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音乐:祈祷</font></b></h1> <b>每年都会去归元寺数罗汉,如同一个仪式。</b> <b>想了想,武汉的寺庙和道观还挺多,信或不信,都无法否认它们用深邃的文化意蕴和厚重的宗教氛围,守护和记录着这座城。</b> <b> 说起众神的居所,大家往往会想到寺庙,毕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说法,早已深入人心。但实际上,寺、庙、塔、观、庵,皆为众神居所,被统称为宗教建筑的它们,常会被混淆和误用。<br> 寺、庙、塔、观、庵的不同<br> 寺:官方机构、官员的官署。隋唐以后,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有名词。<br>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b><div><b> 塔:最初是供奉佛舍利、佛经、佛像、的建筑场所;</b></div><div><b> 观:因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所以道教建筑取观星望月之意,被称为”观“。</b></div><b> 庵:用庵闾所盖的房屋,现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b> <b> 武汉十三个区,每个区都有一座守护寺庙,你知道吗?</b> <b> 你可能是个老武汉,但你不一定知道栖隐寺;</b> <b> 和武汉归元禅寺、宝通寺相比,栖隐寺确实少了一些知名度和人气。</b><div> <b> 栖隐寺建成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原名“妻隐寺”,是一个只有女师父在此修行的寺庙。</b></div><div><b> 当时寺庙地域广阔,从铜人像到兰子上街,曾经都是寺院的寺产。</b></div><div><b> 民国时期,曾有歌谣传诵——“栖隐栖贤,十方归元”。</b></div> <b> 1920年,武汉建立汉口佛学会,1929年改名为佛教正信会,地址就在栖隐寺隔壁。1924年,印度学者泰戈尔曾在此讲学。<br> 辛亥时期曾焚于战火,重修后又在特殊时期遭破坏,后被改为皮革加工厂和拖把厂。<br> 1987年恢复开庙,香火重旺。</b><div><b> 武汉地区佛教文化兴盛,相关遗迹渊源流传,保留至今的寺庙都有一定知名度,像大众非常熟悉的“四大十方丛林”基本都在城区,这座栖隐寺也是如此。</b></div> <b>不过,相对其他古寺宝刹所在地的辽阔土地而言,栖隐寺周边的环境实在太有限了。</b><div><b> 这个有限首先体现在周边环境生活区密度太高,建筑楼群密密麻麻,相互之间拥挤不堪,很难腾出“空地”来;</b></div> <b> 其次,栖隐寺本身所占的面积也极其有限,寺庙主体规模太小,非常容易被忽视。</b><div><b> 都说“大隐隐于市”,对于栖隐寺来说,这种修饰再合适不过了。</b></div> <b> 栖隐寺 建成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原名“妻隐寺”,是一个只有女师父在此修行的寺庙。</b><div><b><br></b></div><div><b> 原寺庙地域广阔,从铜人像到兰子上街,曾经都是寺院的寺产。民国时期,曾有歌谣传诵——“栖隐栖贤,十方归元”。</b></div> <b> 在传统思维里,寺庙一般会建在僻静郊野,或者隐匿林地,显出修行参悟的境界,只有皇家寺庙才高调,</b><div><b><br></b></div><div><b> 栖隐寺精致筹立,在长江之畔,归隐一方,低调得让人赞叹,就隐没在汉口六渡桥商业中心和汉正街的民居中;</b></div> <b> 从友谊南路与福建街交汇的巷子里往东走,很快就能看到巷子中段处的栖隐寺。</b> <b>寺庙外墙是特有的金黄色,别致高耸的朱红屋檐,加上山门处的石狮,是知名古刹的标配。</b> <b>棲隐寺的故事其实挺长的,简单一点,从这个棲字开始。</b><div><b><br></b></div><div><b> 这个棲算是栖的繁体,是原归元寺主持昌明大事的手书。 唐宋年间最初的寺庙,名叫妻隐寺。</b></div><div><b> 棲隐寺这个名字是从一九二零年太虚法师倡导成立佛教正信会算起。</b></div> <b>原名妻隐寺,原址名美人街,是中国二十一丛林之一。<br><br></b><div><b> 正信会和棲隐寺隔壁相连,在经历多年的风雨曲折之后,于一九八七年正是合为一寺。