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春暖花开

<p class="ql-block">在全球一体化大潮不可阻挡的今天,班主任应该勇立潮头,在人才培养上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现实,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为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造就高素质人才。</p> <p class="ql-block">我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就在于促进学生协调发展,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质。事实证明,只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方能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才能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所谓协调发展,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身心的协调发展。拥有健康的身体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无须多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现实中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能令人满意,心理有问题的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的人数有着令人担忧的逐年增多的趋势。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恶性事件甚至生命消亡的悲剧在不少学校也时有发生。因而,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社会要前进,就总会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而变革是离不开创造与竞争的,创造性与竞争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经受困难与挫折考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班主任应该努力通过教育、疏导、实践体验等方式,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和掌握有效调控情绪、调适心理的一般手段和技巧,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并逐步养成较强的自我调控的能力和果断、持久的行为品格,增强抗挫能力和藐视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曾勉励当代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努力。他认为,在学问上要取得成功,就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失败,不能浮躁。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身心协调发展。</p> <p class="ql-block">2、德能的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重视人才的德才兼备。孔子就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以说是他对人才综合素质最精炼、最全面的概括。其实,古今中外有识见的教育家莫不如此。 嘉纳是日本近代以来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日本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曾针对近代中国的落后说过一番话,至今仍值得我们深长思之:“凡教育之要旨,在养成国民之公德,故虽不可服从于强力,而不可不服从于公理。能服从公理而不服从强力者,其教育必为无弊。”“设使人人谋利己而不谋利群,必见公众之不保,而个人何有焉?故论事实,则必以公众相保因而人人获利为目的;论教育,则必以一人舍身而使一群获利为目的。此之谓公德。”</p><p class="ql-block">无需我来列举具体的例子,古今中外许多大奸大恶之人都是非常鲜活的反面教材:一个人若是缺了德,能力越强,他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因之,学校要造就高素质的人才理应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德和能的协调发展。</p> <p class="ql-block">3、兼容并包和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过一个经典的阐释:社会主义要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学校要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应该使学生具备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大胆吸收一切于己有益的知识和技能。当然,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其兼容并包和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科学家、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说:“………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指头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智和不断研究的能力。”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也说:“聪明、有创造力,能够不断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样的学生我们最欢迎。”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的话最能揭示吸收和创造的关系:“一个科学家最成功的就是找出一个前人未走过的方向,从旧有的东西中创造出新的东西、新的方法。”这些智者的哲言无疑都明确指出了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关键着力点。</p> <p class="ql-block">学校要想造就高素质的人才,还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促进学生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协调发展、现实努力和理想追求的协调发展等几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为省篇幅,兹不赘述)。</p><p class="ql-block">基于此,我认为班主任工作除了搞好日常的班级管理,更核心的任务应该是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班主任的主要精力应该用在和学生交流对话上,适时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德育、心育、美育等,以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真正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