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存史两部书 黄岛古诗集大成——读丛林辑注《黄岛风物古人咏》、《黄岛古诗存注》 李 元

李元

<p class="ql-block">  收到丛林先生从山东青岛给我寄来的他新近出版的两部书,那一刻我是又惊又喜。特别是我手捧线装锦套的《黄岛风物古人咏》及其精选本,顿感这部四八开本,印刷精良,端雅大气,古韵书香,令我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  我利用半个多月的时间,选读了《黄岛风物古人咏》、《黄岛古诗存注》这两部书中的部分作品,特别是认真地阅读了这两部书的序言和后记,并与丛林先生通过网聊进行了两次访谈,对他退休后耗费了5年心血,匠心策划,苦心收集,精心辑注成两部总文字量达142万字的宏篇巨著,填补了青岛市黄岛区古文化历史的空白的创新之举,由衷地钦佩。</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出生的他,在新闻战线拼搏了36年后,2017年他带着累累硕果,从《老年生活报》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休了。退休的第二年他就投入了辑注《黄岛古诗存注》的觅诗和辑注工作。原来他祖籍是山东省招远市丛家村,而他却是黄岛生人,他曾是黄岛的知青,在黄岛地区当过公社党委秘书,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他对这块哺育他成长成才的土地一往情深。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对这里的地域文化也很熟悉。</p><p class="ql-block"> (图右为丛林,左为他敬重的老总编、离休干部张德英)</p> <p class="ql-block">  黄岛的文化底蕴雄厚,这里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之琅琊郡郡治所在地,黄岛名胜琅琊台,秦始皇、汉武帝曾三次“巡幸”,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战“齐吴琅琊海战”,以及举世闻名的宋金海战,也发生在黄岛海域。但是由于从先秦至清末,黄岛地区归属不定,分分合合,以致至清末没有自己的县(区)地方志,因此历代古诗人虽有作品,但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等原因,绝大多数人的诗作没有成集,如零珠碎玉散失于民间,或沉匿古籍、碑版之中,更有大量诗作为时光湮没。为此,他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奔波在青岛、济南、天津、北京、等相关图书馆和博物馆访书觅诗。就连日本、韩国、美国的图书馆也有涉及。他还研读、参考了353种相关书籍。比如拥有200册,每册800页的《山东文献集成》,他认真地翻阅了一遍并做了大量的笔记。</p> <p class="ql-block">  他还驱车奔赴胶州、诸城、五莲、黄岛的民间和名胜处搜寻和踏勘相关资料和镌刻。一组咏黄岛大村镇“藏马天台丁氏”后裔、清著名文人丁耀亢之父丁惟宁的古诗,就是他从山东省五莲县丁家楼子村之丁公祠内墙上采撷的。为访清代黄岛籍文人名人的后裔,他寻踪而至,冒雨叩门,甚至遭遇“闭门羹”也不放弃。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清末的432家、3232首的《黄岛古诗存注》,就是经历了这般艰辛的努力而形成的。如今类似丁姓等大户或名门的后代,若想查阅家族先贤在咏黄岛风物所作的古诗,那可是手到拈来,十分便捷。</p> <p class="ql-block">  在编撰过程中,他除了精心编校和标点外,在确保本书的文学艺术方面的价值的基础上,本着以诗存史的宗旨,吸收和借鉴(金)元好问编《中州集》、(清)钱谦益编《列朝诗集小传》时,对每一作家各系小传的做法,为入选的这些古诗人撰写小传。因为种种原因,收集到的作品中有半数以上的诗人没有现成的传记或传记资料不全。如此困难没有吓到他,他遍搜史籍谱牒,将这些作者的小传撰写完整。</p> <p class="ql-block">  在辑注《黄岛古诗存注》的过程中,对每首诗涉及的地址,他力求做到知古而当今,特别是将如今的地址标注清晰。这样的工作换来的是这部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人物志”、“地理志’的功用。同时也减免了过去读古诗集需查阅相应的工具书的麻烦。</p> <p class="ql-block">  他十分关注和尽力体现以诗补史、以诗论史、以诗证史、以诗纪事的作用和价值。力求对每首诗,特别是对有名诗人的重点作品,或交待其背景,或联系史实,或叙述故事,使读者在读其一首诗时,往往会在不经意中又了解到相关的史实和趣闻。如据史记载闻名的“宋金海战”,曾发生在黄岛沿海,可是黄岛过去没有、整理相关古诗作,这次他遍翻古籍费力收录了(宋)周麟之(宋)林亦之的8首相关诗作,并根据史料作了较为翔实的注释,一补黄岛无“宋金海战”古诗记载的缺憾。当笔者读到“云航飞下北通州,弭楫胶西一战收。千七百艘同日尽,始知飞将有奇谋”时,顿觉海疆扬正气,更喜诗歌变战歌。</p> <p class="ql-block">  为编撰这两部古诗集,他在查阅国内外图书馆的相关史料时,弥足珍贵的是收集到明清时期朝鲜、日本的使臣有关黄岛人文自然胜迹的吟咏之作,使该书的古诗辑注融进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浓墨重彩。如《黄岛古诗存注》中收集了古韩国李敬舆、李詹、李敏求等诗作,其中收录了崔致远的10 首咏黄岛风物的古诗。崔致远在这10首古诗中用典方面就涉及到”卧龙“、”卞和“、”晏婴“这三位历史人物,可见作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学识雄厚。据史料记载公元837年,新罗(现在的韩国)在唐朝国学的留学生竟达216人,其中崔致远是比较杰出人物,崔致远为中国文化在朝鲜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在寻觅和整理咏黄岛的古诗过程中,他还意外地发现黄岛区滨海街道古镇营,为我国红薯(地瓜)北方推广之发源地的有关古诗记载的线索。为此他遍寻和研读了《金薯传习录》、《胶州志》、《山东通志》、《福州府志》、《清实录》等相关史料,最终为青岛市黄岛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传播史填补了既生动又有说服力的"诗话”。</p> <p class="ql-block">  在他全身心投入这两部古诗集辑注的5年多(2018——2022)中,其中有四年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形势下,且其爱人生病等诸多困难纷纷涌来,都被他克服了。如今他的这两部书出版发行后不仅经受住出版实践的检验,更令他欣慰的是青岛市黄岛区的领导,慧眼识珠,在其书稿写作修改中,就将其作为弘扬优秀乡邦文化,传承黄岛厚重文脉的重要著述,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支持,使他始终以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实现了挖掘和弘扬黄岛文化,以不负时代反哺乡梓心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