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罗马以北120公里处的偏远小山村---Civida di Bagnoregio(奇维塔. 巴尼奥雷焦),近十几年来,意外成为了意大利最美丽的村庄之一,每年一到旅游旺季,各路到访者趋之若鹜,营造出一种"疯狂的繁荣"。形成爆红的原因,一是得益于独特的地势地貌,二是其日渐走向消亡的可能,因故被形象的称为"垂死之城"(the Dying City)。</p><p class="ql-block">自驾来奇维塔是最佳的选择,也可选择从罗马或邻近的城市Orvieto(奥尔维耶托)参团。</p><p class="ql-block">我们自驾,计划下午从罗马出发,在村里留宿一晚,期盼能遇到次日清晨的日出和云海。</p><p class="ql-block">冬季日短,离开罗马不久,天便黑了。这一带为台伯河谷地貌,山势绵延起伏,没有高速,摸黑在山谷中盘上盘下,100公里路程竟走了2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巴尼奥雷焦(Bagnoregio)是距孤岛小镇最近的山城,彼此之间仅靠一条人行天桥相互连接,我们预订的民宿,恰好位于该镇一侧的桥头附近。</p><p class="ql-block">刚刚入住,就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上图是从民宿阳台拍摄的夜景(上图),灯效下的奇维塔,全然如一座孤岛,伫立在漆黑的夜幕中,亦真亦幻,充满魔幻,美不胜收。这个意外的惊喜,让我们更加确信,停留一晚的决定是绝对正确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推荐这家名为"ACQUA DI CIVITA"的民宿(上图),位置绝佳,距离桥头收费站仅数步之遥。外观看似象座鬼屋,里面全部现代化装修,干净整洁舒适。硕大的观景阳台,视野开阔,远可眺台伯河谷,近可观孤岛老城。民宿含早餐,是店主安德烈一早现购的当地特色美食。小伙子年轻帅气,在奇维塔老城中心,还经营着一家护肤品商店。另外,入住此民宿,可以免去入城的费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驾者,民宿前不可停车,仅能装卸行李。停车场约在一公里外,收费5欧元/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次日清晨,太阳尚未升起,便急忙爬起来,推开了阳台的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好运果然如影随行,出现在眼前的浩瀚云海,给了我们又一个惊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刻,荒野山谷间万籁俱寂,云雾填满沟壑,缭绕山间,由近及远,一望无边。云静如水,轻柔如绢,烟云飘渺,绵延起伏,弥漫开去恰似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上图)。置身其中,仿佛感觉错乱,让你忘却凡尘俗世,遁入不真实的虚幻,而且久久不愿出来。这或许就是大自然治愈力量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日出时分的云海孤岛,美的无语,美的震撼(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空之城"是奇维塔的别称,形象而浪漫。日本著名动漫家宫奇峻的电影《Castel in the Sky》(天空之城)指的正是这里。传说当年他曾游历到了奇维塔.巴尼奥雷焦,当站立在台伯河谷,仰望古城之际,但见荒谷之地云雾缭绕,一座孤岛山城在云海之间若隐若现,恍如一座浮动的城堡,遂即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由此诞生了《天空之城》这部影视作品。之后,许多人便用电影的名子来称呼这座孤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一带的荒野山谷 (卡拉奇,Valle dei Calachi 上图),地貌恶劣,主要由两条河谷组成:Fossato del Torbido和Chiavo。造成贫瘠的原因,主要是经年日久的侵蚀、山体滑坡和人为破坏。放眼望去,沟壑纵横,一派荒凉,其间星点状散落着些村镇,显示依然有人在此休养生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奇维塔是从荒野谷地升起的一块狭长岩石的山顶,易碎的火山凝灰岩,座落在脆弱且不断移动的沙石和粘土层之上。两种不同的岩层,形成的年代、结构和易侵蚀的程度非常不同。下层的粘土层最古老也最易侵蚀,在大气、溪流和森林砍伐等自然加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山顶边缘不断受到侵蚀而塌陷,建在边缘的建筑物也随之落入谷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个自毁过程依然还在进行,随着底部支撑物的不断消失,古镇也必然随之消亡。为了避免危险的发生,镇中的居民大都已经迁到了山下的巴尼奥雷焦镇居住,目前仅有11位居民仍然没有迁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意大利政府在2000年起动了"加固项目",在岩石周边40米处,挖掘了10个井,充入钢筋混凝土,然后以钢缆相互连接,以期能够加固山体,减缓坍塌的速度。