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欣赏-陈晓雷:过折多山

陈晓雷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i>过折多山</i></b></p><p class="ql-block"> 陈晓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昨晚在康定酒店南侧情歌广场一角做核酸,我看见许多市民在跳广场舞,随着电视大屏幕音乐、歌舞画面,汉藏服混合的男女老幼们,围着圈跳锅庄舞,气氛热烈,我感受了高原人的乐观精神。</p><p class="ql-block"> 次日早晨,乘大巴出康定城,继续西行。四川领队林代忠说,今天好天气,我们有可能看到日照雪山的美景。路侧闪过的藏村藏宅都很漂亮。一条小河追赶我们的车,河边的村庄、寺庙、黑牦牛、肥沃田野、蜿蜒山脊,一片黄褐色。 一路盘山道,弯路多如牛毛。车轮下沟涧峡谷不断,我坐车后部,不敢往下看,被摇来晃去的感觉弄得十分难受,唯一办法就是不断用力勒紧保险带。车行峡谷间像与群山捉迷藏似的,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脖子不断转换,感到十分累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透过车窗,眺望远方,早晨的太阳尚未升上山顶,路两侧光线幽暗,乍看逶迤起伏的山峦,蓝如浓墨,形似一只行走的巨蠎,浓与淡对比下,浅蓝天空像极了碧蓝的海,在天之下山之上,一张狭长的白云露出半张脸来,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天的浅蓝,山的墨蓝,把夹在中间的云脸,衬托得分外皎洁晶莹。 大巴左拐右拐,继续往上爬行约半个多小时,两侧山上渐渐没了树木,连草丛也时有时无,山体变成黛青色,此山彼山于视觉中,己无多大差别,远望近观皆像似高低不等、雄壮威武、沉默无言的壮男人,它们也许就是康巴汉子的缩影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时,山岗上挺立的高压线铁塔出现了,它们几百米一个,是青藏高原最独道的风景。望着张开双臂的“巨人”们,我的视觉疲劳得到缓解,铁塔肩扛东西走向的电缆,立在高低不等的山脊之上,形象颇为壮观,其手拉着手,像一串串飞奔的五线谱,这些舞于山巅之上的雄姿,已化作高原最美丽的乐章。铁塔们绵延挽手、不管高山低谷、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断跋涉、一路向前的精神,昭示着最朴素的辩证法:山再高亦臣服人类足下。 约行进九十分钟。我的观山视线,从平视到仰视,再由仰视到俯视,感到四周雄伟的群山,瞬间在眼前变小、变远、变低了,原来我们己攀上海拔4298米的康巴第一关口——折多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领队林代忠告诉大家,这里是折多山,下车行走要慢、行动要缓,如有不适及时报告,车里准备了”高反”药物,车在山顶停半小时。 站在这并不雄奇的山脊上,我感觉气短头晕,步行翩然,还是坚持慢步走到那块刻着四个红字“西出折多”的巨石下拍照留念。 我的“高反”悄然出现,有如独饮二两烈酒的感觉,虽不强烈,却已有很神奇的“晕感”,好像我的头顶多了张嘴,此刻正在大力喘吸,大脑急促贪婪地吸着氧,面部呈现微醺之感,稍有疏忽,步子迈得稍快,即可听到自己“咚咚”的心跳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立于山巅,大口深呼吸,轻轻摆动双臂,刻意调理自己的心绪,把肺腑内久蓄的沉淤之气,用力往外排往外赶,渴望折多山的温凉空灵,让它们化作一缕清风,飘散在茫茫旷野中……这样感觉着,我的心气陡然顺释,有种勇敢自悦的信念升上来,在川西高原的大自然陶冶中,我想到阿来在《尘埃落定》中,借主人公傻子之口喊出的一句肺腑之言:“上天啊,如果灵魂真有轮回,叫我下一生再回到这个地方,我爱这个美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最高处的折多山山顶呈黑褐色,远望粉沫状、鱼鳞状的积雪,同黑褐山体融合,残雪斑斑,黑白相间,从东向西仰望,折多山顶很像一只健硕、威猛的卧虎,其雄居之势,煞为动人心魄。沿着登顶的石阶路,可以直接登上山顶,受时间所限我止步。我先走到东侧白塔处,向东方眺望,此刻,东边连绵的群山,正被升上来的阳光俯瞰着,那些山峦轮廓鲜明而温馨,好像一个个正为孩子们烧早饭的母亲,晨光里的笑脸格外妩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刻,崭新的阳光,正直射在那座白塔上,它通身玲珑剔透,尊容、仪态、气息瞬间即陡增起来。远赏其像座圆润巨大的白玉酒樽,内里琼浆丰沛、醇酿盈蓄,正深情地接受着天光洗礼。近观其则似腹满经纶、厚德容丰的高僧名师,默思静立,合掌祈福天下百姓,生之健康、活之幸福,一路佛光普照,人间万世祥和……万物皆有灵,这里的白佛塔即灵之精华,她有底气接受万千众生的叩拜,以引领人们踏上西行或东进的祥瑞之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通往山顶的石阶路上,两侧栏杆挂满五彩缤纷的经幡,蓝、白、红、黄、绿的绸布经幡,把几乎看不见的石阶路夹于中间,走在其中感觉,像穿越彩虹的时光隧道,风儿轻拂,彩幡呼应,她们在我眼前轻歌曼舞、笑声可闻,“沙啦啦”的舞步声,让我遐思顿悟,这无尽的五彩经幡,其实就是无数藏民百姓的美好祈愿,在藏区父老乡亲们的心里,那些如火焰般舞动的经幡,就是藏在他们心中的美丽梦想:赶走贫困、建设家园,走上共同富裕的坦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进入藏区几天来,感受最强烈、最深刻的,即每个藏族乡亲,都怀揣美好梦想,他们正用勤劳耕作,实现着属于自己的梦想,融汇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中。