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您听说过黑龙江省虎饶县吗?中国地图上早已经查不到这个名字了,这是黑龙江历史上曾经存在不到5年的一个县的名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适应转业官兵建立一大批大型国营农场的新环境,理顺农垦企业属农垦局领导,而政权工作则属于两个县政府的不便,经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呈请,国务院于1960年1月7日批准,将虎林县与饶河县及部分宝清县农场乡镇并入合并设置虎饶县,试办“政权和经济组织合一的单位”,成为了真正意义的大全民所有制。县人民委员会驻虎林镇。(一个牌子两套人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铁道兵农垦局局长(原铁道兵后勤部长)王景坤兼任虎饶县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中央发出开发北大荒的通知时,中南海文工团只有一个指标,但个个爭着去,最后只能增加名额有二十多人被批准去北大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毛主席1958年亲自送别即将前往北大荒的中南海警卫团文工部分团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临别时毛主席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是好事。你 们去北大荒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保 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南海警卫团文工队部分团员到北大荒前,朱德接见为她们送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和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几乎同步组建的铁道兵密山农垦局业余文工团,虽然是一支企业性质的非专业文艺团体,但其专业水平不亚于省级歌舞团。其中歌舞剧《春归雁》,就是这个文工团创作并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的,不仅是剧团保留节目,也是黑龙江省舞蹈界长期保留节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59年文工团来广东演出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支专业水平非常高的文工团,能够取得那么高的荣誉和成就,得益于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农垦局的文工团员们几乎全部"系出名门":总政文工团、总参军乐团、公安军文工团、八一电影制片厂、空政文工团、海政文工团、中南海文工队、中央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国电影乐团、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青年艺术剧院、南京军区文工团、武汉军区文工团、铁道兵文工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警备区文工团、上海青年乐团、山西省歌舞团、东海舰队文工团、沈阳空政文工团、广州空政文工团、坦克兵文工团、国防科委文工团、防空军文工团、北京军区后勤部文工团、青岛海军文工团、66军文工团、63军文工团、24军文工团。其中,来自总政文工团18人、公安军文工团26人、空政文工团11人、66军文工团14人、24军文工团13人、东海舰队文工团11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一批来自北京、上海下放来的“右派”,其中有很多是颇有名气的演员、编剧、作曲家和演奏家。如吴祖光、李景波、郭允泰、张莹、于绍康、农中南、袁玫、管宗祥等。这些优秀艺术人才,来北大荒之前,有些人就已经是专家和有较高名望的明星了,他们都是国家级、直辖市级、大军区级、兵种级、军级单位的宝贵艺术人才。不是那样一个特殊年代,这样一大批人才是不可能汇聚到边塞一隅的。从他们的个人命运来看,这是一个相当不幸的事情。但对于边远小城虎林来说,这又是一个难得艺术提高的机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9年夏,文工团100多人从密山搬到虎林县。由于没有宿舍,大部分团员住在破旧的虎林剧院里。这栋剧院原为日伪时期的满映馆,年久失修破旧漏风。没有暖气,没有床铺,只能将两条长椅一对铺上行李睡觉。白天打起行李,搬开长椅就地排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工团排练和生活的剧院,原日伪时期满映馆,后为虎林电影院、完达山林管局俱乐部、虎林剧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工团中原八五二农场文工团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工团的原66军文工团的团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工团演出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工团员在教人唱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不久,解放军总部就派出了庞大的慰问团前往慰问。