20多年以来,工程已经投入了数百万欧元,但自然变化过程并没得到根本性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追遡点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奇维塔.巴尼奥雷焦城的建造者是伊特鲁里亚人,建城年代约为公元前500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伊特鲁里亚人(Etruscans)是先于罗马人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辉煌文明的民族,生活在台伯河以北的中部地区,相当于今天大部分的托斯卡纳,拉奇奥和翁不里亚大区的北部,先后共建立了12个城邦国家。现在的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佩鲁贾等都是他们建立的,那时的罗马还只是个小村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元前五世纪,伊特鲁里亚是与希腊、迦太基并列的强大国家,一度向南扩张,但在争夺之中遂渐败北,退守到意大利中部地区。公元前三世纪,伊特鲁里亚彻底被崛起的罗马人征服,伊特鲁里亚文明则融入了拉丁文明,为罗马政体,文化及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伊特鲁里亚人不是海洋民族,喜欢在陡峭的山顶上建设城池。当你在意大利中部地区旅行时,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山顶城市,追寻其根源,都能找到伊特鲁里亚人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小山城历史上出过一个宗教名人:圣文德(San Bonaventure),13世纪意大利天主教方济各修会第二创始人,红衣主教,经院神学家和哲学家,一生著书立说,是宗教界的大知识分子。1482年封圣,1588年被宣布为圣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今圣文德的出生地已经荡然无存,那所房子早已随着悬崖边缘的坍塌落入了深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齐维塔.巴尼奥雷焦在伊特鲁里亚时代曾经十分繁荣,以经商为主业,又地处贸易要冲。荒野谷地中有多条驴道进出,还修有一条很深的隧道,穿过城市的最低部分,直接进入恶地山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罗马征服之后,发展重心转移至台伯河以南的七座山丘,奇维塔逐渐进入了衰落状态。17世纪,中北部地区属于教皇国,一场大地震,加速了老城衰落的速度,主教及市政府迁往邻近的巴尼奥雷焦镇,居民也渐次离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奇维塔与巴尼奥雷焦镇子之间隔着一条小峡谷,桥成为了两者之间唯一的连接。历史上有过的桥,不是毁于地震便是没于战火。现在的这座钢筋混凝土人行天桥,建于1995年,366米长,桥身在近悬崖处陡然升起,约有20-30度的坡度(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复苏,到此一游的游客逐年增长,2017年,已达到85万人/年,2018年则突破了100万人/年。为此,当地政府从2013年起开始收取费用,2023年的收费额为5欧元/人。桥上不许车辆通行,唯有小型电瓶卡车除外,城内的给养全靠它运送(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罗马式主城门一圣母玛利亚城门,又叫卡瓦门(Porta Cava 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说,该城原有五座城门,现只有一座仅存,可以想见她曾经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步入城门,你立刻陷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仿佛时光停留在了中世纪,和现代社会完全没有什么关系。据说,城市的布局和街道规化,依然是基于伊特鲁里亚和古罗马时代的系统。那就让我们脚踩着光滑的石头路面,迷失在这些街巷中(上图)。</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奇维塔其实很小,正如安德烈所说:一条主街,一个广场,几家商店、餐厅和酒吧,几分钟就可穿过。没有必去的景点,没有旅游指南,没有限时的博物馆,更无需计划安排,甚至不知道该往哪里走?</p><p class="ql-block">藤蔓缠绕悬挂在拱门,沿着墙任意的攀爬;门前、阳台佈满了各式花卉盆栽;阳光照着屋墙暖暖的泛着金黄;随意走入一个巷子,你会获得惊喜;转过个墙角,又会发现不同时代的建筑⋯。这应该就是奇维塔的微妙,画面感无处不在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画面一:入得城门后遇到的第一个广场:圣彼得广场/Piazza San Peitro,广场一角的帕洛蒂宫/Palazza Polloti (上图),是座古代贵族的住宅,小村里有这么气派的房子,让人有点意外。