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薪火相传的茶文化</p><p class="ql-block">授课人:梁渊老师</p><p class="ql-block"> 茶发夫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传承于明清,复兴于现代。</p><p class="ql-block"> 茶,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儒释道,他们手中都有一杯共同的茶,文人墨客门:琴棋书画诗酒茶,普通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的融合性和包容性是非常强的,可以说茶以中华文化同根、同宗、同族、渊源流长,一部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茶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可可),茶叶被西方人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p><p class="ql-block"> 茶叶发现历史延续</p><p class="ql-block">茶业发展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据古籍记载,茶叶发展的利用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神农时代。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可见在远古时代,茶叶是一种药物,体现了古人“饮食同源,药食同宗”的一种自然生活观。在夏商周时代,茶叶已经被人工栽培,并作为菜食;到了秦朝,茶叶开始被当做饮品饮用。在西汉,王保的《僮约》里,王褒提到了武阳买茶,这是茶作为商品的最早记载,说明西汉茶叶的商业化开始出现,成都成为我们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从《僮约》中两项已查有关的事项,大致可以了解到西汉王宝生活的时期,文人士大夫饮茶之风已经开始兴起,“烹茶尽具”已成为生活的日常。早于王褒一百多年,在西汉时期的著作中讲到茶的并不多见,西汉词赋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8年)的《凡将篇》中仅仅从药的角度讲到了茶;而稍后于王褒,有著名学者、语言学家、词赋家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后18年)从地方语言的角度在《方言》中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而后有东汉文学家许慎(约公元58—?)专门对茶进行了解释:“茶,苦she也”,并将其收到了中国首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至此可以推断,经过百年发现,茶已经开始被人民普遍了解。《华阳国志》记载:“自西汉至晋,二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今剑阁)武阳皆出茗茶,则可知当时蜀地的茶叶种植与茶叶品级已经形成。</p><p class="ql-block"> 隋朝茶叶趣事“穷春秋、滨河图,不如栽茗一车”相传隋文帝杨坚幼时,时常头痛厉害,有位曾人告诉他“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可痊愈”,听罢取茗茶煎煮服用,果然效果甚佳;后来杨坚建立隋朝,有人因献茶而得官,于是众人效仿,出现了竞相采茶、献茶以求奖赏封官盛况。于是乎感叹:穷春秋,滨河图,不如栽茗一车。</p><p class="ql-block"> 兴于唐,盛于宋,复兴于现代。在唐之前:采茶做饼,叶老者米膏调之。饮用方式是调饮,主要是药用;主要工艺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串之、烤之、封之茶性从凉性—温性。唐朝作为茶叶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有三个。一是唐朝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陆羽撰写《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该书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为茶文化的普及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二是卢仝,他的七碗茶歌,把喝茶的身体和心里变化与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喝茶这种物理现象、物质生活上升到一种精神成面,对茶文化在民间百姓中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茶再也不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专用品,而是全民的共同饮食。三是唐朝中药学家陈藏器撰写的《本草拾遗》10卷其“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对后世茶叶发现影响深远,论述提出“本草茶疗”概念,唐玄宗赐其“茶疗鼻祖”,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做为临床诊疗基本法则,发现成为后世“十济”分类法,为中医届应用。而茶的药用价值得以确定,奠定了他在中国本草茶疗领域的杰出地位。通过上述三人三事推动了茶叶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 宋朝(公元960—1279年)宋朝是茶文化的兴盛时期。泡茶技艺得到了改进,茶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加多样化,其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禅茶一味(禅与茶的融合,将修行融入日常)、斗茶之风盛行(比拼茶叶品质与制茶技术)、茶具与茶室更加讲究雅致,更多文人雅士作诗绘画表达茶,茶礼仪规范初步形成,这些构成了宋朝独特的茶文化,规范有趣雅致的七汤点茶法即茶百戏。宋初陶谷《清异录》记载:“近世有下汤远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散灭,此茶之变化,时人谓之茶百戏……”另记载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召设茶库;召见众臣,废座撤茶,定立赐座赏茶之规;公元978年宋太宗赵光义遣使至建州建御茶园,监督制皇室贡茶,977年旨立北苑御茶园。因茶饼图案印有龙凤纹饰,称“龙凤团茶”,又称“北苑贡茶”。</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散茶逐渐取代团茶成为主流的茶叶形态,1391年朱元璋颁召“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力,罢造团茶,惟采茶芽以进”正式以国家法令废除团茶,昌饮散茶,引发茶业全面变革,蔽茶法取代了唐宋以来的煎茶法和点茶法。由此带来的茶产品形式、制茶工艺、茶具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是人类茶叶发现历史的重大转折;据史料记载明代大约有茶书50余部,犹以许次纾《茶疏》、张源《茶录》、朱权《茶谱》一起代表明代茶书高度。而朱权《茶谱》为明代茶书之首,承上启下的茶文化传承和他对废除团茶后对饮茶方式的探索,改变了传统的饮茶方式和茶具,开启了“从简与清饮”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以此时期,日本茶道诞生,日本抹茶诞生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日本僧人荣西从中国学习后带回了茶叶和种子,著有《吃茶养生记》;经过著名茶人能阿弥—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和文化体系。</p><p class="ql-block"> 中国六大茶类(白茶、绿茶、黄茶、黑茶、红茶、青茶)先后诞生,在明代集齐。奠定了人类茶类格局,为世界茶业发展做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十七世纪“万里茶路”诞生、茶叶贸易越来越兴盛,分别传入英、美、德、俄等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旅行。1704年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书中记载了茶叶的无性栽培技术。1732年普洱茶列入清皇室贡茶。而众多文学作品中都谈到茶,1749年吴敬梓《儒林外史》273处涉及茶;1763年曹雪芹《红楼梦》273处涉及茶,民间有“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可见茶叶的了解与茶文化的普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