路侧经幡随风飘舞,阳光于东方扑面而来,灼灼耀目,尽管折多山顶白雪皑皑,微风过处凉意随行,我未感到冷,心里却涌动着一缕难得的暖流。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比不得那些名山的折多山,被俗称为折多山口,是川藏区域真正有坐标意义的地理与文化的分水岭。此山东面是“关内”,即以大渡河河谷走廊延伸的川蜀多民族集居区。此山西边俗称“关外”,海拔高度陡增千米,地貌立呈干燥,攀过折多山,再往西行就进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家阿来在《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中写到折多山:自打箭炉(康定旧称)出南门谓之出关,直到今天,当地人还把康定以西的地面,叫作关外。作家引文《西藏志》,描述的折多山则是“走拱竹桥,沿山而上,二十余里达其山顶,曰折多,山高而不甚险,秋冬则积雪如山。山下二十里,有人户柴草。五十里至堤茄塘,有八户柴草。五十里到纳哇,路不险,有居夷,有烟瘴,顺沟而进,四十里至阿娘坝,地方颇为富豪。由是经瓦七土司密宗,经俄松多桥,到东俄洛,有碉房柴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段史料文字,记述折多山是进藏之分野点,此山虽不险要,却雪盖山巅多达半年以上,关键还详述了沿路驻野居山的藏户游牧人家,以及高原地貌、交通路向、人文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标明,折多山是历史悠久的古栈道、古座标,其远联古代文明路径,近牵当今经济发展的敏感神经,其作用决不是“中转过路”而已,而是屹立于蜀地与藏区结点上的大自然设定的“立交桥”,其作用即为内地与西藏,直至喜马拉雅山脉的中枢交通神经,这条“神经”一旦歌吟起来,神州大地都将为之合鸣,这条“神经”一旦奏乐,整个夏华都将为之起舞!于此而言,这座位居川藏高原结合部的名气不大的、且形象平平的折多山,其实就是中华民族西进东归的大自然造赐我们的巨挂天梯,只要我们从这里攀登起步,无论是向西,还是向东,都会迎来神奇的升华效应,我们的世界于是乎就会在瞬间陡然丰盈起来、壮阔起来、辉煌起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立于此山,我顿生敬畏之悟,这大自然投来的一束灵光,让我沉寂许久的、几近麻木的心豁然亮了起来。 我即兴写下这组短句《过折多山》,来表达此刻心情: </p><p class="ql-block"> <i>感受康定溜溜的情歌, </i></p><p class="ql-block"><i> 体吻黑白相拥的折多山。 </i></p><p class="ql-block"><i> 情歌、雪山、云朵, </i></p><p class="ql-block"><i> 藏乡姑娘、康巴汉子, </i></p><p class="ql-block"><i> 还有浓浓的高原之蓝…… </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醉了冰冷孤寂的心, </i></p><p class="ql-block"><i> 我灵魂泪激漂零, </i></p><p class="ql-block"><i> 与梦中雨雪交融, </i></p><p class="ql-block"><i> 暖暖的雪,清清的风, </i></p><p class="ql-block"><i> 心雨缕缕,梦境朦胧……</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本文原载2023年6月号《香港文学》,原名《甘孜三章·第二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声 明:本文图片均为作者陈晓雷拍摄,版权所有,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发转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冬作家陈晓雷在长白山松花江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简介:陈晓雷(图特戈),蒙古族,呼伦贝尔人,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就读中央戏剧学院,当矿工五年,做记者、编辑二十余载。曾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民族文学》《北京文学》《作家》《美文》等报刊媒体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获省部级奖20余次。出版著作《大地童谣》《缺失苹果的高原》等8部。散文专著《生活的位置》《我的兴安 我的草原》分获第四届中国煤矿优秀图书奖、第十一届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长篇儿童小说《黑眼睛 蓝眼睛》获第五届吉林(公木)文学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