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8年,浠水人民医院作为湖北科技学院医学院的临床实习基地,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湖科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我有幸成为第二批也是最年轻的笔试通过者(24岁)。在这次考试的培训中,我和同事们一起听了一堂北大医学人文专家王一方教授的一堂课,并将他的一段话写在了考场上,“医生和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现在你们就要将这两大荣耀一肩挑。”当我写完这段话引出的感悟,看到考场外的阳光,我知道,这次考试稳了!也是正是王教授埋下的这颗种子,给我指引了一条从教之路。拿着湖科颁发的笔试证书,在黄科的教师面试中脱颖而出并且直接申报拿到了高校教师资格证,同时从教两年中我还考了中专教师资格证。带了一届大专生,我又重归医疗,虽然在教师中,我的教龄不算长,但是因为考证的过程中对教学原理的持续接触与实际教学经历,在医疗工作里我有了更多新的感悟与触类旁通的工作方法。希望与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教师发展三阶段理论</span></p><p class="ql-block">福勒和布朗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关注生存。处于这一阶段的老师往往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在职场中初出茅庐,对于学校中的一切环境还相对较为陌生,他们非常担心自己的生活适应性问题,尤其是个人的人际关系问题,总是会担心“领导对我的表现是否满意”、“同事如何评价我”以及“学生喜不喜欢我”这种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关注情境。当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后,开始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自己的教学中,即进入到了关注情境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教师,一般是有一定经验的老师了,他们会花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来投入到自己的教学事业中。开始考虑“上课前会准备什么样的材料”、“如何充分的备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以及“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这种问题,同时也会对自己的班级进行管理,全面地投入到整个教育教学情境中来。</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关注学生。一个教师仅仅关心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是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还需要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学生身上。这里的关注学生并不等同于关注生存阶段的希望学生喜欢自己,而是真正开始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自身的经验来到课堂中的,他们每一个人的经验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等都是作为一个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结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材料和方式。而能否自觉关注学生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那么,依据此理论,我也可以将医务工作者职业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关注同事与病人对自己的评价。“今天这样直白突兀地告知病情会不会导致他投诉我?”“我早上晨会交班迟到了会影响主任对我的印象而延迟转正吗?”“刚刚带教老师叫我送份病历我没听到他会生气吧?”他的家属也是医生,我的治疗要格外注意。</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关注诊疗效果。“今天查房发现的新问题并不是我的专长我请xx科室会诊是不是更好?”“他这段时间没有起色我要不要和上级医生请教一下?”“这项指标短时间内变化大我要特别注意。”</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关注病人本身,”他家庭条件不好,我怎样兼顾经济能力与诊疗实效?”“这药虽然疗效好但对他本身的胃病不利,我需要再斟酌一下。”“他(糖尿病患者)这样的重体力劳动者出院后很难做到少吃主食,我该怎么给他制定个性化可行食谱呢?”</p><p class="ql-block">其实,无论教育工作者或者医疗工作者,前面的阶段并不存在贬义,并且如果能够适当关注人际关系与情境恰恰是一个好的标志,例如第一阶段适当的压力会带来进步的动力,关注外界评价恰好督促自己关注自我提升。焦虑只要不过度,不一定是坏事。人既是生物人,也是社会人,关注人际关系是一种正常表现,在一些环境下也有利于自身发展。但长久地停滞不前并不是好事。</p><p class="ql-block">作为教师,我认为我走到了第二阶段,作为医疗工作者,我认为我在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度中。到今年五一,我就工作十年了,除两年教育工作外,其他时间一直在医疗行业,这个进程也是比较合理。读书的时候,从我姨夫(一位资深教师)口中了解到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其实我觉得一万小时还不够成为大师,按照普通人的资质,这个积累只够在某一岗位成为“熟手”,所以前面也说了,这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一万小时差不多是6年的工作时间,我想这也是一些单位将中层干部竞聘条件之一定为6年工龄的原因。所以在医疗岗位上,我已经达到了一万小时的门槛,所以符合了目前正在走向第三阶段的状态。关于今天给大家介绍教师发展三阶段的目的。我再借鉴一位教师朋友的话,“阅己,越己,悦己。”如何理解,见仁见智,欢迎留言探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终身教育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爱德华.林德曼(是美国成人教育领域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美国成人教育先驱和精神之父。1926年,林德曼出版了成人教育理论专著《成人教育的意义》,该书是世界上首部以“成人教育”命名的著作,不仅为美国成人教育实践架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全球范围内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理论.支撑。林德曼明确提出“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终身学习能力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因素”这一兼具前瞻性与创造性的观点,同时将教育设想为一个终身的过程,是较早提出并探讨终身教育问题的学者之一。</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理念,我找到了一个词汇最有说服力:半衰期。“半衰期”,原本是物理专业词汇,后来延伸到化学,医学上也有用到药物半衰期。</p><p class="ql-block">其实知识也是有半衰期的,意思是知识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已经衰减的很厉害,甚至被证明是错误。比如医学知识半衰期是45年,物理学知识半衰期是10年,工程学半衰期是2年(计算机/互联网等)所以我们得时时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今天知道的,明天就变了,还可能被证明是错的,不学咋行?虽然你觉得医学的半衰期已经比其他行业长很多,但是也不能保证今天我们所认为的铁律到100年后依然会是金科玉律。比如2011年我大一刚学过的心肺复苏ABC,到了大二,老师说,暑期教研组依据国际指南重新备课,现在是CAB。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半衰期可能会更短,可能是0.5-1年,有可能现在你已知并津津乐道的却已过时。我的一位老同事告诉我,当你拿到一本课本的时候,这本书的知识已经过时两年了,从编者产生创想到组织编委编撰到排版审查再到印刷,一本书到达学生手中最少需要两年时间,但我们不可能像韩国拍《大长今》边写剧本边拍摄一样,编者每写一章我们就讲一章,所以只能在已发行的书中按照教学目标选择最合适的课本,但在课本之外,我要求学生在网络中广泛涉猎。教学中我始终告诉学生,你们可以提出任何疑问,“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带应急救援专业的时候,我负责讲的主要是医疗急救,但其实这个专业还要学习应急管理体系和一些其他行业意外的应急处置,乃至电工基础,当我学生在我面前把粉尘爆炸侃侃而谈的时候,我没有感觉到师道尊严被挑衅的尴尬,而是承认不足,课后给自己充电,并且有的学生在爱我专业演讲比赛上对健康管理和应急救援这两个专业的理解的深刻程度更是超过我。</p> <p class="ql-block">关于医疗事故,目前的定义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医疗活动中由于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的医疗意外不属于医疗事故。所谓医疗意外,是指由于病情或病员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的。医疗意外是医护人员本身和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所不能预见、防范和避免的。”</p><p class="ql-block">“现代”二字体现了一个时效性。时代背景下,有些事可以不称之为医疗事故,但时移世易,五年十年以后也许同一件事的性质会更改,这需要我们就算不走在时代的浪头,也不能落于时代之后。</p> <p class="ql-block">(图为请教了CAD构图老师和物理学老师后给学生讲解医学影像学原理)</p> <p class="ql-block">“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流水不腐,行者无疆,终身学习,终身收益。</p> <p class="ql-block">过去十年,我完成了几次身份的转变,其实这些身份又何尝是完全割裂的呢?在孩子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同时走入了家庭教育者和学校教育者的角色,即使我退出学校教育,也依然是一个家庭教育者。所以,所有看过的书不会白费,所有学过的东西都有用处。关于今天的拙见,希望大家来信来函来电探讨,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