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突尼斯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面积比我国江西省略小,居于地中海东西航运的要冲,拥有长达1300公里的海岸线。</p><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6日,我们从卡萨布兰卡飞往了突尼斯,降落在突尼斯迦太基国际机场。也许是通关太慢,反正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当地的傍晚了,本来我们还有一个景点要走的,也只能作罢了。</p> <p class="ql-block">10月7日 我们在突尼斯的旅游正式开始了。我们的首站是突尼斯圣城—凯鲁万。</p><p class="ql-block">沿途的公路旁,满眼都是橄榄树和仙人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凯鲁万是突尼斯的第四大城市。“凯鲁万”就是“军事要塞”的意思。 它建于公元671年。是整个北非阿拉伯人最早的居住地。城市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保留着许多历史建筑。城内街巷曲折、店铺林立,有80余座清真寺,100余处陵墓,数十座蓄水池和穹顶室内市场。并且它还是全世界穆斯林心中的圣城,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以及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并称为“伊斯兰四大圣地”。突尼斯穆斯林认为,到凯鲁万朝觐7次即等于去麦加朝觐1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都凯鲁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span></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凯鲁万的阿格拉比特蓄水池,突尼斯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凯鲁万城缺水,当地人在公元862年修建了15个蓄水池。现仅有被称作阿格拉比特水池的一大一小两个水池供游人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蓄水池的水来自于35公里以外山区的泉水,通过水道引入城中,先入小池沉淀,再入大池备用。大池旁一个个突起物是用于防范昼夜大温差引起热胀冷缩导致池壁破裂的加固装置。巨大的供水工程充分体现了古老的凯鲁万人的聪明才智。真该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突尼斯古人的智慧点个赞👍</span></p> <p class="ql-block">到了凯鲁万,参观西迪萨哈卜陵是必须的。据称西迪萨哈卜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亲密友人。7世纪时从圣地麦加返回突尼斯后,不仅带回了大量经文,还有先知非常珍贵的三根胡须。<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前他带着先知的三根胡须四处游历传教。他去世后,三根胡须随他一起下葬在了凯鲁万。直到十七世纪,当地人为他修建了这所别致的陵墓,因此被称为“胡须陵”。</span></p> <p class="ql-block">其实“胡须陵”是一座以陵墓为中心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里面是一个大庭院,庭院的西北角是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进入里面,是一个像天井一样的长过道。过道两侧的一排新科林斯式柱上装饰有奥斯曼新月形拱门,从而形成两个长廊。</p> <p class="ql-block">“胡须陵”清真寺的内部装饰以雕花彩瓷而出名,风格接近于巴洛克式的精细繁杂。两侧长廊的墙壁都是漂亮的马赛克图案,<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着更浓郁的安达卢西亚式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这间屋子里就是西迪萨哈卜的陵墓。<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不是因为穆罕默德的三根胡须也在里面,这里</span>是突尼斯穆斯林访问最多的陵墓之一,。门口有保安,游客是不让进的,不过保安帮我拍了照片。</p> <p class="ql-block">凯鲁万城有80余座清真寺,最著名的就是奥克巴大清真寺。它作为伊斯兰教在北非建立的第一座最大的清真寺,是与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齐名的“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p><p class="ql-block">奥克巴大清真寺位于凯鲁万城中心。寺院长130米,宽80米,墙高4米,外表像一座巨大的城堡。院内大理石铺地,三面由300根石柱顶托的拱形长廊环抱。</p> <p class="ql-block">寺西北的宣礼尖塔为四方形3层梯形,高35米,是凯鲁万城最高的建筑,也是北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建筑物。据说站在上面可以鸟瞰凯鲁万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奥格巴清真寺也是首个使用马蹄形拱门的伊斯兰建筑。这一系列建筑特点也成为了马格里布地区后来建清真寺的样板,也使得凯鲁万成为了北非地区最重要的伊斯兰圣地。</p> <p class="ql-block">最宏伟壮观的建筑是南部的礼拜厅,大厅正面外边是13个大理石圆拱门。