帕洛蒂宫面朝广场,背向荒野峡谷,立在悬崖边缘上,久不住人,现在是家民宿酒店:La Rocca。村子里大部分的房子都不是民居,经营着民宿、礼品店、餐饮、酒巴,旅游业蓬勃兴起的这些年,一下子开了400多家,失业率从10%,大幅降至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画面二:还是圣彼得广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画面三:奇维塔主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画面四:Duomo广场或圣多纳托广场(piazza S. Donato),这里是奇维塔的心脏。从伊特鲁里亚时代始,人们便开始在此建神庙供奉神灵。罗马人来了,拆了神庙还建神庙,供奉他们自己的神。公元七世纪开始建造教堂,供奉圣人多纳托(San Donato)直到今天(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阿勒曼尼宫(Palazzo Alemanni 上图),占据了广场的大部,这座建于16世纪下半叶的文艺复兴式建筑,曾经属于奇维塔最古老,最高贵的阿勒曼尼家族,17世纪因联姻之故传给马佐基家族(Mazzocchi),现在所有权归当地政府,指定仅限于文化用途。历史上曾经遭遇过强烈地震的破坏,以古老设计加以修复,为的是保持住宫殿原汁原味样子。阿勒曼尼宫现为奇维塔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民宿小老板安德烈经营的护肤品店,毗邻阿勒曼尼宫,与教堂遥相对望。小伙子介绍说,产品是他自已开发的,用当地的驴奶和橄榄油作为主要配方,有多款产品,价格合理,算是替他做个广告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驴曾经是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山谷中仍然留下多条驴道的痕迹。现代虽然不再使用,但奇维塔人依然喜爱驴。一年两次的野驴赛跑,已成了这里有趣的传统活动,即娱乐又运动,地点就在Duomo广场(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游客稀少的冬季,广场上仅有些老人闲坐着发呆。王老板上前与之交谈,得知他早就搬到了山下,上来只为了陪干活的太太(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问:"还有人住吗?"老人:"这里不能住了,太危险"!"人都走了,尤其是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问: "旅游业很兴旺,工作很多呀"。老人:"太吵了,人太多,来了拍照,照完就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问:"那你愿意搬到大城市去吗?比如米兰、罗马?" 老人:"不愿意,那里不是真正的意大利。我们喜欢安静,平和,和家人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拍照即走的游客,被称为"Hit and Run",意为"肇事逃逸游客",不受这里人欢迎。面对潮水般涌来的人,他们感到疯狂。但为了生存,他们又需要疯狂的人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8年的统计显示,100万游客,一半是意大利人,一半是外国人。外国人中亚洲游客占比20%,其中10%是中国人,难怪安德烈会讲几句中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画面五: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画面六:拱门,阶梯,民居。大多数都是民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画面七:藤蔓与鲜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离开奇维塔时,在城门口巧遇一位老者,步履蹒跚刚从山下爬上来。阳光洒落在他身上,恬静而温暖。老人说,他已经80多岁高龄,和家人一起住在奇维塔,至今没想过离开。每天他都会下山,走过渡桥,去到对面的镇子里(上图)。这或许正是老一代奇维塔人眷恋故土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了奇维塔的现代化进程,使她逐渐的边缘化,被时代抛弃。或许正是这种与现代化的疏离,古村子才有幸没被改造,保存下来成为文化古迹。现如今,文化古迹又反过来逝救了村庄,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旅游给这座"垂死之城"带来的影响,被视为意大利旅游业发展的典范,"奇维塔效应"不仅限于这个小山村,也扩大到周边其他原伊特鲁里亚城市,如Orvieto(奥里维耶托),Viterbo(维泰博)等中部地区。这些城市,正在成为富裕城市居民的渡假胜地。如果你是位公路旅行爱好者,将这些古城串联起来,就是一条伊特鲁里亚文化之旅线路。其中,不要忘记了奇维塔.巴尼奥雷焦这座"正在消亡的村子"(上图 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