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为闻喜人,曾多次到县城西湖游览,西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遗存,成为闻喜县的一张靓丽名片。西湖见证了闻喜的变迁,讲述着千年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 在西湖桥龙腾阁的楼门柱两侧,有一幅对联:“凭栏远眺,看尧畿、舜陵、禹甸、汤王山,亘古文明发祥地齐奔眼底,堪矜翊届当前舒壮志雄心展旷世宏图当寄来客;把酒临风,念郭璞、裴度、赵鼎、杨深秀,历朝青史建功人皆涌心头,叹莫及俱往矣数俊杰才秀创惊天伟业还看今朝。”</p><p class="ql-block"> 下联“闻喜四贤”中的赵鼎,是南宋中兴第一宰相。</p> <p class="ql-block"> 赵鼎,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生于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阜底村。在侯安公路东边,可以赫然看到村门左侧矗立着一座方正的碑亭,亭中之碑上书醒目的竖行大字“宋丰公赵鼎故里”,落款小字是“邑令河朔古陟州李如蘭立”。右侧不锈钢柱上镶嵌着“<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阜底村</span>”三个红色大字,一条盘绕钢柱的金色苍龙昂首向上,腾空而起,在钢柱基座上刻着“董公故里”。</p> <p class="ql-block"> 阜底村地处闻喜县东北,西牵峨眉岭,东遥紫金山,南临董泽湖,北依凤凰塬,这里风景如画,人杰地灵。阜底村古称董泽里,是龙的故乡,《史记》里所记载的董父豢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阜底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上世纪六十年代阜底村还保留有明代村门楼、明代赵鼎故居、清代戏台、清代赵鼎与董父碑亭、董父豢龙池等大量历史古迹,由于没有经费修缮,又经历多次破除封建迷信的运动,大多遗迹坍塌毁坏,现已无迹可寻。</p> <p class="ql-block"><b>一、童年丧父</b></p> <p class="ql-block"> 赵鼎出生在阜底村清寒之家。宋元祐四年(1089年)父亲去世,留下年仅四岁的赵鼎与母亲樊氏相依为命。现在的赵鼎故居没有后人修缮,砖箍窑洞已塌陷破落,顶上草木丛生,在左邻右舍房屋的衬托之下,夹在中间的故居更显得低矮阴沉,让人有一种压抑的孤独感。</p> <p class="ql-block"> 故居后院房屋的山墙底部,有一个龟背纹砖雕照壁,底部有点风化剥蚀,但整体看上去图案花纹仍然清晰可辨,传达着当年主人公对福寿安康的祈望。</p> <p class="ql-block"> 阜底村与誉满天下的“宰相村”裴柏村仅仅相距2公里。一东一西,日日相望,两个村里的人也彼此熟识。</p> <p class="ql-block"> 裴柏村在历史上出了59位宰相。唐代一朝<span style="font-size:18px;">产生17位宰相,平均</span>每17年就有一个。其中就有“闻喜四贤”中的裴度,他历任唐宪宗、穆宗、敬宗和文宗四朝宰相。裴度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裴柏村和阜底村更是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 赵鼎母亲樊氏出生于书香之家,是少有的才女,丈夫去世之后,她全部精力培养儿子,对赵鼎的要求非常严格,她不仅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经史百家之学,还讲裴度还带、裴度遗玺的故事,既教知识,也教做人,春风化雨富有成效,加上儿子天资聪颖,赵鼎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p><p class="ql-block"> 赵鼎七岁入地方官学,学业日进,志向高远,逐渐明确了奋斗目标。童年的艰辛,没有磨去赵鼎的锐气,反而赋予了他难得的坚韧,让他较早的懂得了母亲的不易,促使他要改变现状,像邻村前辈裴度那样,成为一个济世经邦的有用之人。</p> <p class="ql-block"><b>二、洛阳求学</b></p> <p class="ql-block">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十二岁的赵鼎毅然离开家乡,到洛阳求学。