</p><p class="ql-block">礼拜厅大殿内圆柱林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共20排300根,它们每一组柱子都不相同,顶部悬挂着威尼斯式吊灯,显得富丽堂皇。这个大殿是禁止游客入内的。我们也就是在门口瞧个热闹。</span></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的四周长廊有300根花岗岩或大理石的大柱子,其中有罗马式、阿拉伯式和拜占庭式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此,加上礼拜大殿的300根大理石柱子,整个奥格巴清真寺号称有600根花岗岩或大理石的大柱子。</span></p> <p class="ql-block"> 奥格巴清真寺气势雄伟,别具一格,是突尼斯和阿拉伯世界珍贵的古代文化与宗教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来突尼斯之前,我只听说过罗马斗兽场。到了这才知道,原来在突尼斯也有一个斗兽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罗马统治突尼斯近600年(自公元前146年至公元439年)同时将欧洲文明带到了突尼斯。罗马人修建的神庙、竞技场、露天剧场,遍布各地,至今遗迹犹在。其中就包括埃尔·杰姆斗兽场。这座北非最具吸引力的罗马时代建筑,是世界3大斗兽场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斗兽场,其规模仅次于古罗马斗兽场。</span>不少法国著名作家如莫泊桑、福楼拜等都曾专程来此观光,并将它描述为 “世界美妙绝伦的斗兽场”,“罗马帝国在非洲存在的标志和象征”。</p><p class="ql-block">1979年艾尔·杰姆斗兽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斗兽场呈椭圆形,长149米、宽129米、高35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四周自下而上,阶梯式的座位,密密麻麻。可容纳3.5万名观众。场地中间的长条玻璃地面,是竞技场地下室的天窗。</span></p><p class="ql-block">埃尔·杰姆斗兽场的游客比较稀少,在此能够从容、完整的感受古罗马斗兽场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 在斗兽场的下方是依然保存完好的地下通道,透过依稀的的日光能够看到通道两侧排列着一间间昔日用来关押猛兽和角斗士的地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千百年前,猛兽曾从这里焦躁的升上地面,而伤残殒命的角斗士或猛兽,又再落入这里被处理。此刻,缓缓走在砂砾之上,虽然血腥不再,仍能隐约感到一丝微微的寒意。</span></p> <p class="ql-block"> 斗兽场就是一座“死亡与欢娱之城”,上演过世界上最残酷、最血腥的戏剧。</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里,角斗士只是一种娱乐工具,要么生存要么死亡,惨痛的代价只是为了换取王公贵族们的片刻兴奋和欢呼。</span></p> <p class="ql-block">斗兽场整体由1米长、70厘米宽、50厘米高的大石块打造而;杰姆本地并不生产巨石,所以斗兽场所有的石块都取自于30公里外的萨拉塔,(另一种说法是全靠奴隶从200公里以外的加贝斯开采和搬运过来的),可以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p> <p class="ql-block"> 竞技场围墙高大,是北京故宫城墙的五倍,层层拱廊相连,构筑典雅,各层连拱廊的柱型富于变化,漫游其中,就如置身于古代石柱雕刻艺术的宫殿一般。</p> <p class="ql-block">沿着环形的走廊,多个阶梯可以进入斗兽场的看台。因为游人不多,在空旷而有些残破的看台顶层,更易感受到它的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透过门洞望出去,总是会发现每扇门的内外,风景别样,却都趣味盎然。</p> <p class="ql-block">由罗素·克罗主演的好莱坞大片《角斗士》就曾在此取景拍摄。坐在看台上,望着这古老的竞技场,思想的羽翼将我们带回到遥远的过去。眼前仿佛可以看到当年人与人厮杀、人与兽搏斗,鲜血淋漓、血如泉涌的惨烈景象,似乎听到败者、伤者撕心裂肺、绝望的惨叫声,以及与此同时看台上爆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喝彩声和诅咒声…… </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五月天的歌迷,是不是对这一场景似曾相识?这里正是五月天拍MV的地方。 也是游客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千年以后,古罗马帝国的光辉散尽,艾尔·杰姆斗兽场依然岿然不动,只是它的角色由斗兽场演变成了歌剧场,不再有决斗与杀戮,只有一场接一场的酣畅淋漓的音乐会,一波又一波美妙的旋律,在剧场回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物转星移,雨侵风蚀,虽可将石垒化为泥土,却抹不去历史的记忆。</span>经历了两千年风吹雨打的斗兽场,如今似乎仍然冲刷不掉那段历史的血腥味道。它见证了古罗马帝国对这个北非小国的数百年的统治,也见证了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 突尼斯的第三大城苏斯是个风情万种的旅游城市,这里不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还有蔚蓝的大海和连绵的沙滩。