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古代辽宁展·元明清时期

东方红

<p class="ql-block">天辽地宁,地处中国东北的辽宁是一片写满传奇的土地。这里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览以历史脉络为主线,上启史前社会,下至明清,以丰富的文物资料,深厚的历史积淀,先进的科技辅助手段,生动地展示了这方北地上文明的起源、特色与历史的发展演变,各时期不同的历史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划省而治 蒙元一统</p><p class="ql-block">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体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族以其特有的进取精神推进了中国历史疆域形成与中华民族族体镕铸的新进程。辽宁地区虽饱受战争的创伤,但在元政府劝农政策的推动下,通过辽阳行省的管辖,以及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农耕、商贸及手工业等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疆域的扩大和驿站的开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使得辽宁地区的文化展现出独特风采。</p> <p class="ql-block">辽阳行省,元设辽阳行省,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一部外兴安岭以南。元辽宁作为农业生产区,驿站四通八达使贸易繁荣,大量名瓷的输入,反映了元代辽宁与国内外地区之间有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p> <p class="ql-block">铜权,权,即秤锤,又叫秤铊,与衡(秤杆)相佐,用以称重。权作为衡器,最早统一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元朝统一全国后,继承唐宋的度量衡制度并加以完善和发展。辽宁地区发现的元权见证了这一过程。权有椭圆形、六面塔形等,权身常铸、刻有文字。材质以铜为多,铁质较少。元代各式铜权。</p> <p class="ql-block">陶瓷器,辽宁地区出土的元代瓷器,除本地生产的一些民用粗瓷外,有很多来自中原和南方名窑,最常见的是磁州窑、钧窑、定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产品。另外,还有少量来自海外的高丽青瓷。大量名瓷的输入,反映了元代辽宁与国内外地区之间有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p> <p class="ql-block">高丽青瓷</p> <p class="ql-block">黑釉兔毫纹碗·元,绥中元代沉船遗址出水,绥中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藏</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花龙凤纹罐,元,绥中元代沉船遗址出水</p> <p class="ql-block">多元文化,随着历史上规模空前统一局面的形成和蒙古、汉、女真、高丽、回回等民族间密切的交流,辽宁地区的文化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墓室壁画,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文化与生活习俗。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辽宁境内各教派呈现兴盛的景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佛教影响日益深广,道教全真派势力则在辽西迅猛发展。</p> <p class="ql-block">花押,花押又称"押字",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花押印多为长方形,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难以摹仿从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p> <p class="ql-block">元代陶俑,建平县出土,侍女俑和文官俑,服饰衣褶简练概括,人物五官比例准确,反映出元代服饰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张三丰像。道教兴起,张三丰是辽宁懿州人,即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距阜新县城55公里,距阜新市区70公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东风雨 大明气象</p><p class="ql-block">随着明朝的建立,辽宁结束了自辽金元以来游牧、渔猎民族统治达四百余年的历史,重新纳入到以汉人为主体的大一统政权之下。塞外蒙古、女真势力的威胁,促使明朝的军事重心逐渐向东北转移。对辽宁而言,这是一个边患日甚却又相对安宁的时期。明政府通过"筑城关、辟马市"等措施,使辽宁成为中央政府抵御北方民族南进的重要屏障和控制东北亚地区的经略中心。经过两百多年的经营开发,辽宁地区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宗教兴旺、文化多元的局面,为女真的再次兴起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李成梁明辽东总兵,屡退蒙古女真侵扰,保一方安宁,其子李如松官至总兵,是辽东将门之家。