(团长为总政文化部部长李伟)当 他们身着威武军装,来到北大荒时,看见军衣褴褛,但斗志昂扬的十万战友们的艰苦 处境和拼死苦干的场景,都感到十分震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9年,解放军总政组团慰问转业官兵,总政的慰问团和农场小学生共唱歌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0年5月,歌舞《春归雁》以省总工会代表团的名义,参加了由中华总工会,文化部、全国妇联,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全国职工文艺汇演,在首都北京一炮打响,被评为优秀节目。演出剧照在《人民画报》上刊登。随后,这个舞蹈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成纪录片。在京的演职人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朱德,陈毅,叶剑英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贾瑞岚、(右)仉娜丽(左)《春归雁》的舞蹈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春归雁》这部歌舞剧,从虎林走向全国,虽然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但这台深深烙印在北大荒人心中的歌舞剧,现在还在演出,它永远铭刻在岁月记忆里,存留在我们的内心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看感觉差一点精神的内涵,毕竟没有坚苦的经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说到农垦局文工团,就不能不说话剧《北大荒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话剧《北大荒人》排练就在虎林剧院,当时的剧院没有暖气,门窗漏风。郑亢行副部长不知从哪搞来一点木碳,大家又找来一口破锅点燃木碳取暖。大家在舞台上排练冻得受不了,就跑下来围在大锅边烤烤手暖暖脚,然后再上台接着排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让话剧《北大荒人》更完美,王震从右派队调来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编剧王正以,长影演员李景波,共同帮助修改剧本和排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0年1月,《北大荒人》在湛江向农垦部领导汇报演出,获得极大成功。王震和肖克两位将军,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不足,使这个剧经过改进更加成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范国栋,笔名晓范,于1960年创作了五幕话剧《北大荒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0年4月25日《雁窝岛》在首都政协礼堂上演。这是北大荒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垦区第一部大型话剧,登上了首都舞台。沈钧儒副主席和周扬、张治中、伍修权、傅钟、陈其通等领导观看并上台和演员合影。演出结束后,沈钧儒在北京饭店为全团举行了招待晚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五一劳动节就要来到了,农垦部要参加庆祝游行。部里为了进一步宣传北大荒,用一辆汽车扎了一辆彩车,上面做了一个大平台,车头上写着雁窝岛三个大字,平台上站着话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高健民书记(金康民饰演)、江志红(刘书林饰演)、老猎人(周同饰演)、燕子(袁玫饰演),他们都穿着舞台演出服,十分的引人注目。彩车在农垦部的最前头,庄严而喜悦地通过了天安门广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文工团团长陈其通,感到《雁窝岛》这个剧名不响亮,提出了两个剧名供文工团参考:《北大荒的珍珠》和《建设北大荒的人们》。张荣考虑了一下,提出用《北大荒人》这个剧名,编剧范国栋也同意张荣的意见。后报王震审批后,确定用《北大荒人》这个新剧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0年5月25日,《北大荒人》在青艺剧场公演。严格的说,之前这个剧一直叫《雁窝岛》,直到这个时候,才开始叫《北大荒人》。演出结束后,中国戏剧协会主席田汉宴请了主要作者、导演和主要演员,肯定了这个剧好的场面,也提出了某些不足,使大家受益匪浅。青艺公演40多场结束后,又到总参进行了慰问演出。总参肖华主任亲临观看,并在演出结束后在解放军俱乐部宴请了全体演职人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话剧《北大荒人》剧照,老猎人黄大爷饰演者是周同(左),高书记由金康民(右)饰演。袁玫(中)演燕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京演出获得的巨大反响,是这些演职人员没有想到的。剧本月刊主编凤子、电影著名导演崔嵬等都在报刊撰文给予好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吴雪、导演金山组织全院同志观摩这个戏,而且马上成立剧组排演此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紧接着,哈尔滨话剧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甘肃省话剧团,先后在全国各地上演了这个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巨大的成就感让演职人员兴奋异常,他们议论着北京公演后,还要去上海等地公演,把北大荒人的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而此时,王震传来指示:“不要去上海,话剧一年才能转几个地方?