1988年苏斯老城麦地那更是以浓郁的阿拉伯风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苏斯始建于公元11世纪,腓尼基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这座“富饶的城市”定居并留下他们的烙印和遗迹。苏斯温和的气候、平静而美丽的海岸、热情好客的居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来这里游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斯老城被城墙环绕,城墙由石块垒成,南北长700米,东西宽450米,基本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苏斯老城的城堡建于公元821年,曾作为灯塔和烽火台,是苏斯沿海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座耸立在古城中的卡莱福方塔,塔底边长8米,顶端边长5米、高30多米,是最古老的伊斯兰式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麦地那老城区位于城市的西南面,主要是穆斯林居住区,建筑保持着古老的阿拉伯色彩,涂饰成白色的矮屋、曲折蜿蜒的小巷,这些是麦地那老城的主要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走入苏斯老城,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厚重感和浓郁的阿拉伯风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阿拉伯世界,老城被称为麦地那。这是集居住与市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这里是小商小贩的世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商品种类丰富,小商铺比肩而立,手工编织的挂毯、银器、饰品、花瓶、餐具、烛台,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的游客更是将巷子塞得满满的。</span></p> <p class="ql-block">突尼斯的食品也是蛮有特色的。像图片中的椰枣、仙人掌果等等。</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的传统手工艺随处可见,麦地那就是一个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穿行其中,突尼斯人的开朗奔放随处可见,不时会有店主向你打招呼。</p><p class="ql-block">其实,逛老城也就是感受一下当地人的市井烟火气。不过我很开心的是品尝到了正宗的突尼斯石榴汁。</p> <p class="ql-block">离老城不远,是康大维港。康大维港是南地中海最美的港口。<span style="font-size: 18px;">码头上几乎全是各色的游艇,周边布满了法兰西式的小房子。夕阳下,港湾风景如画,让游客不需精心构图就能拍出如明信片般的美图。满载游客出港湾巡游一圈的“海盗船”,为宁静的港湾增添了热闹和欢笑。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时间去坐船游览。只能坐在岸边的咖啡馆,吹吹海风,吃个冰淇淋了。当然,拍照打卡也是必须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月8日,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哈马马特老城。</p><p class="ql-block">哈马马特老城由住家、商铺和游览区三个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与世无争的古老渔港,现在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白色低矮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的太早了,整个老城还在沉睡中。商铺没有开门,当地居民不见踪迹。倒是给了我们这些“外国人”闲逛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老城的民居属典型的阿拉伯风格,以白色外墙为主,也有少数蓝白相间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窄小的胡同曲曲弯弯,仿诺迷宫。有的地段窄得只容两人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位于东北部海边,屹立在海滩礁石之上的城堡显得格外雄伟气派,那高大的城墙与低矮的民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座城堡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这里曾是地中海边一个重要的港口</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老城通往地中海海滩的海之门。</p> <p class="ql-block">过了海之门,真正是来到了一个度假天堂。这是对<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滩白浪,碧海蓝天最好的诠释。</span></p> <p class="ql-block">迎着海风,轻轻地走在沙滩上,感受着地中海给我带来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水晶般清澈的海水和美丽的沙滩。