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临印</p><p class="ql-block"> 书法有临帖,篆刻则为临印。我们老师说过:临刻汉印200方(我远远没有达到这个量),其篆刻会有质的提高,就知什么是篆刻之美。</p><p class="ql-block">篆刻和书法一脉相承,最早的甲骨文就是用刀刻在甲骨上,中华文明由此记载传承。书法临帖是对照着古人的书法字帖来书写;篆刻临印是把古人的印谱对照上石,进行复刻。</p><p class="ql-block">书法之所以称为法,是因为已经形成了共同的认知。而后,书法人靠临帖“入古”,了解、认知、掌握古法,然后有所创造(出古),有所个性化发展,达到一个新境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临帖正是这个漫长过程的起步阶段。临印也就是篆刻的起步阶段,也是个必要的基本功锻炼过程。</p><p class="ql-block">我工作近40年,自认为在制造工艺上娴熟自如,尚存佳品。初涉篆刻,我认为这不是跟精密加工如出一辙吗?如同钳工在零件上的精雕细琢,我是否也可以尝试拿着刻刀,在印石上雕出精彩作品呢?</p><p class="ql-block">在老师的辅导下,我开始了临印之旅。《汉印三百品》为“帖”,刀在印石上游走。上手后确发现诸多困难。首先是眼睛,年逾花甲,这时开始学篆刻,要克服老眼昏花问题,为此就专门配置了台式放大镜;再者,石非蜡,会出现崩裂,也有时会碰到“砂钉”、硬点,刀在手上一点不听使唤,最初的一两方是磨了刻、刻了磨,总是不能称心,但我并不灰心,也不气馁。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随着“翁哉”,“利苍”,“上官建”等一方方临刻的“出炉”、达标,我的篆刻开始上了轨道……。以前有篇短文写的《刊印小记》中,提到过的那方“延寿”,正是我临刻的处女作,至此我也鲜有的创作作品出炉。</p><p class="ql-block">前年航天书法协会成立,我们离退休处给我出了题目,也算是命题作文,一周到10天时间,要交作品六方印,参加“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书法篆刻展。那真是考验,由于没有临刻够量,也就没有质的飞跃,没有达到“手熟尔”,从印稿设计、上石、刻制、刻边款,钤印、拓边款,终于赶上了上交的时间节点,顺利通过了这个考验。</p><p class="ql-block">我会抽空在临刻方面继续努力,力争能出较为精彩的篆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临古印四方:</p><p class="ql-block">上官建印</p><p class="ql-block">翁哉</p><p class="ql-block">利苍</p><p class="ql-block">李少君印</p> <p class="ql-block">燕羽后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