洛阳是宋朝的陪都和文化中心,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理学在这里兴盛发展,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几乎都云集于此。有张载、邵雍、程颐和程颢等等,他们讲学著述,传播理学。赵鼎求学的时候,邵雍已经去世20年,赵鼎师从邵雍之子邵伯温。五年以后,十八岁的赵鼎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又拜国子博士尹天民为师,跟着老师到处游学,一边照顾老师,一边潜心探究学问,遍访名家大儒,耳濡目染,学识大进。博览经典使其明德修身,潜读史书则知王朝兴替。持续受到伊洛之学的熏陶,积蕴了丰富的知识,感悟到读书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为日后天降大任奠定了扎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邵伯温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徽宗崇宁四年 (1105年) ,赵鼎走上了古代士大夫相同的人生之路。赵鼎在当年州里的解试中名列第一,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老师和考官们举荐赵鼎参加礼部的会试。</p> <p class="ql-block"><b>三、两度为相</b></p> <p class="ql-block"> 崇宁五年(1105年),二十一岁的赵鼎高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他在地方上任县尉、县丞等底层官员十八年,长期没有得到重用,赵鼎在一首五言诗中写到:“嗟余竟奚为,滥为策名早。漫浪戏一官,不觉成潦倒。”表现出来无大事可做、颓丧潦倒的窘境。但这个时期让他体会到了黎民百姓生活的不易,对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等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这为他日后仕途打下了坚实基础。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赵鼎三十八岁,出任洛阳令,成为引人注目的重要地域的主要官员,由于工作出色,很快在靖康元年(1126年),被提钦宗拔为开封府士曹参军,相当于汴京的军区司令员。此后,他便踏上了非凡动荡、变化无常、充满凶险的仕途。</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北宋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金军铁骑不断南侵,日趋逼近汴京开封,官吏人心惶惶,没有退敌良策,徽宗整日提心吊胆,手足无措,一心想摆脱成为亡国之君的角色,慌忙传位于他的儿子,1126年赵桓继位为宋钦宗,改元靖康。金军大举南下侵犯中原,攻占太原,包围开封,宋钦宗希望与金人议和,但金人的条件是赔款、割地,必须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大重镇。当时只有赵鼎坚决反对:“祖宗之地不可割让送人,有什么好议的!”但当时赵鼎人微言轻,没有人认真听取他的意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宋徽宗赵佶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 钦宗是懦弱无能的昏君,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还听信张邦昌、耿南仲主和之议,竟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罢免了抗金名臣李纲。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徽宗和钦宗父子等三千多人做了俘虏,被押着北上,演绎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靖康之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宋钦宗赵桓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千多名嫔妃公主被脱去上衣行“牵羊礼”</span></p> <p class="ql-block"> 靖康之变后,金人拥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大楚”。赵鼎一身正气,不愿成为不忠之臣。于是与胡寅等人逃到太学躲了起来,拒写议状,不归附张邦昌的伪朝廷。