地中海那令人难以置信的色彩,都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巴尔多博物馆坐落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西北郊巴尔多广场上,是北非最重要的一座考古与文物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整个非洲,它的规模仅次于埃及的开罗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建筑本身是上世纪突尼斯封建君主的王宫,突尼斯独立后,这座建筑被改为国家博物馆。巴尔杜博物馆有40多个展厅,展出了上万件<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全国各地近百个古迹处搜集来的展品。</span>包括史前期,腓尼基时期,罗马时期,基督教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时期和希腊艺术。</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展览馆大厅,迎面便是一幅高大的马赛克镶嵌画。这幅画是讲关于海神尼普顿的故事。因为这幅镶嵌画实在太大了,面积达137平方米,即使在如此高大的墙面上还是放不下,只能从屋顶一直延伸到地面之下。这幅巨型镶嵌画原是铺设在地面上的,为了便于观赏,博物馆将其移到了墙面上,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观看的方式变了,艺术的感染力也随之增强。 </p> <p class="ql-block">进入馆内,最先邂逅的就是门口的这位美女。</p> <p class="ql-block">巴尔杜博物馆最引以为傲的收藏,当数贯穿迦太基时代和古罗马时代的马赛克镶嵌画。尽管在地中海沿岸各个国家博物馆里都能看到这种通常用于装饰富贵人家房屋地面的马赛克镶嵌画,但巴尔杜博物馆的收藏数量和面积之大堪称第一,也不乏精品。</p> <p class="ql-block">马赛 克镶嵌画首创于 伊拉克两河流域,以烧土、粘土块、卵石、贝壳为材料,人们称它是“洗不掉的壁画”、“踩不烂的地毯”。这种永久性的图画由腓尼基人带到北非 ,装饰于 迦太基 的宫殿、神庙、浴池的墙壁和地面上。 </p> <p class="ql-block">这些镶嵌画的内容主要是 希腊 神话故事,也有田园生活、自然风光、渔猎、航海、体育竞技、戏剧歌舞、葬祭仪式等,色彩协调,技术精湛,纹路细腻,甚至各种动物的羽毛都栩栩如生,虽然历经2000年历史,仍鲜艳如新,令游客们赞叹不已。 </p> <p class="ql-block">突尼斯各地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中的精品,几乎都在这里展出呢。</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高 1.2 米、宽 1.22 米的镶嵌画,它既不是镶在墙上,也不是镶在地面上,而是挂在特别的木架上,两束聚光灯照射着画面,十分醒目,是巴尔杜国家博物馆保存的镇馆之宝之一。是 1893 年在苏斯城出土的《维琪尔肖像》。画中,诗人维琪尔(公元前70~公元前19 年)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握着诗卷,聚精会神地聆听左侧站立的历史女神克丽亚诵诗,右侧站着悲剧女神美尔鲍曼娜。这幅镶嵌画用了十多种不同色彩的石块,特别用上了绿色玻璃,这在当时的镶嵌画中是少见的。画中的人物形象精致生动,在打开的诗卷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史诗中的“埃尼特”一句诗。它再现了罗马伟大诗人维琪尔的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它证实了那首歌颂罗马帝国起源的史诗《埃尼特》确为维琪尔所著。这表明,镶嵌画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同时又是宝贵的考古资料。</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墙上,也有一幅镇馆之宝。是取材于 希腊 著名神话故事的镶嵌画,名叫《尤利西斯和西莲斯海妖》。这幅画幅度为 3.5×1.4 米,是公元3 世纪的作品,在杜卡古迹中出土。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 希腊 英雄尤利西斯(为特洛伊木马献策者)在特洛伊战争取胜后,英姿焕发,站立船头,和战友破浪前进的情景。 </p> <p class="ql-block">最后登场的镇馆之宝是《海神尼普顿的胜利》。这幅 13.40×10.25 米的镶嵌画是 1888年在苏斯城出土的。画面上,海神尼普顿居中,站在由 4 匹海马拉的战车上,威风凛凛。他左手拿着三叉戟,右手挥戈向前。周围由 56 幅椭圆形或六边形的绘有骑着各种海兽的仙女相陪衬。仙女仪态万千,神情各异,数十头海兽也活灵活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巴尔杜的馆藏不限于马赛克装饰,出土的石刻板。雕刻精细,层次分明,古代的生产、生活、战争景象在这里都被细细地体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罗马时代尽显人体力与美的大理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公元4世纪拜占庭时期的洗礼池,马赛克镶嵌画装饰,丰富的花卉、宗教符号以及文字。</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时期伊斯兰风格的石膏镂空雕刻装饰,非常繁复,虽然艺术性不高,但工艺性堪绝。再配上精美华丽的吊灯,很美。</p> <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18日 12时左右,武装份子先后攻击了突尼斯议会,以及紧邻的巴尔杜国家博物馆。当地警方以处理恐怖攻击事件应对,击毙了两名枪手。事后清点发现至少有19人死亡,已知其中17人是外国观光客。这事对我们来说感觉很遥远。可对突尼斯来说却是惨痛的大事件。导游说的时候还是心有余悸的。 </p> <p class="ql-block">走在博物馆中,仿佛是与突尼斯的历史在对话。