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8年正是农村大跃进、成立人民公社的那个年代。当时我六岁。名义上我是6里井村托儿所的小朋友,其实除了吃饭的时间出现在托儿所以外,平时托儿所里是看不到我的身影的。那个托儿所即不学唱歌,也不讲故事。用大人们的话来讲:就是看孩子而已。对我来说;托儿所只是我去吃饭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里井村;北面是个小学校。学校北边是前道义村。东边是范家堂村。南边不远是薜家庙村。西面则是大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肥沃土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成立了人民公社,土地归了公,社员们的劳作方式也有了变化。原先是在自己的地里各干个的。现如今是全村的劳力集中起来,大兵团作战。(一百多人在一起,干完一块地再干另一块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地时一大块地一大块地的翻。(当地都是沙土地,用铁锨就能翻动)。收获时也是收完一块再收另一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姥姥是小脚,我妗子有吃奶的孩子,她们可以不随劳力们下地干活。我大舅与刚从部队复原的小舅及小姨则是下地干活的劳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那年,我姥姥的家乡(兖州县)农田里的庄稼长的特别好。在我的印象里、村西种的是玉米和大豆。玉米长的有一人多高,成片的大豆綠油油的。这个是我亲眼所见,一点不假。从理论上讲;五八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原来小块的土地连成了片。那些从来没有种过庄稼的地边、沟坎和做为边界用的田间小路全被挖除。其中的土都是很肥沃的肥料。被施到大田里,必然能得到丰收。事实也是如次。大人们都说:1958年是个大丰收的年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由于人民公社成立后造成农业生产形式起了变化。造成了当年农业的丰产不丰收。事情是这样的;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季节性的。比如小麦,种过地的农民都知道,在小麦收获季节一但西南风刮起,头天还是绿油油的麦子第二天就变成了黄色。如果收获不及时,麦子就会烂在地里。农民们单干时,会根据自家的劳力情况合理的种植各种粮食,让收获季节适当分散。即是这样,每当麦收时也需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分白天黑夜的把粮食收到仓中。即是体力透支也要干完再休息。只有这样一年的劳动才不会白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农民们入社已后,劳动形式改成大兵团作战,这样就造成种的粮食很单纯起来。例如村西成千亩的土地全部种的是小麦,麦收后全部种玉米和豆子。这就造成农忙季节的更加集中,而劳动大军却不能因劳动量的大小而适当增减兵力。更何况,公社领导还随意调动大批劳力去炼钢铁。因此造成农作物的丰产不丰收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入社后的大兵团作战,最大的缺点就是收获时的活干的太粗糙。记得姥姥带着我到收获过的地里去拾麦穗。我们来到刚收完的麦地里,还没走多远我挎的蓝子里已装满了,有点提不动了,我们只好望回走。几天下来拾了不少麦子。具体多少不清楚,因为姥姥是把拾来的麦子藏起来的。公社领导也不管,因为打下的粮食大多数都交到公社粮库,只有少数留给村食堂自己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收豆子时我也去地里捡过豆粒。当时见到地里黄澄澄落了一地黄豆,用一个草把将地沟里的豆子扫成小堆,一会就扫一小把。原来豆子的收割季节更要把握好。我们去捡豆粒的那块地,因为收的太晚,收割时豆棵一震动豆夹就炸开,豆子就会落到地里。老百姓种了一辈子地,见到这种情况哪有不心痛的?虽然可以到食堂去吃饭,家里的饭锅也上交给国家去炼钢铁了,但是见到地里有这么多粮食,姥姥还是带着我去地里捡豆子,姥姥真会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天到了,这时地里正是收地瓜种麦子的季节。让我说,收地瓜这种活也不适合搞大兵团作战。因为十月份兖州这一带雨季还没过去,收地瓜要一边刨一边把刚刨的地瓜切成地瓜干在地里晒干。然后将晒干的地瓜干运回家中蓄藏。这需要至少三天的时间。在这期间,如遇天气变化,要酌情应对,才不至于受到大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兵团收地瓜就不行了。一刨就是几十亩,切成地瓜干后白花花一片。第二天又去另一块地去干。在这期间如遇天气变化,只能眼睜睜看着烂在地里。在晒地瓜干期间,如遇天气不晴朗,夜晚下露水也不行,这会使地瓜干霉变,发苦,不宜食用。用来晒地瓜干的地瓜不适合长期蓄存。原因是成熟的早,气温尚高,容易变质。用于蓄存的是夏地瓜。这种夏地瓜是用春天种的地瓜的秧子在夏季时栽种长成的。由于收获时已近冬季,气温很底,藏在地荫子、地窖子里可长期蓄存食用。但是,这种地瓜也只能蓄存到来年春季。因为气温一旦升高,地窖也保不住地瓜的发芽和霉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八年那年打下的粮食,大多数交了公粮,食堂只留下够接上下季的口粮。冬天到了,农民们将最后收获的夏地瓜用地荫子蓄存起来作为过冬的口粮。六里井村的地荫子挖在村东。我进去过。其结构是;挖一个深沟,将地瓜摆在里面。沟的顶部盖上一层高梁秸秆或者玉米秸秆,最上边用土掩埋。其数量多少无法计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问题来了;地瓜存的再多也只能吃到来年春天,季节一到,气温回升,蓄存的地瓜难免生芽霉变。距麦子成熟还有两三个月,吃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如不是吃食堂,家里有吃不了的地瓜,可以晒成地瓜干,即是做成地瓜枣也不至于春天挨饿。但是,食堂负责做饭的师傅们并不管这些,他们的责任就是把地瓜煮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天到了,地荫子里的地瓜吃完了。或者烂完了。因为没有粮食,食堂的师傅们无事可作。当初粮食都交给了国家粮库。谁知国家的粮库只有收粮食的责任并没有送粮食的义务。怎么办?食堂做饭的师傅回了家,大家只有各想各的办法渡过五九年的春荒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