</p><p class="ql-block"> 靖康二年,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在应天继位,是为宋高宗,开启建炎元年(1127年),南宋一朝从兹伊始。赵鼎得讯立马赶到应天,被宋高宗任命为户部员外郎。金人听到赵构又当上了南宋皇帝,立即再兴兵打来。根基未稳的高宗,只好仓皇出逃。为了做好南逃迁都的准备,高宗委派赵鼎负责打前站,勘察和安排落脚之处。赵鼎用日记和诗词记录了南渡的千辛万苦和当时危险而紧迫的局势。在高宗南渡的路上,为躲避金军的搜捕,赵鼎为高宗出谋划策:“陛下车架驻足之处称为行在,挑选精兵充备仪仗卫士,其余的军队分派于江、淮之间,让敌人不能猜到陛下固定居处。”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行之有效。</p><p class="ql-block"> 从商丘逃到镇江、扬州、杭州、再到建康,一路狼狈不堪。在这期间,赵构为躲避金军搜捕,竟然还在海上漂泊了几个月。一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军北撤后,赵构才又回到越州。将建炎五年改为绍兴元年,在绍兴元年的十一月,赵构升越州行在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始。绍兴二年(1132年),赵构将都城迁址杭州,改杭州为临安,定临安为行在(临时首都之意),杭州便作为首都登上了历史舞台。至此,经过数年交战,宋金之间的战略平衡逐渐形成,南宋政权逐步稳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宋高宗赵构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 南渡时期,赵鼎得以参与军国要是,在客观上也是高宗对他德才能力一次全面考察,对他的文韬武略能力和忠诚担当品格有了全面了解,并得到了高宗的充分信任。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赵鼎被任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十二月又晋升为御史中丞。次年五月,又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赵鼎识人料事,顾全大局,对高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京西招抚使李横打算用兵收复开封时,赵鼎对高宗说:“李横所部都是乌合之众,不能挡敌,恐怕会失去襄阳。”不久李横因作战不利逃走,襄阳终于陷落。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高宗提拔赵鼎为参知政事,进入决策中枢。宰相朱胜非向高宗建议:“襄阳位处国都的上游,地里位置重要,务必要赶紧夺取。”高宗问:“岳飞可以任用吗?”赵鼎极力推荐说:“没比岳飞更通晓上游利害的人选了。”签书枢密院事徐俯却不以为然。果然如赵鼎所料,岳飞出师一举收复襄阳。不久,赵鼎在《乞赐岳飞亲笔》中奏称,岳飞欲出师北图恢复,希望高宗“以收复境土,拯救生灵为念”,亲书勉励岳飞一军“尽忠体国”,鼓励支持岳飞再立战功。之后,高宗多次求教于赵鼎,回答皆有理有据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成效卓著。</p><p class="ql-block"> 高宗对赵鼎说:“肃宗复兴时在灵武得到一个李勉,朝廷才开始受到尊敬,现在我得到你,就没有什么愧对古人了。”之后,破例提拔赵鼎为殿中侍御史。大臣劝阻说,没有这样破例提拔的先例。宋高宗说:“赵鼎作为言官,既称职又尽职,他提出的四十条建议里,被采用的就有三十六条。这样的人应该受到提拔!”</p><p class="ql-block"> 在绍兴四年(1134年) 九月,拜赵鼎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即右相)。一年后他被升为左相,他推荐张浚为右相。在抗击金人与伪齐的南侵战争中取得胜利,朝堂气象为之一新,赵鼎殚精竭虑巩固高宗南宋政权,他与张浚紧密合作,出台新政,消除变法弊端,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改善,不仅皇帝与百姓对两人有很高的期待,后世研究者也认为那是南宋局面最好一页,那个时期被称为“小元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赵鼎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 好景不长,受制于皇权体制,又遇奸相秦桧,再加上赵、张两人行事风格的差异,赵鼎谨慎持重,张浚果敢奋进,这导致了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尽不同,矛盾冲突越来越大。