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历时六年打造的上海博物馆东馆,今年2月2日在浦东正式开馆。开馆首日重磅推出大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和“世界最好的青铜展”,我们免费享受了新馆的文化盛宴。能在黄浦江畔与三千年前的古蜀文物相遇,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上博新馆大气,建筑面积超11万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2层。展厅的布光细腻锐利,为规避反光全部采用低反射玻璃,对观展和拍摄体验大为改善。</p><p class="ql-block"> 参观可预约7天内的(每天限8000人),可以在现场使用微信导览功能,或在服务台租借语音导览器,还可以扫描展厅二维码,获得语音导览与介绍。</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震惊世界,大量的出土文物和重大考古发现,叩开了古蜀历史的大门,逐步揭开了古蜀王国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 上博这次特展,向四川省内外28个文物机构借了展品,展出的363件/套文物,约三分之二为最新考古发现,是目前四川省外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次古蜀展览。上博更是参与了三星堆重要文物的修复项目,体现了上海博物馆的实力。</p> <p class="ql-block"> 东馆入口处是青铜大立人像(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以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辫发青铜人头像,通过“天行乾道”“地势坤物”“人和明德”三个部分,向公众全面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和特点,着力呈现古蜀文明与不同族料和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中华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和开放包容特性。</p> <p class="ql-block"><b>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高18.1厘米、宽22.0厘米。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金面具辫发青铜人头像</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一部分 天行乾道</b></p> <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许多核心知识正在逐渐形成。古蜀文明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系统显示了与中华文明密不可分的特征,这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写照。古蜀文明具有显著的区域特点,奇诡神秘的艺术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蜀人非凡的想象力与惊人的创造力。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具有共同文化因素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古蜀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以及古蜀文明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一脉相承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b>夔龙冠纵目青铜面具</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青铜神树</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金蛙形饰</b>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世纪),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b>青铜猪鼻龙</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青铜太阳形器</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高6.5厘米、直径85.0厘米。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青铜鸡</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青铜爬龙权仗</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b>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1985年天水市文化馆拨交。</p> <p class="ql-block"><b>玉牙璋</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长68.8厘米、宽7.8厘米、厚1.0厘米,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二部分 地势坤物</b></p> <p class="ql-block"> 四川盆地周围群山环绕,构成一个近乎完封闭的地理环境,但是穿越盆地的岷江、沱江、长江等又与外界相通,使成都平原处于交通的十字路口。以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原地区,以四坝文化、齐家文化等为代表的甘青地区,以及远达海滨地区的各种文化因素纷纷向成都平原汇集,共同塑造了古蜀文明的辉煌。这种物质文化现象不仅为传世文献典籍中的相关记载提供了佐证,还深刻揭示了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周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甘青地区文明长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金面具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十节玉琮</b> 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前2300年),高22.2厘米,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b>有领玉璧</b>(正反面)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世纪),高1.94厘米、直径24.25厘米、孔径6.46厘米、壁厚0.52厘米,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b>青铜大面具</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高71.0厘米、宽131.0厘米、深66.0厘米。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兽首冠青铜人像</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高冠立发青铜人像</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1046年),高11.0厘米、宽6.5厘米;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尖帽青铜人像</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高19.5厘米、宽5.5厘米。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青铜蛇</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三部分 人和明德</b></p> <p class="ql-block"> 从黄河流域“万邦林立”的龙山时代,到长江流域良渚古城、石家河古城的强势崛起,中华大地普遍步入早期文明社会。古蜀文明自成体系,传承有序。考古学研究显示,古蜀文明的源头在川西高原的岷江上游。古蜀人中既有来自西蜀本土者,也有来自西北、西南和东方长江中下游的各个支系,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族群。这些情况表明古蜀王国作为一个地域性政治体很早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开放系统,它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的观念、思想和技术,并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b>青铜神兽</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高26.5厘米、宽21.0厘米、厚27.0厘米。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青铜大神兽</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长发青铜跪坐人像 </b>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高18.0厘米、宽15.5厘米、厚13.6厘米;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玉剑鞘</b>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世纪),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b>青铜虎头龙身像</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通高75.5厘米、长58.0厘米、宽38.5厘米。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竖披发青铜人像</b>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连枝灯 东汉(公元25年~220年),高117.0厘米、底径30.0厘米。贵州兴仁雨樟镇交乐6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本文照片拍摄于2024年3月11日</p><p class="ql-block"> 文字大量采用博物馆资料,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