如果你到了突尼斯却没有参观过巴尔杜国家博物馆,那真的是与这个国家的文明和历史擦肩而过,留下遗憾。</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走近迦太基,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座双塔、混合拜占庭-摩尔式的大教堂——圣路易大教堂。</span>它雄踞在比尔萨山丘顶北部,是1890年为纪念远征北非死于此地的法国国王圣·路易九世而建造的。 </p> <p class="ql-block">迦太基古城遗址位于突尼斯市东北17公里处,紧傍地中海岸。曾是地中海强国迦太基的首都。迦太基是突尼斯的标志。迦太基,腓尼基语的全称是“卡尔特——哈达什特”,意为“新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七世纪,腓尼基人、罗马人、汪达尔人、拜占庭人,先后占领过迦太基,并在这里建立国都或首府。最后归于阿拉伯人手中。每次争夺都非常残酷,都以踏平迦太基而结束。</p> <p class="ql-block">迦太基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腓尼基人于公元前814年所建的都城,比 罗马 城还早61年。</span>占地面积315公顷,主要建筑有城墙(长34公里,高13米,厚8米),宫殿、神庙、别墅、住房、公共浴室、剧场、竞技场、跑马场、港口、墓地等,是当时北非、地中海地区政治、经济、商业和农业中心。公元前264年起,<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益强盛的 罗马 帝国为了争夺地中海的霸权,先后与 迦太基 人打了三次大战,史称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6年腓尼基人在第三次布匿战争被 罗马 人击败。</span>都城被罗马人纵火烧毁。数十年后,罗马人在废墟上建起了新城,成为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人口最多时达六十万。<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698年,这座建立在 迦太基 遗址上的罗马城池又被阿拉伯军队彻底毁灭。</span></p> <p class="ql-block">这座近三千年的历史名城几经兴废,如今人们只能从留下的断墙残柱、墓葬、石碑、镶嵌画和挖掘整理的遗物中,窥其繁华兴盛之时的面貌。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迦太基古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突尼斯政府正筹划把整个迦太基古城建成国家考古公园以保护这一古迹。</p> <p class="ql-block">在与罗马的三次布匿战争失败以后,迦太基被夷为平地,并且被用砂石和盐覆盖,罗马人后来更在上面建起了罗马建筑!这让迦太基从此从历史上消失了!人们一直都不知道到底历史上是否存在着迦太基? 古罗马焚毁了迦太基 以后,腓尼基人也都消失了,因此 迦太基 也成了一个千古之谜,直到1807年,历史学家才发现了迦太基古城,并且经过挖掘,让她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迦太基 的了解认识,目前完全依赖考古挖掘。</span>通过发掘,除宫殿、住宅等建筑依稀可辨之外,还发现了一批石棺和随葬品以及拜占庭时代的宫殿遗址。距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 </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些散落的遗址,联想着罗马人和腓尼基人的故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千百年来改朝换代,血雨腥风,令人感慨万千。</span>战争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那场罗马人和腓尼基人的战争,除了留下了这些遗址,也留下了痛苦和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迦太基古城罗马时代的遗迹残存较多。著名的公共浴场是在公元145-162年间 罗马皇帝安东 尼统治时期建成的,所以也被称为安东尼浴场。</p> <p class="ql-block">它在比尔萨山丘(Byrsa Hill)以东的海边平地上,从基部残存的柱石、断墙、拱门可隐约看出两边对称排列的一间间浴室,浴室有更衣室、冷水室、温水室、蒸汽浴室、按摩室、健身房等。浴场用水则从远处的山泉通过60公里长的引水渡槽引来。渡槽高6-20米,至今仍遗存数段渡槽和支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迦太基的这座3.5公顷的大型豪华浴室,是古罗马的第四大浴室。大浴室在公元439年被来自德国的旺达尔人破坏殆尽。</span>仅剩的几根 大理 石 罗马 石柱 和残垣断壁在向人们述说着古 罗马 帝国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尽管历史沧桑变迁,从残垣断柱、仍可看出其建筑之宏大霸气,工艺之精巧细致,格局之科学先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置身于迦太基遗址中,不难想象当时贵族们醉生梦死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有三大蓝白小镇。除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希腊的圣托里尼岛和印度的焦特布尔,还有一个就在</span>突尼斯。</p> <p class="ql-block">这座叫西迪布赛义德的小镇位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东北部。