绍兴六年(1136年),赵鼎担心这样下去与国不利,赵鼎主动提出:“浚当留,臣当去。”十二月获准罢相,出知绍兴。绍兴七年三月,张浚因对刘光世军务处置失当,导致淮西部将郦琼起兵叛宋,高宗要严加惩罚,打算将张浚发配到岭南,复为宰相的赵鼎又召集朝臣以张浚母亲年迈及张浚有勤王之功为张浚求情,最终宋高宗将张浚以散官安置于永州。</p><p class="ql-block"> 赵鼎在任宰相期间,力荐岳飞率军抗金,收复中原失地,把金军赶到了淮河以北,使得宋王朝从“靖康之变”中转危为安,一度出现了“南宋中兴”的局面。同年九月赵鼎再次被拜左相。。</p><p class="ql-block"> 宋高宗对张浚说:"赵鼎真宰相,天使佐联中兴,可谓宗社之幸也。"赵鼎是真正的宰相,是上天派他下凡来辅佐我实现国家中兴的,这真可谓是社稷的幸运啊!在社稷多难的南宋初期,宋高宗的感叹,无疑是对这位挽狂澜于既倒的贤相的肯定与赞赏。</p><p class="ql-block"> 高宗对赵鼎的高度赞许和重新起用,让秦桧感觉到了威胁。秦桧以为张浚去相位,他是最合适的继相人选,不料赵鼎再次复相,他对赵鼎的忌恨就此埋下。</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高宗皇帝越来越倾向和议,重用主和投降派,打压抗金主战官吏。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秦桧被任命为右相。成为赵鼎的搭档,两人在和议与立储问题上意见不和,高宗又表现出对赵鼎的不满,之后赵鼎不断受到排挤,十月被二次罢相,贬为绍兴知府。 </p><p class="ql-block"> 赵鼎离朝后,宋高宗对王庶坦言:"赵鼎两为相,于国有大功,再赞亲征皆能决胜。又镇抚建康,回銮无患,他人所不及也。"即便如此,高宗在朝局稳定之后,为了自身利益纵容奸相秦桧迫害赵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秦桧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b>四、贬谪海南</b></p> <p class="ql-block"> 赵鼎贬任绍兴知府后,秦桧率领执政大臣前去设酒宴送行,赵鼎没有以礼相待,只作了一个揖便离开了,秦桧更加怀恨在心。于绍兴九年(1139年)二月,改任他为福建泉州知州。秦桧仍然不肯罢休,继续唆使御史诬陷他有“亲奉玉音之语”“纠结保甲以拒勤王之师”“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勾结叛将”“汲引亲党”等罪名,高宗听信谗言,不辨真伪,贬泉州五个月后,于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再贬至潮州安置。赵鼎深感冤枉,他在潮州写下的《辩诬笔录》中,详细论列事情的经过,一件件给予针对性驳斥,以证自身清白。据《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是编前有自序,称学术迂僻,与众背驰,所上前后数千章,其间岂无传播失实,风闻文饰之误,不得不辨。其他细故,无足深较云云。”</p><p class="ql-block"> 赵鼎在潮州五年,虽闭门谢客,不谈时事,但秦桧并不罢休,指使御史中丞詹大方弹劾赵鼎“不顾国事,邪谋密计,深不可测”,图谋不轨。在绍兴十四年(1144)十月,秦桧借机把他编在移民中,远贬至海南三亚崖州吉阳军。</p> <p class="ql-block"> 崖州古城有千年历史。在宋代以前是夯土城,宋庆元四年用城砖包砌城墙。元统元年续修城池,创建谯楼。明洪武九年用砖石加厚城墙。清顺治十八年重建东城楼,康熙十一年修建西城楼和南城楼,道光二十一年将新修南城门命名:“文明门”。</p> <p class="ql-block"> 崖州古城有一座中国最南端的祭祀孔子的庙宇——崖城学宫,即崖州州学,亦称孔庙、文庙,也是三亚市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p> <p class="ql-block"> 今年2月23-25日(正月十四-正月十六日),乘高铁到崖州站,打车两公里就到崖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 从崖州古城南门到水南村只有一公里。从文明门出发,沿着崖城大道向南,跨过宽阔古朴的崖城大桥,在宁远河南桥头崖州大道的右侧就是水南村门牌楼。在元宵节(24日)这一天,早、晚均遇到美丽霞光,真喜出望外。