</b></div> <b>棲隐寺是武汉女性佛教徒的集聚地,同时也是武汉佛学女众院.<br> 是武汉市唯一的女众丛林(即弟子为尼姑的大型寺庙);</b> <b>不过,别看这里隐居闹市,知道这里的游客不多。</b><div><b> 但是,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br> 栖隐寺的山门两旁立着两座石狮,石狮的底座刻着捐赠人的姓名;</b></div> <b>迈入隐于汉正街的繁华深处的栖隐寺,依然可以感觉到佛门特有的清净。<br> 一进门,就看到弥勒菩萨的笑。唔,进佛门,是要笑的。我们就是要学弥勒菩萨的大肚能容,慈颜常笑。有了欢喜平等心,才好学佛哦。这是入门的第一要处。</b> <b> 进来看到,前厅后厅,中间天井,加上两侧的偏厅,三四层楼的高度,构成了口字型布局,栖隐寺面积虽小,但殿堂齐全。</b><div><b><br></b></div><div><b> 置身天井和斋堂内,看得到各个角落里的装饰和布局,非常有感染力。</b></div> <b>站在天井抬头望去,棲隐寺的院墙外被老式现代居民楼衬托着,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慢节奏生活,在这一刻产生了交会。</b> <b>天井里通了自来水,也拜访了诸多植被和盆栽,万物平等,皆有灵性。</b> <b> 门的旁边,有老居士坐着。义务守门的吧?客堂门口,也有几个婆婆坐着,从容地叠黄色的纸元宝。在寺庙,总有很多做义工的人。</b><div><b> 佛门修行讲究六度,也就是六种修行的方法,其第一条就是布施。布施,会让我们心胸更开阔,更不执着,也更快乐。</b></div> <b> 今天恰逢阴历十五,这里喧嚣无比,不断地有人来烧香,</b> <b> 插满了祈福的香烛;透过黑色铁花纹的窗棂,一缕清幽的檀香缓缓伸展,增添了几分宁静。</b> <b> 栖隐寺里也有大雄宝殿,因为特殊的建筑结构,在大雄宝殿上还有一层楼体,相应的仍然供奉佛像。</b><div><b> 两层结构的寺庙,与一般寺庙的布局还是有所区别,这是受限于客观环境</b></div> <b>站在楼下天井内,仰望建筑高耸于前,一方天空笼罩在屋顶之上,周边香烛和附近烟火反差明显。</b> <b>不过,站在楼下天井内,仰望建筑高耸于前,一方天空笼罩在屋顶之上,</b> <b> 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来打在墙上,形成斑驳的光影,</b> <b>“大雄宝殿”外立着着高高的红色木制廊柱,</b> <b> 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大雄宝殿是寺院最古老的建筑,殿门外过道顶部的木雕很别致,上有麒麟、蝙蝠的图案。</b> <b> 门楼上的屋檐上刻着各式各样的鎏金花纹和人物雕像,这些雕像好像是远古时代的古老故事……</b> <b> 门楼上精细地雕刻着鎏金花纹和人物雕像,这些雕刻作品因其艺术价值而被视为珍贵。</b> <b>檐下吊着大红的灯笼,大红的灯笼显得十分的喜庆。</b> <b> 历史上的栖隐寺热度曾一度居高不下,经过时代变迁,归于寂静,一直到近代某个时间段里,重新复原。</b><div><b> 师傅们在殿内诵经,梵音静心,木鱼声动,</b></div> <b> 自此以后,栖隐寺一直是居士林,所谓居士是指信奉佛教但未出家的人,她们一起念经的地方就叫做居士林。</b> <b>罄声悦耳,鼓音沉重。烛光香气里,几个比丘尼领着一群女性居士行走大殿行礼。</b><div><b>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栖隐寺不仅是居士林,还是女众丛林,亦是佛教正信会。</b></div> <b>佛光普照风铃摇<br><br>栖隐香炉立飞鸟<br><br>禅院阳光殿堂过<br><br>修心菩提梵音绕</b> <b>“我看了一个资料,武汉佛教过去尼多于僧。1950年的一个统计资料说僧、尼的比例是1∶1.93,为什么尼众比僧人多呢。”</b><div><b> 我问了一位师付,她叹息了:“不是过去是这个样子,现在也是尼姑多啊。因为女性生活得更苦一些。女人也比较善良,所以来寺庙的比较多。”</b></div> <b> 居于俗世,一方净土,别于世间,栖隐寺里的居士,是真正渴望修行的人,无论在动荡的时代,和谐的时代,多变的时代,她们始终能守住初心,守住仁心,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b> <b>栖隐寺作为一座女众寺院,主要供女师父修行,同时也有众多女性居士积极参与寺庙的日常事务和活动。