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黑鹳的羽毛,在阳光映照下,呈现出多种变换的金属光泽,金色、青铜色、紫色、绿色……即华贵又美丽。是性情孤傲的大型涉禽鸟类。</p>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冬季在北京能拍到红唇赤脚,体态优美的黑鹳在门头沟区永定河饮水觅食,深感欣慰。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提升,使许多候鸟能停留在北京过冬,给拍鸟人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神奇,体验到自然界独特的生态平衡,以及生物和景观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 黑鹳是鹳形目鹳科鹳属鸟类,俗称乌鹳、钢鹳、老鹤。黑鹳头、颈和脊均呈黑褐色,故名黑鹳。黑鹳上体羽黑色、并带有绿紫色金属光泽,胸腹部羽白色;嘴、腿均红色;两性相似;成鸟嘴长而直,基部较粗,往先端逐渐变细;脚长,前趾基部间具蹼,虹膜褐色或黑色,眼周具裸露皮肤,裸皮红色。</p> <p class="ql-block"> 黑鹳在中国见于除西藏外的各省区。主要栖息于大型湖泊、沼泽和河流附近,繁殖于崖壁或者高树上。越冬时多活动于开阔的平原,冬季可能成家族群活动。黑鹳不善鸣叫,性机警而怕人,喜在沼泽和湿地上觅食鱼、蛙、甲壳类和昆虫等食物。</p> <p class="ql-block"> 黑鹳繁殖期在4至7月份,3月初至4月中旬开始营巢,喜营巢于人为干扰较小的偏僻处,每窝卵数在4至5枚,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黑鹳一般3至4年性成熟,寿命可达二三十年。</p> <p class="ql-block"> 黑鹳性孤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有时也成小群活动和飞翔。白天活动,晚上多成群栖息在水边沙滩或水中沙洲上。不善鸣叫。在地面起飞时需要先在地面奔跑一段距离,用力扇动两翅,待获得一定上升力后才能飞起,能在浓密的树枝间飞翔前进,飞翔时头颈向前伸直,两脚并拢,远远伸出于尾后。黑鹳不仅能鼓翼飞行,也能像白鹳一样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空中翱翔和盘旋,头可以左右摆动观察地面。在地上行走时跨步较大,步履轻盈。休息时常单脚或双脚站立于水边沙滩上或草地上,缩脖成驼背状。</p> <p class="ql-block"> 黑鹳主要以鲫鱼、白条、鳔鳅、泥鳅、条鳅、杜父鱼等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蛙、蜥蜴、虾、蟋蟀、金龟甲、蝲蛄、蟹、蜗牛、软体动物、甲壳类、啮齿类、小型爬行类、雏鸟和昆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多在水边浅水处觅食。主要通过眼睛搜寻食物,并能垂直向下寻觅,步履轻盈,行动小心谨慎,走走停停,偷偷地潜行捕食。遇到猎物时,急速将头伸出,利用锋利的嘴尖突然啄食。</p> <p class="ql-block"> 3月初至4月中旬开始营巢。巢主要由干树枝筑成,内垫有苔藓、树叶、干草、树皮、芦苇、动物毛和碎片等,巢呈盘状。雌雄亲鸟共同参与筑巢,雄鸟主要寻找和运输巢材,雌鸟筑巢。1年繁殖1窝,每窝通常产卵4-5枚。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黑鹳雏鸟是晚成性鸟类。</p> <p class="ql-block"> 黑鹳曾经是一种分布较广,且较常见的一种大型涉禽,由于森林砍伐、沼泽湿地被开垦、环境污染和恶化,致使黑鹳的主要食物如鱼类和其他小型动物来源减少、人类干扰和非法狩猎,导致黑鹳种群数量的减少。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p> <p class="ql-block">拍摄制作:好心情</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北京门头沟区韭园村</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4.02.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