</p><p class="ql-block"> 站在崖城大桥上东望,朝霞在宁远河上游出现,宽敞宁静的河面被染成金色,天空呈现温暖的红色,一簇橙红色彩云向东移来,绝美的画面让人心潮澎湃,昨天已经成为过去,今天开启新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在水南村访游一天,收获满满,在夕阳的余晖中走在崖城大桥上,回眸间看见落日生辉,余霞成绮,天空由橙红色渐变为镀了一层金黄的蓝色,一朵红云点缀其中,碰巧进入画面的飞机,增添了画面的动感,所有这些元素都成为元宵节“福·崖州”红色彩灯陪衬,彩灯耀眼的感染力,让人过目不忘。</p> <p class="ql-block"> 水南村的元宵节之夜特别清新。余晖未退,村民在咱家院内开始燃放鞭炮烟花,蓝天、红霞、云彩和村庄,衬托着一朵朵金灿灿、红彤彤的烟花,犹如锦上添花,带给人们欢庆、喜悦、祝福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 水南村是一个古老的文化村落,古朴厚重的村门牌楼帽楣下“水南村”三个大字突出亮眼,大门两侧的对联:“古郡华堂史册至今传盛德;名庄玉叶弦歌奕世乐丰穰。”讲述历史,寄托希望。夜幕降临,天空晚霞、牌楼彩灯和崖州大道上的车行线相映成辉。朦胧了眼前的喧嚣,清晰了水南村从古至今的辉煌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水南村是因位于宁远河南岸而得名,南依南山岭,西有大港,东南临崖州湾。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以发展冬季瓜果菜种植业、庭院经济为主,尤其是以种植槟榔、香蕉为主的庭院经济闻名遐迩。水南路(y069乡道)自村中心穿过,将村庄分割为南北两侧。水南村运输、商贸与农耕经济发达,是海南主要的瓜菜收购批发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水南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作为县郡州的治所。西汉时期,海南设珠崖、儋耳两郡,其中珠崖郡所辖的五县之一临振县,县治就选址在水南村。隋朝时期,海南建立了崖州,临振县纳入崖州管辖。以临振县改置的临振郡,郡治仍在水南村。唐代振州州衙、宁远县署、北宋政和年间的吉阳军署,及明朝正统时布政分司行署等,均将治所设于水南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水南村古民居</span></p> <p class="ql-block"> 水南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海南“第一文化古村”,可以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先有水南村,后有崖州城。</span> 尤其是宋代以后,水南村曾居住过卢多逊、丁谓、赵鼎、胡铨等几十个颇具名望的贬官,这些饱学之士留下了许多与水南村有关的诗文,让这个古村落充满了人文气息。</p><p class="ql-block"> 水南村街巷道路的名称,投射出背后蕴含着的历史文化典故。如学士巷、桃源巷、晴岚巷、居中巷、宗彦巷和盛德堂巷。其中前三个名称的出处可能是北宋宰相卢多逊被贬水南村之后写给黎伯淳的诗《水南村为黎伯淳题》(二首):</p><p class="ql-block"> 其一</p><p class="ql-block">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p><p class="ql-block">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p><p class="ql-block">鱼盐家给无墟市,禾黍年登有酒樽。</p><p class="ql-block">远客杖蔾来往熟,却疑身世在<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桃源</b>。</p><p class="ql-block"> 其二</p><p class="ql-block">一簇<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晴岚</b>接海霞,水南风景最堪夸。</p><p class="ql-block">上篱薯蓣春添蔓,绕屋槟榔夏放花。</p><p class="ql-block">狞犬入山多豕鹿,小舟横港足鱼虾。</p><p class="ql-block">谁知绝岛穷荒处,犹有幽人<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士</b>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水南村卢多逊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 崖州水南村人黎伯淳,是一位饱读诗书之士,能诗善文,隐居故里,过着淡泊的生活。在地方偏远,文化落后的海南,有黎伯淳这样的人物,让被贬海南的卢多逊大吃一惊。