</b><div><b><br></b></div><div><b> 该寺与周边社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每年腊八节都会准备腊八粥分发给当地居民,成为社区传统的一部分。</b></div> <b>寺庙会在凌晨3点半作完早课后,架起三口圆桌般大小的锅不停地煮腊八粥,一直煮到上午十时许。供给来求平安的香客、附近的居民吃;还送到福利院,慰问老人,和他们共度小年。</b> <b> 从殿侧一门走出,复得一小院,院内一片宁静,墙壁的石碑上雕刻着《法华经》,我看了一阵,不敢过多叨扰,便自行离去。</b> <b> 一面墙上刻着各式各样的鎏金花纹和人物雕像,</b> <b> 一旁的斋堂,又到了餐饮时间,淡淡的香味飘出,让人享受到内心的平静和躁动。</b> <b> 吃斋饭的时间到了,饭前师傅们要先诵经。<br>然后播放着诵经的音乐,斋饭很简单,米饭,豆制品,白菜,萝卜,菜汤。吃好后,收拾好碗筷出了斋堂。</b> <div> <b>栖隐寺还被称作为汉正街财神爷,这当然是与它的周边环境有关,在每年开市前的特定时期内,总有各地信众来参拜,香烛烟火兴盛异常。</b><br></div> <b>做生意的人,风风火火赶到汉正街,穿梭其中,名利追逐,偶尔看到栖隐寺多会“惊讶”,信众有虔诚一拜,祈求内心安稳,财运顺通。<br> 这里专门设立拜财神的殿堂;</b> <b> 趁午间人少,我来到静悄悄的大雄宝殿;<br><br> 现在一楼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祖,佛祖身后是千手观音;二楼供奉的也是释迦牟尼,但它身后不再是观世音,而是西方三圣。</b> <b>相对来说,真正无所追求的仍然是栖隐寺里的比丘尼,她们生活在一方小小的寺庙里,守着初心,看破俗世,静守初心,是修行人的典范。</b> <b> 栖隐寺内还特别设有两个铜制的幢,类似于转经筒,这种设计在其他寺庙中较为罕见,为寺庙增添了独特的宗教氛围,</b><br> <b>庙外是热闹的汉正街,走进庙门是清净的佛门,从表面看好象有一点隔山隔水的距离。<br> 正如一位佛家弟子所言:我们轻易地,就走进了它,因为一颗慕佛的心。</b><div><b> 其实,佛国与市,原来隔着的,就是一颗心的距离。</b></div> <b> 做生意的人,风风火火赶到汉正街,穿梭其中,名利追逐,偶尔看到栖隐寺多会“惊讶”,信众有虔诚一拜,祈求内心安稳,财运顺通。</b> <b> 逐于利的汉正街与清净的佛门,好象有点矛盾,好象,有一点隔山隔水的距离。</b><div><b><br>现实往往比想象简单,有时候,复杂全是想象出来的。</b></div> <b> 居于俗世,一方净土,别于世间,栖隐寺里的居士,是真正渴望修行的人,无论在动荡的时代,和谐的时代,多变的时代,他们始终能守住初心,守住仁心,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b> <b> 和偌大的汉正街商业街比较,栖隐寺实在太过狭小,但它的存在,能够让人不致迷失,心有虔诚,已是幸运。</b> <b>作为旧时汉正街民众的精神依托<br>寺庙不仅仅是祈福之地<br>更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r>如今存世的寺庙、教堂极其稀有<br>但却在重商为本的汉正街历史上<br>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 <b>繁忙的生活与工作是否压的你透不过气?</b><div><b> 武汉,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在很多人心中或许过于喧嚣。</b></div><div><b> 而寺庙与道观的存在,是喧嚣闹市中的一份宁静,有机会就来看看大武汉尘嚣中的汉口棲隐寺,去寻找心灵深处的那份宁静吧~</b></div> <b>和偌大的商业街比较,栖隐寺实在太过狭小,但它的存在,能够让人不致迷失,心有虔诚,已是幸运。</b> <b>寺门外 正对着汉正街轻纺城,棲隐寺的周围被各样的里料店、布材店以及织补作坊填满,与快节奏的批发生意相异,棲隐寺静的像沙漠里开出的一朵花。</b> <b>《汉口竹枝词》里“一事令人惆怅甚,美人街上美人无。”,千年的棲隐寺,美人街都已消失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里,唯有这1920年建成的佛教正信会寂寞的置身在熙熙攘攘的汉正街,寸土寸金的汉正街,能给棲隐寺一个容身之地,造化啊。</b><div><b><br></b></div><div><b> 汉口栖隐寺,闹市中的低调寺庙,</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