之所以称它为“蓝白小镇”,是因为这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有的房屋只有两种颜色—白色的墙和蓝色的门窗。这些融合了安达卢西亚和阿拉伯建筑风格的白色小屋以及蓝色雕花铁窗,与地中海 蔚蓝色的海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蓝白小镇坐落在地中海边的峭壁上。房屋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很简单,一块块石片铺就的街道,两边是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白色房屋。小镇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世界十大浪漫小镇,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置身于蔚蓝的地中海和白色的房屋之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希腊的圣托里尼岛。只不过这里演绎的是阿拉伯式的蓝白情调。<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单纯,恬淡,朴素,每一条小巷都是一种惊艳。</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胜在安静。游客也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主路上,其他的支路基本没什么人。你可以随意漫步在小巷中,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在北非灿烂的阳光下,浪漫的蓝白小镇显得更加清爽和耀眼。在小城里散步绝对是很好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在幽静狭窄的巷子中款款而行,在前面又不知道会出现怎样精致的小楼,一两枝艳丽的花朵伸出栅栏,一时间让人有了时空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这是小镇最美的咖啡馆,坐落在海滨的岬角上,可以俯瞰蔚蓝的 地中海 和山脚下的整个海港。</p> <p class="ql-block">坐在这里,看着地中海美丽的风光。时间仿佛已经驻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再配上一杯松子薄荷茶,定会让你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10月9日是我们离开突尼斯回国的日子。因为我们的旅游行程没有走完,我们来到了突尼斯城的市中心。</p> <p class="ql-block">突尼斯城是突尼斯的首都,融合了传统与现代,非洲、欧洲和伊斯兰的风格。在12~16世纪,突尼斯被认为是伊斯兰世界最富庶的城市,目前旧城里还可以看到一些过去辉煌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突尼斯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市中心最繁华热闹的街道是布尔吉巴大街。布尔吉巴大街的尽头就是 突尼斯麦地那,也就是老城区。 <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9年突尼斯麦地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span>老城的古城墙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这个古老的城门孤零零的矗立于马路中间。它既是城市的地标,也是 新城 与旧城相接的海门 。</p> <p class="ql-block">旧城区的街道狭窄拥挤。仅有两、三米宽的街道两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市场一个接着一个,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店铺保持着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说麦地那老城保留了2800个手工作坊和3050家店铺,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span></p> <p class="ql-block">每条小巷的地上和墙上,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从早到晚,老城内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到处是手工作坊发出的铿锵声和小商贩的叫卖声。</p> <p class="ql-block">突尼斯老城最突出的建筑要属宰图纳大清真寺,它建于公元732年。这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真寺曾是全国政治、宗教和教育中心,也是阿拉伯世界最早的最高宗教学府之一,来自突尼斯国内各地、马格里布地区和西班牙的学生纷纷来此求学。人们说旧城区是突尼斯市的心脏,而旧城区的心脏,则是宰图纳大清真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老城的各个街巷里都能看到这座清真寺的宣礼塔。而最有意思的是,它有两个风格迥然不同的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我们正在清真寺游览时,恰逢一群学生在清真寺的门口拍照,他们很热情的邀请我们合影。突尼斯少年们的灿烂笑容给我们的旅游添加了一道绚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新市区,眼前豁然开朗,仿诺从一个世纪跨入了另一个世纪。