在卢多逊眼中,遥远的海南只不过是一个“绝岛”罢了。黎伯淳的出现,大大超越了卢多逊的想象,因此将其称为“幽人学士”。后人将黎伯淳所居住的那条巷命名为“学士巷”。</p> <p class="ql-block"> 居中巷的命名源于慕容居中兄弟。五代时期的慕容延钊作为后周大将,历任淮南、镇宁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为赵匡胤副手。北宋代周之后,慕容延钊担任殿前都点检(禁军最高统帅),加同中书门下二品(为宰相衔)。<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慕容延钊的后代慕容居中、慕容居正兄弟从中原入迁崖州,</span>居住在水南村。</p><p class="ql-block"> 宋代崖州有很多孩子因为家境贫寒不能接受教育,慕容居中兄弟决定自己出资,在水南村兴办学校,教导乡民子弟。《崖州志》记载慕容兄弟:“及归,为书舍,诱训乡人习读。”可以说,在崖州教育的发展史上,慕容居中兄弟做出过重要贡献。因此,水南村将慕容家族居住最集中的两条巷子命名为“居中巷”和“居中二巷”。</p> <p class="ql-block"> 黎宗彦<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6年-1940年),</span>水南村人,1937年考入中央航空军官学校。1938年在昆明驾驶战机进行实弹飞行演习,突遇日军飞机轰炸昆明,航校立即下令,由演习改为战斗,黎宗彦击落日本轰炸机一架,<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抗日空战史上航校学生击落敌机第一人”。</span>1940年春又驾机先后击落轰炸重庆日机2架。在一次空战中因燃油耗尽,飞机坠毁,以身殉国。为忘纪念这位英雄人物,水南村将黎宗彦故居所在的巷子命名为“宗彦巷”。</p> <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期,任昌化军知军的裴闻义迁徙到水南村,住在这个巷子里,绍兴年间他的故居改为盛德堂,所以水南村将这条巷子命名为“盛德堂巷”。</p> <p class="ql-block"> 沿着盛德堂巷往南走120米,在与官沟路交叉口左侧,就可以看到正门的门楣上“盛德堂”三个大字,两侧对联:</p><p class="ql-block"> 汉唐家相支分远,</p><p class="ql-block"> 孔孟词章讨论长。</p> <p class="ql-block"> 盛德堂原为裴闻义家宅,始建于宋代,迄今有八百余年历史,经历几世烽烟祸乱,早便塌损不堪,历经多次重建、修葺。2009年三亚市依照清道光年间重修的老宅模样,拨款复建重现今天的盛德堂。盛德堂位于水南村西南位置。</p> <p class="ql-block"> 盛德堂建筑布局,分为门楼、过廊、中亭、正厅、耳房、围墙六大部分,为典型的宗祠建筑布局。在下面俯瞰图中,门前是盛德堂广场,右侧是官沟路。</p> <p class="ql-block"> 余晖照耀下的盛德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光影效果,<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显得古朴典雅,庄严肃穆,</span>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一个幽远世界之中。</p> <p class="ql-block"> 修复之前的盛德堂已经破损非常严重,厅堂南山壁已不复存在,仅仅留下北山壁。重修后搭建起钢架玻璃顶的房子,将剩余的北山墙等遗迹完全保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 在盛德堂北山壁上的壁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漫漶不清,只有中心竖行</span>的半幅下联可以辨认(如下图左侧),据说这是当年赵鼎撰联并书写的。这次重建盛德堂的南北厅壁上(下图的中幅和右幅),完整重现了这幅对联:</p><p class="ql-block"> 世代衣冠一派儒流源有自,</p><p class="ql-block"> 门庭诗礼千年道学永相承。</p> <p class="ql-block"> 赵鼎抵达吉阳军后,找不到安身之所。裴闻义听说赵鼎是老家闻喜县阜底村人,绍兴年间的贤臣名相,受到奸臣秦桧迫害,没人敢收留,都避之犹恐不及,唯独裴闻义不畏强权大义救忠贤,邀请赵鼎到自己家里居住。赵鼎没想到在三亚遇到同乡,他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和信任。赵鼎去世一年后,胡铨也被贬水南村。