要拍电影,一部电影全国都能看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曾在话剧《北大荒人》中任男一号的金康民,后任杭州话剧团团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1年8月,北京电影制片厂到虎饶县拍摄电影《北大荒人》。导演崔嵬、陈怀皑,摄影师为电影《青春之歌》的摄影师聂晶,制片主任胡其明。文工团话剧队队长张荣和刘书霖任副导演,参加演出的专业演员有崔嵬、张平、王炳彧等,农垦局文工团的于绍康、袁玫、朱承鉴、王亦满、刘书林等也参演并担任重要角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3年春节,影片《北大荒人》在京和垦区同时上映。后在全国公演,引起轰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全国人民知道了在祖国东北角,有一批转业军人在亘古荒原上开垦了北大荒,极大的宣传和提高了垦区的知名度。从此,黑土地的军垦人们也有了一个风靡全国的称号——“北大荒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于绍康,由于在傅作义部队当了九个月文艺兵,被下放到虎林,在此之前一直处于经常被批斗的状态。拍完《北大荒人》后,他不但在艺术上得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在政治上也得到了解放。1962年,于绍康摘帽后离开虎林县,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之后,他拍摄了《小兵张嘎》、《小二黑结婚》、《浪涛滚滚》、《烈火中永生》、《红石钟声》、《侦察兵》、《海霞》、《烽火少年》等影片,其演技倍受称赞。后又参演了《大河奔流》、《喜盈门》、《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夕照街》、《北国红豆》、《失信的村庄》、《京都球侠》、《山魂霹雳》、《大海风》等多部电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电影演员袁玫,父亲曾是傅作义的高参。由于出身问题,1954年考入总政话剧团时,还颇费了一番周折。1957年,她主演了电影《青春的脚步》,在其中扮演女主角林美兰。观众通过这部电影见证了袁玫惊人的美丽。但很快这部电影却被打成“毒草”,她本人也因电影的牵连和家庭原因,被下放到虎林县。在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当演员时,她参加了电影《北大荒人》拍摄,扮演纯真美丽的小燕子,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和于绍康一样,这部电影的成功,也让她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1962年袁玫调入北影厂任专业电影演员。1980年,袁玫陆续出演了《第二次握手》、《剑魂》、《知音》、《月到中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红楼梦》等电影,以及《何日彩云归》、《新来的班主任》、《拔根芦柴花》、《第二个峡谷》、《宰相刘罗锅》等电视剧。78岁时,仍然活跃在影视舞台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电影取景地,麦田、分别等场面在虎林拍摄,开荒等镜头大部分在八五二、八五三拍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电影拍成后,却迟迟没有公映。据说某中央首长对该片有意见,对开发北大荒的成绩有不同看法。他说“《北大荒人》电影的正面人物实际上是反面人物,反面人物才是真正的正面人物。”后经北影积极争取,王震部长和电影局局长陈荒煤复审影片,影片于1963年春节得以公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2年摄制组和八五二农场领导合影。前排左起崔巍,852农场黄振荣场长,匡汉球副场长,张平,摄像师,852农场耿志义书记,岳米贵副场长。后排左一852农场黄根堂副场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曹姨58年跟李叔集体军转来到北大荒,61年时参与了北大荒人群众演员的拍摄,我父亲也参与了,有个面熟,62年与他家一同调到广东省农垦厅而且都留在了厅里,见到才知道原来有那段交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来广州后照的两家照,北大荒之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现代京剧《红灯记》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剧中的唱段更是耳熟能详。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谁都可以哼唱几句。他的前身是电影《自有后来人》也来自北大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电影《自有后来人》是两人合作,第一作者是沈默君(迟雨),原军旅作家,大尉,曾被誉为“中国的西蒙诺夫”。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不足10年中,沈默君继《南征北战》后,接连有其独创的电影文学剧本《渡江侦察记》、《海魂》等多部战争题材的作品问世。1957年他在总政创作室时被划为“右派”,来到北大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作者是罗国士(罗静)1958年转业少尉,在部队是英语翻译。他未扣上“右派”帽子,但属于“中间偏右”,中右分子列入档案,来到北大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铁梅扮演者齐桂荣、李玉和扮演者赵联、李奶奶扮演者车毅,还有韩焱、印质明、马陋夫等出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