</p> <p class="ql-block">王治道墓石像生,锦州东郊紫金山西的王治道墓,王治道辽东副总兵,嘉靖的封土已不见,石像生仅存翁,仲两座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明故明威将军宋国忠墓志铭,此墓志铭是继崔胜墓志后发现又一块有关努尔干都司历史记载的出土文献。</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辽宁境内的明长城,是辽东镇和蓟镇边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全长近1000公里,为万里长城的最东端。辽宁的这段长城可分为西段丘陵边墙、中段平原边墙和东段山地边墙。三段长城迂回曲折,在辽宁大地上形成一个"凹"字。锥子山长城位于"三龙"交汇地,南至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东至虎山,军事体系重要部分,与九门口长城临近,关门有九故称"九门口"。</p> <p class="ql-block">定辽大将军铜炮·明</p> <p class="ql-block">义州卫守军铜令牌,紫铜,正面"令""洪武二十三年造""义字九号"背面"夜禁严肃巡辑奸邪""义州",为明洪武年间义县军用令牌。义州卫守军铜令牌,明,义县头道河乡马三沟村河套出土</p> <p class="ql-block">东北通衢,洪武中叶,明政府实行"寓兵于农"政策,大兴军屯,促进了辽宁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辽东防御体系建立后,大批戍边官兵聚集于此,巨大的物质需求带动了冶铁、烧瓷、制盐等手工业生产的繁荣。辽宁是明政府同蒙古、女真、朝鲜贸易的主要地区,沿边广设马市或木市,商品交流广泛。在白山黑水、朔漠草原与中原内地之间,海陆运输网络密集,货物辐转,四通八达,奠定了辽宁成为东北亚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青花赤壁赋碗瓷青花人物纹碗·明永乐</p><p class="ql-block">青花花鸟小碗·明永乐</p><p class="ql-block">青花荷塘水禽纹盖罐·明,辽宁抚顺市章党八宝沟出土,抚顺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辽东马市</p><p class="ql-block">明政府修筑辽东边墙后,为满足汉、女真、蒙古经济交往的迫切需要,于永乐四年(1406年)始沿边墙一线先后开设马市(含木市)14处,其中广宁、开原、抚顺三处并称"辽东三大马市"。马市贸易促进了长城内外民族间的经济联系,满足了辽宁地区各民族自身的经济需求,客观上也为女真的复兴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铁风铎,辽阳广佑寺白塔上悬挂之物,正德三年,隆庆五年是修塔时间,广佑寺是辽东名刹,也是辽阳都司僧刚司所在,负责管理辽东宗教事物。</p> <p class="ql-block">陶戗兽·明</p> <p class="ql-block">千佛铜板·明,辽宁辽阳市新城永寿寺出土,辽阳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兼容并蓄,明朝统治者实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辽宁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并存,佛教和道教在教义!上虽无太多发展,但对民间的影响很大,已目渐融入民日常生活。伊斯兰教在元代传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传播的范围和规模都在扩大。在统治阶层与广大信徒的热信仰之下,大小寺庙宫观遍布辽宁各地,成为官稳定,民间渴望安居乐业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三彩佛龛·明</p> <p class="ql-block">香柏雕金漆圣贤·明,辽宁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马上乐俑·明,辽宁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三彩乐人俑·明,辽宁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仪仗俑·明,辽宁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接引佛(阿弥陀佛)像·明</p> <p class="ql-block">道教女官铜像·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紫气东来 清皇祖地</p><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在辽宁东部山区不断发展壮大,拉开了明清鼎革的序幕。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皇太极,经过五十余年的奋战,由辽左一隅,长驱西进,开创大清王朝三百年基业。康雍乾时期,清政府灭南明、平三藩、收台湾、定新疆,成功抵制沙俄的入侵,迎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康乾盛世。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有清一代,辽宁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全面发,繁荣富庶程度远超前代。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数次东巡祭祖,其间,盛京城(今沈阳)又几经重修扩建,更加雄伟壮观,彰显陪都的繁华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满族崛起,世居白山黑水的女真民族,沉寂近四百年后再度崛起。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抚顺关外的苏子河畔登基称汗,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其子皇太极继位后,改族称为满洲(简称满),改国号为大清,厉改革,使满族走向强大。