裴闻义再次义无反顾把胡铨留住家里,住在赵鼎曾经住过的房子,一住就是八年。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胡铨获准离开海南,在离别之际,胡铨感念裴闻义家人的厚德,给宅院正堂题匾“盛德堂”,自此盛德堂以尊崇先贤、弘扬盛德而名满天下。裴闻义一片侠肝义胆,留下万世芳名,为后人所称颂。</p><p class="ql-block"> 裴闻义是裴度的十五世孙,裴瑑之子,裴瑑被称为裴氏入琼始祖。裴瑑曾担任雷州太守,任满之后因为入朝觐见误期,被朝廷贬为吉阳军守。在吉阳军任上,裴瑑恪尽职守,德惟善政。任满之后时逢中原战乱,他不能返回家乡,因此卜居崖城南漏村,其子裴闻义移居水南村。此后家族在崖州繁衍起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裴闻义、裴度、裴瑑(从左到右)</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水南村水南西路南侧有一“裴氏杂货店”的门面,询问穿白衣服的年轻人得知,他正在读高中裴生,他的爷爷是裴闻义二十五世孙,比较了解水南村裴氏后人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裴生帮我请出了他的爷爷裴翁。裴廷修弄明白我的来意后,又返回楼上取来《裴氏族谱》,然后打开族谱,首先向我介绍了水南村族谱中裴氏后人的杰出人物,以及他们的对水南村的历史贡献。接着他打开族谱盛德堂一页,讲述了裴闻义大义留客、秦桧逼死赵鼎及赵鼎棺椁归葬情况。</p> <p class="ql-block"> 水南村有裴、卢、黎、慕容四大姓氏,其中裴氏家族现在有六百多人。海南裴氏后人在仕途上没有超越先祖裴度,但出类拔萃有所作为的俊杰也不少。裴闻义于绍兴年间被朝廷荫补为昌化军守,任职九年死于任上,因有善政而被祀为乡贤。裴闻义的儿子裴嘉瑞也荫补续任昌化军守。父子二人同知昌化军,且多有作为,受到百姓称赞。</p><p class="ql-block"> 明朝水南村有裴士龙、裴盛、裴崇礼祖孙三代。裴士龙历任凤山、荔浦知县,被授以承事郎,参与编纂《永乐大典》。其子裴盛于宣德元年中举,后任泸溪训导和广西庆远府司训。裴盛之子裴崇礼,明景泰元年中举,历广西贵县、福建瓯宁训导。</p><p class="ql-block"> 裴盛辞官从广西回到水南村之后,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自己出资兴,引进先进技术,带头开沟引宁远河水灌溉农田,他的行为带动乡绅们也积极参与,合力兴建了一公路多的水渠,原来的旱田变成水田,此后农田改为一年两熟,乡民粮食得以富足。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原来沟渠基础上,崖州太守林资深决定由官方出资,对已经破损的沟渠进行重建并延伸,从此沟渠分南北段,南沟流经水南村,北沟流经马丹村。之后人们把这条沟渠称之为“官沟”。这是海南历史上一项水利工程的奇迹,对农业有很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康熙七年(1668年),崖州僧人性俊和尚独自出资在官沟上独自建起了一座“广济桥。”从此打开了东西通道,出入亨通,便民利车,官民欣慰。官沟与广济桥至今然在使用,成为省保重点文物古迹。</p> <p class="ql-block"> 从水南村门牌楼左侧,沿着官沟修建起来一条“官沟路”,可以直达盛德堂。</p> <p class="ql-block"> 裴翁讲完上述裴氏后人的故事之后,停顿了一下,叹口气说:“赵鼎宰相命苦啊!”继续讲起来赵鼎住在裴闻义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绍兴十五年(1145年)春,赵鼎抵达三亚吉阳军之后,在给高宗的《谢到吉阳军安置表》之中,他对自己的政治原则仍然无限执著:“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自信直前,安处危机之上;执迷不返,卒投罪罟之中。”这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表态,没有感动了宋高宗,却引起神经过敏的秦桧怀疑猜忌,他得知后恨恨地说,这个死老头子还像以前一样倔强。 于是对赵鼎的迫害更加疯狂。</p><p class="ql-block"> 赵鼎在吉阳军水南村三年,闭门谢客,门下故吏们都不敢来往,只有广西主将张宗元不忘关心,时常遣人持诗书和药石、酒、曲前往慰问。秦桧得知后,马上把张宗元调离广西。秦桧给吉阳军守下令,让每月报告赵鼎的存亡情况,必欲将他置于死地而后快。</p><p class="ql-block"> 赵鼎知道秦桧的险恶居心,就遣人对儿子赵汾说:“秦桧是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就会平安无事,我若不死,必将给家族带来祸害。”