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笔意

画外使者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中国绘画的书写性来自于书法。书法讲究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而绘画不仅讲究笔法,更讲究“笔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笔法”通常有一定的规范,比如真、草、隶、篆各种书体的用笔,都有一定的规则和要求。而“笔意”则不同,画家在作画时,起笔落墨都有一定的意象和情感倾诉,每幅画都有作者的文化修养和诗意的情怀,所以用笔更加灵活多变,意趣盎然。这里面除了技法,更多的是作者精神所传达的审美情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苏东坡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把“笔意”放到了“笔法”之上。信手拈来,随心而惬意。所以有情趣的笔意不用推敲,也不会“匠气”。匠气就是只有工整的笔法和技术,而没有作者的情感意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古人对笔意的描述,可以用“虚灵微妙、随机生发”八个字来形容。清人恽格夸赞笔意时说:“元人幽秀之笔,如燕舞飞花,揣摩不得。又如美人横波微盼,光彩四射,观者神惊意丧,不知其所以然也。”形容用笔的“虚灵微妙”,加入了作者的感情意愿。也就是主观意识不在笔法而在抒发情怀之上。“笔势如龙蛇夭矫…”,笔笔看似轻松自如,但又笔笔达意,变化无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古人讲到“笔意”时最推崇一个“逸”字,逸笔草草,但却有笔墨韵味,虽落笔轻松,却气骨犹在,虽率意挥洒,却飘逸空灵。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人格的修养,作品要表现出淡泊宁静、超尘抜俗的品格象征。古代文人把这叫做“书卷气”,是画匠们永远也做不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所以古人说逸品之妙,“妙在平淡而奇不能过也,妙在浅近而远不能过也,妙在一水一石而千崖万壑不能过也,妙在一笔而众家服习不能过也。”说得就是一种飘逸空灵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妙在人品,妙在“笔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德山和尚说:“汝旦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 因此,心有执念,运笔时则会拘谨、紧张、矫饰甚至狂躁,这都是笔意的大敌。当然笔法掌握不好,缺乏基本功的“笔意”,也无法表达心中的“逸气”。因此“笔意”的表达是建立在好的“笔法”之上,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好的笔意,不是使转那支笔的手腕,更不是大脑,而是一种安宁畅神的心态。心中无羁绊,情致高雅,悠闲自得,得意忘形,“笔意”才会像清澈小溪涓涓流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