顺治元年(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空前大一统的专制帝国。作为清王朝开国肇基之地,辽宁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由地区性的行政首府逐步向全国第二大政治中心过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兴王肇基</p><p class="ql-block">费阿拉城遗址,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造甲起兵,开启了统一女真的历史征程。四年后,在呼兰哈达岗(即烟筒山)筑费阿拉城,颁法制,创满文,发展农业生产。1603年,迁都赫图阿拉,修武备,定国政,建立八旗制度1616年,建国称汗,建元天命。两年后,又以"七大恨"告天,正式开始与明王朝对峙,"需露兴王地,风云莫可攀;潆洄千曲水,盘迭百重山",苏子河畔的赫图阿拉老城成为努尔哈赤的"兴王肇基"之地</p> <p class="ql-block">1583年,努尔哈赤13副遗甲起兵4年后建费阿拉城,1603年赫图阿拉,建八旗制度,1616年称汗,在抚顺关外苏子河登基,号建元天命。皇太极改国号大清,顺治1644年入主中原。</p> <p class="ql-block">八旗礼服甲胃·清,辽宁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八旗甲胄包括头盔、战褂、战裙等部分,服色由八旗制度决定,即根据将士所在之旗的不同而形成八种颜色的甲胃。八旗仪仗队列按左右翼排列,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这八套甲胄为礼服,大阅兵时穿用,平时则收藏起来。</p> <p class="ql-block">抚近门额·后金,辽宁沈阳市盛京城遗址采集</p> <p class="ql-block">旗民分治</p> <p class="ql-block">天眷盛京,清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劝民务农,鼓励关里汉人出关开垦。在"招垦令"的推动下,大批移民来到关外开荒种田,奠定了辽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的增加,皇家宫苑的大规模兴建,关内外手工艺人汇聚,加之西方某些技术的传入,推动了辽宁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在盛京(今沈阳)钟鼓楼之间,形成了大型商业街区,商号鳞次栉比,人流熙攘,百货云集。辽宁地区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便利的交通,逐渐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汉、满、蒙文"宽温仁圣皇帝牌"·清。</p><p class="ql-block">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今沈阳故宫)大政殿正式祭告天地后称帝,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并将女真族改为满洲,把努尔哈赤创建的后金政权改为大清,统治全中国长达268年,跨古代、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名副其实大清王朝由此诞生,而"宽温仁圣皇帝信牌"即为皇太极派遣使臣时的专用信物,属于17世纪清朝回鹘式蒙文牌符的珍贵文献。</p> <p class="ql-block">上:满汉文"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之宝"玉印·清,下:满蒙文哲里木盟长银印·清</p> <p class="ql-block">大清宝钞</p> <p class="ql-block">乾隆宝刀,瑬金马鞍,马蹬。</p> <p class="ql-block">文武官员官服补子·清。"补子"源于宋、元时期的动物织锦,为明、清两朝绣于官员常服胸、背部的禽兽图案,是以文禽武兽来区分官员品级的标志,常以金丝彩线绣制,装饰有补子的官服,明朝称为常服,清朝称为补服。</p><p class="ql-block">文武官补子,彩线绣制,石青色,官服前后各一块,等级象征,皇室贵族圆形,文武百官方形,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成语"衣冠禽兽"由此而来。一品文官绣仙鹤一品武官绣麒麟。</p> <p class="ql-block">黄瓦窑遗址,海城析木镇,由侯氏家族世代督造,遗址出土100多件瓦当,有的刻有永陵、福陵铭文,为废品。</p> <p class="ql-block">崇教维治,清政府从维护政权统治出发,对各种宗教均予大力扶持,辽宁地区依然是多种宗教并存。为了"恩养"蒙古诸部,"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清朝对于蒙人所信仰的喇嘛教格外推崇。有清一代,辽宁兴建了为数众多的喇嘛庙、塔,成为喇嘛教的东方圣地。清朝以宗教思想构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彻底改变了渔猎民族、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对立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上:铜金刚撅·清,下排自左至右:金刚铃、金刚杵、金刚塔·清</p> <p class="ql-block">辽宁出土清朝佛、道宗教文物,汉、藏佛教鎏金佛、菩萨、弟子、金刚、度母、护法、章嘉若必多吉、宗咯巴大师像·清</p> <p class="ql-block">嘎巴拉碗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灌顶仪式时使用,嘎巴拉是颅骨,多用高僧头盖骨,依照生前遗愿制作。