赵汾大哭,苦苦相劝。赵鼎老泪纵横,只是摇头。他从此不肯进食,遂于绍兴十七年 (1147) 八月十二日绝食而终。临终之前,赵鼎自备墓石,自作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箕、尾”是指箕星与尾星,二十八星宿中的两颗。傅说是商王武丁的中兴名相,他死后升天化为与箕宿和尾宿并列星星。赵鼎认为自己忠贞为国,凛然正气,可以殷商中兴名相傅说作比,发泄壮志难酬的愤懑,抒发心系大宋复兴的强烈愿望。</p><p class="ql-block"> 多年之后,大诗人陆游读到这两句话时,涕流满面,大发感慨道:“呜呼!不可谓伟人乎?”辛弃疾更是高度评价:“佐国元勋,忠简一人。”</p> <p class="ql-block"> 赵鼎去世第二年,胡荃住进赵鼎住过的房子,睹物思人,胡铨作《哭赵鼎》 来怀念宰相赵鼎,诗曰:</p><p class="ql-block">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公独难。</p><p class="ql-block">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p><p class="ql-block">一丘孤冢留穷岛,千古高名屹泰山。</p><p class="ql-block">天地只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p><p class="ql-block"> 赵鼎去世时,中原已失,故乡闻喜已被金人占领,赵鼎棺椁不得归葬,只能一丘孤冢留在海南岛。</p><p class="ql-block"> 在南宋四大名臣中,赵鼎、胡铨、李光、李纲4人都曾经被贬逐海南,李纲仅在海南停留十天,早就回还了。留下的赵鼎、胡铨、李光都处在秦桧的监视之下,秦桧还把三个人的名字写在他家的阁壁之上,必欲杀之而后快。赵鼎去世九年后,秦桧死了,胡荃与李光遇赦北还,所以诗中说“惟见两翁还”。</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对赵鼎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歌颂,对秦桧投降主义的憎恨,对因赵鼎受害而丧失收复中原机会的痛心,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作品言辞激烈,感情激越,足使赵鼎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光照千古。</p><p class="ql-block">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唐代杨炎的诗成为赵鼎被贬谪崖州之后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赵鼎去世后,先葬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旧县村。第二年,宋高宗良心发现,遵照赵鼎的遗愿,绍兴十八年 (1148年) ,批准赵汾将父亲归葬家乡的请求。绍兴二十年(1150年),赵汾亲赴昌化,护丧父亲灵柩移葬家乡,衣冠则留葬于原坟墓,建成了衣冠墓。赵鼎衣冠墓是海南的重要文物古迹,属宋代墓葬,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为祭奠先贤、研究贬谪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自古奸臣多得志,从来忠良不善终。宋高宗去世后,孝宗赵昚即位,重新检点历史,赵鼎得以平反,追封为丰国公,赠太傅,谥忠简,成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海口被列入五公祠让人敬仰。《宋史》评价他:“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让我们不忘赵鼎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经历带来的启示,铭记这位南宋中兴贤相之首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 忆赵鼎</p><p class="ql-block">钦徽北虏国将亡,赵构南迁都建康</p><p class="ql-block">鼎力勤王赴行在,绍兴除弊肇邦昌。</p><p class="ql-block">奸邪巧陷何人辩?一觉华胥谪吉阳。</p><p class="ql-block">裴度子孙多俊杰,元镇三亚遇同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