垛口</p> <p class="ql-block">阳城县志载:“同治丁卯冬,捻匪窜济,仓促闻警,将径石掘深,设险以防,勇丁露宿山坳,风雪料峭,有冻毙者。因于戊辰春,从桥西创建石城,前后键以铁门,由是我军便于俯击,匪徒不能并辔仰攻,又于山巅建有石窑卡房,更可屯聚策应以壮军威,要隘也。”从此描述中可看出皂军垛口此处塌落之石窑卡房系清未捻军起事从此处入阳时所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