</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文三足炉</p> <p class="ql-block">海棠山摩崖造像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山上现有摩崖造像260余尊。清道光八年(1828年),来自西藏普安寺的四世活佛丹毕道尔吉来到海棠山主持镌刻。造像最高有500厘米,最矮仅为30厘米,有的10尊佛像为1组,有的一组群像有26尊之多。在众多的佛像中,以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弥勒佛、红绿度母、金刚力士、欢喜佛、天王佛等佛像为代表。其中,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造像雕刻在一块高大凸起的岩石上,格外醒目。海棠山摩崖造像与瑞应寺一起,成为藏传佛教黄教东方中心的现存代表。</p> <p class="ql-block">满风华韵</p><p class="ql-block">清朝统治者积极吸纳汉文化,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即于兴京(今赫图阿拉)、盛京(沈阳)等地建文庙、祭孔子,在研读经史、寻求治国之道的同时,也意在消弭文化上的隔膜。此外,新老满文的创制以及满文翻译与著作的出现,都极大地促进了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为清朝统治全国奠定了文化基础。康乾时期,大批文化流人的到来,使辽宁出现了边塞诗、地方志与纪行笔记的创作高潮。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满汉文明相互影响,民族间融合日益加深。</p> <p class="ql-block">蓝碧玺朝珠,朝珠源自念珠,清君臣命妇朝服吉服上饰物,区分等级的标志。皇帝戴东珠或珍珠,皇太后及皇后一盘东珠两盘珊瑚,王公大臣不许东珠珍珠,多见琥珀、蜜蜡、象牙。</p><p class="ql-block">这件朝珠出土喀左嘉庆御前侍卫丹巴尔济墓中,108颗蓝碧玺圆珠,象征12月,24节气,四层表示四季,颈后正中大碧玺"佛头"与葫芦形"佛头塔"衔接。</p> <p class="ql-block">金镶玉领约·清,辽宁朝阳市喀左南公营子丹巴多尔济墓出土。"领约"是清朝皇后、贵妃、妃和嫔套于颈间用以区别身份的饰物。</p> <p class="ql-block">镀金嵌珠宝石带头·清,辽宁朝阳市喀左南公营子丹巴多尔济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东巡序曲,清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世祖第一次提出东巡盛京,他说:"朕仰承天眷,统一区宇。深惟我太祖武皇帝肇造艰难,太宗文皇帝大勋克集,诞佑联躬,以有今日。自登基以来,眷怀陵寝,辄思展谒。"</p><p class="ql-block">清世祖福临画像</p> <p class="ql-block">清帝东巡,清朝历代皇帝均非常重视祖宗的发祥之地,在入关后的二百多年里,先后有四帝十次东巡盛京(今沈阳)。清帝每次东巡,不但拜谒山陵、瞻仰旧宫遗物以展孝思,而且举行筵宴、赏赐等庆典活动,还要体察地方风土人情、巡防边疆、安抚蒙古诸部。清帝东巡稳固了国防,促进了辽宁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清太宗皇太极吉服画像、清太祖努尔哈赤吉服画像。辽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分水岭的苏子河畔,是努尔哈赤及皇太极二位帝王的出生地,也是大清王朝的开疆扩土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兴起于辽宁的满族所建立的清王朝,经过前几代帝王的南征北战,奠定近代中国的疆域版图。清朝的领土北起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西迄巴尔喀什湖,东至台湾、澎湖、钓鱼诸岛。清朝三百年的恢宏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的第五展厅~元明清时期的最后是石蓝缎地绣五爪金龙袍。《古代辽宁》展到此结束。</p><p class="ql-block">石蓝缎地锈五爪金龙袍 ·清,辽宁省博物馆藏。清代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是皇帝在重大吉庆节日、鸳宴以及祭祀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清代龙袍以明黄色为主,有时帝后也会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定制其喜欢的龙袍颜色,有酱色、香色、红色、蓝色、米黄、藕荷等二十多色。龙炮上不仅有龙纹这一具有强烈专属色彩的纹饰,还绣有以五彩云纹、编蝠纹、十二章等吉祥图案。这件龙袍石蓝缎地,领、袖片边缘绣金线,肩、前后心正龙各一,襟有行龙四,间绣五彩云蝠八宝纹,下摆加立水纹,集织绣工艺之大成,反映了封建集权社会的正统审美取向。</p> <p class="ql-block">先后三次走进辽宁省博物馆,参观了辽博的《古代辽宁》展一至五展厅,从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战国至隋唐时期、辽金时期至元明清时期。时光荏苒,古代辽宁历史上各路英豪逐鹿中原的硝烟已消散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之中,他们遗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生动的教材。《古代辽宁》生动地展示这方土地上文明的起源、特色与历史的发展演变,各时期不同的历史文化风貌。带着满满的收获,走出展厅,让我们"知辽宁、爱辽宁、建家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