</p> <p class="ql-block">新城区的街巷普遍比较宽阔,有轨电车来来往往,行人如织,十分繁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广明净的林荫大道、清爽明亮的咖啡店、商场和饭店,<span style="font-size: 18px;">欧洲范儿十足。</span></p> <p class="ql-block">布尔吉巴大街呈东西走向,<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条大道两边的建筑可谓是“突西合璧”,其标志性建筑就是这座大钟楼。是下半部为巴黎艾菲尔铁塔、上半部为伦敦大本钟两者合二为一的钟塔怪物。</span></p> <p class="ql-block">布尔吉巴大街是以突尼斯第一任总统哈比卜.布尔吉巴的名字命名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过布尔吉巴大街是由法国人修建,街道两旁的法国使馆、国家大剧院、天主教堂、古典的咖啡店都是法国人殖民统治时期留下的。所以这条繁华的大街又被称为突尼斯的“香榭丽舍大道”。</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穿行在大街上 ,街道旁、遮阳伞下咖啡座人满为患,仿佛突尼斯人爱用一杯咖啡或者一杯薄荷茶来消磨时光。</p><p class="ql-block">但这里的人完全给了咖啡不同的定义 ,喝出了夏日挥汗如雨百无聊赖大排档的感觉 。</p> <p class="ql-block">和当地人一起坐在街道旁的长椅上,看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也是一种享受吧。</p> <p class="ql-block"> 晚上7点多,我们登上飞机,离开了突尼斯。</p><p class="ql-block"> 以往提起突尼斯时,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穿着白袍骑着骆驼的阿拉伯人在沙漠中行走。感觉这个国家没什么值得游览的的风景。而这次来突尼斯完全是搂草打兔子带稍的。觉的跑了这么远到摩洛哥,不如再多走一个国家。可经过几天的游览,<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在我眼前逐渐地清晰了起来。它那丰富多彩的景观,命运多舛的历史,多灾多难的民族,凌驾一切的宗教,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突尼斯确实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国家,唯如此,在它漫长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断不了战与火、兴与亡、文明与野蛮、进步与保守的反复交替,迦太基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哈夫斯王朝、奥斯曼帝国、法国殖民者等先后在此上场。简单的说,它的历史就是一部列强争霸,轮流坐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间大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突尼斯地处非洲最北端,是一个非洲国家,也是一个阿拉伯国家,更是一个典型的地中海国家。拥有长达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地中海海岸线。倚靠撒哈拉大沙漠,因此被人称作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北非玫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突尼斯虽然不为我们熟知,但它并非僻静冷门之地,恰恰相反,它早就是全球的热门旅游目的地。这个国家不大,却拥有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世界遗产,其中7个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突尼斯被誉为“北非明珠”,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汇集了海滩、沙漠、丘陵、岛屿等多种地形地貌和古文明遗址的国家之一,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这里常年气候宜人,游人可以领略到各种风情,还不会遇到人满为患的窘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突尼斯也被称为“欧洲后花园”。 是欧洲人喜爱的度假胜地。这里将欧洲的古堡、阿拉伯的传统,完美地融合成一种另类艺术,有梦幻、有传说、有故事。虽说突尼斯是伊斯兰国家,但并不保守。街道上很难看到穿着传统穆斯林长袍的男女,女人无需包头巾,青年的服饰更是与现代欧洲城市无异。在这里对娱乐并无太多限制,甚至可以在餐馆与酒吧公开饮酒。这里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夫一妻制的阿拉伯国家。这里的人民热情,开放。对中国人也比较友好,特别是青少年,看到亚洲人的面孔会很兴奋的和你打招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沐浴在神秘阿拉伯文明中的</span>突尼斯可以满足你对三毛的情结、对迦太基的缅怀、对地中海的爱恋、对撒哈拉的狂热、对非洲的悸动,以及单纯的,对未知的神往。</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突尼斯!你<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遗产,多姿多彩的文明,旖旎风光会永远在我心底留存,久久回味。</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