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流霞呈异彩

静夜思

<p class="ql-block">【史海寻踪】丝路流霞呈异彩</p><p class="ql-block">杨七斤<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宁夏档案 2024-03-15 15:51 宁夏</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丝路流霞呈异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七斤</p><p class="ql-block"> 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东、中、西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出发至玉门关。三条线路是:北线由长安向北,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中线由长安西行,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敦煌,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南线由长安向西南,从凤翔、天水、陇西、临洮、临夏、西宁至敦煌,但路途漫长。隆德县地处“丝绸之路”东段之北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受丝绸之路商旅往来的影响很大,“丝绸之路”带给隆德的霞光异彩今天我们仍然能感觉到。</p><p class="ql-block"> 玄奘在回到长安后写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了他来回西域的见闻,丝绸之路各种经济生活十分活跃,最引人注目的是丝绸贸易,不仅有来自中国内地的绫罗、绢锦、刺绣,还有来自波斯的绸缎。其中还有桑蚕种子传入西域的故事,汉公主偷带家乡蚕种西嫁的传说,给“丝绸之路”增添了一道传奇光晕。</p><p class="ql-block"> 汉唐时期,地处边境的隆德(即当时的月氏道)的兴衰盛败,同整个西北地区的形势浑为一体。一方面,随着中原王朝国力的强大,边境各族人民的和睦往来和“丝绸之路”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这一时期经济文化有了相对的发展。另一方面,民族纷争,战火四起,西汉有匈奴南下侵扰,东汉有羌人起义,十六国有“五胡”乱华,隋唐有吐蕃入侵和安史之乱,先后在西北地区与中原王朝逐鹿争雄,对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这说明横卧在历史里的那条“丝绸之路”,不完全如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浪漫和绚丽。</p><p class="ql-block"> 西汉时期,随着西北边郡移民屯垦事业的发展,农耕经济曾经大幅度向西北推进。特别是西汉晁错提出募民实边的主张,对西北边远的六盘山地区(包括隆德在内)的人口增长、经济开发具有积极意义。西汉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因“连年不收,四方咸困”,大司农曾调拨西北十一郡农都尉屯田余粮救济全国,在十一郡中,隆德就属安定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汉唐时期,除农业有一定的发展外,畜牧业也较发达。汉初七十年,在西北边地置有养马场三十五个,养马三十万匹。两汉时期,曾出现过卜式这样以善牧畜而致富的大户,饲养的羊以百计,甚至可达千头(《汉书》卷58《卜式传》)。陇西、北地有大量牧场,其中水草丰茂,地广人稀的六盘山地区就是一个天然牧场。</p><p class="ql-block"> 唐代养马业又进一步发展,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因此马匹是主要的牧养对象,国家牧政也因而常被概括为“马政”。 在唐代监牧中,羊是除马之外数量最多的一种牲畜,其中的羊群数目是相当可观的。据张说《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牧颂德碑》一文记载: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监牧共有马二十四万匹,至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发展到四十三万匹;除此之外,牛由三万五千头发展到五万头,而羊则由十一万二千只,发展到二十八万六千只(《全唐文》226);又据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六月,陇右群牧都使奏判官、殿中侍御史张通儒及副使平原太守郑遵意等人的清点,当时陇右群牧总共有牲畜六十万五千六百零三头匹只,其中有羊二十万四千一百三十四只。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亲度陇山,到西瓦亭(今固原地区)巡视马政。出现了所谓“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的局面。当时隆德境大部分为监牧养马之地。</p><p class="ql-block"> 宋、元、明、清时期,隆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一方面,北宋交通运输业相当发达 ,内河运输以大江(长江)、汴河和运河为主动脉。广泛的海外贸易,使得中外海上交通兴盛,而陆路交通已渐趋衰落,原来繁荣一时的丝绸之路,此时时断时续,渐次萧条;另一方面,整个西北地区,朝代更替,战火连绵,政治动荡,经济呈现出萎缩停滞的局面。而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畜牧业发展迅猛,是宋政府主要的牲畜供应地。牧马业和牧羊业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十分兴盛,牛、驼、驴等大牲畜的饲养非常普遍,犬、鸡等家庭饲养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宋夏之间,先于景德四年(1007年),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置榷场互市,后来又在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等地置榷场。西夏以驼、马、牛、羊、玉、毡毯、甘草、蜜、蜡、麝脐、毛褐、羚羊角、砂、柴胡、苁容、红花、翎毛、安息香、金精石、琥珀等物资,交换宋朝的缯、帛、罗、绮等丝织品及茶、香药、瓷器、漆器、姜、桂等物。除榷场贸易外,贡使贸易、民间商贩贸易也十分兴盛。当宋、夏和好时,边界贸易常出现“略无猜情”、“商贩如织”的盛况。隆德地处宋、夏边界,当地人民经常参与边关民间贸易。</p> <p class="ql-block">  此外,两宋以来中原王朝和西北少数民族的茶马互市一直为世所称道。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先以铜钱,继以银、绢、盐、茶,大量向西北少数民族购马匹,茶马贸易是宋王朝对西北少数民族进行羁縻统治和购求军马的重要手段。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即在原州、渭州和德顺军设置三处买马场,卖马蕃客在这些地区换取盐钞之后前往秦州买马司得蜀茶而归。据《宋史·卷一九八·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马政》记载:治平元年,薛向请原、渭州、德顺军买马官,永兴军养马务,如原州、德顺军并渭州同判,三年为任,悉以所市马多少为殿最。又言:“秦州山外蕃部至原、渭州、德顺军、镇戎军鬻马,充豪商钱,至秦州,所偿止得六百。今请于原、渭州、德顺军,官以盐钞博易,使得轻赍至秦州,易蜀货以归。蜀商以所博盐引至岐、雍,换监银入蜀,两获其便。”</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嘉庆、万历之际和康、乾盛世之际,随着全国政治经济的发展,隆德的经济有所恢复。但总的情况是,生产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广大人民始终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p><p class="ql-block">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第一次把长安通往罗马帝国的一条中西交流道路,赋予“丝绸之路”这一绚丽的名称。而这时,穿行于中国沙漠与绿洲的驼铃声,已经响过一千年了。最早的“丝绸之路”无法插上准确的路标,考古的发现和史料的拼接,使我们认识到这里的贸易往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直至现在。</p><p class="ql-block">(作者单位:隆德县档案馆)</p><p class="ql-block">文章转自《档案博览》2024年第1期</p><p class="ql-block">编辑:自治区档案馆</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