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氤氲的家乡

青山绿水

<p class="ql-block">  走过半生,最珍贵的记忆莫过于少年时的无忧无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个是前一段时间的工作任务,与其说是记录家乡,不如说是自己对难忘记忆的安放。今天作为礼物🎁编辑成美篇,自此,那些过往都有了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农村,工作在城镇,那些深藏记忆罅隙中家乡的稻田,这几年时常如一帧帧梵高笔下的《普罗旺斯的收获》般在脑海闪现,色彩斑斓、意趣盎然。曾经,绿油油、金灿灿的稻田是我的游乐园和梦工厂,后来,荒烟蔓草、浊水黄云让我惊惧、窒息,而今天,碧波春浪令我迷醉,千畦锦绣令我欣喜,蛙声一片,少年时的稻香再度氤氲着我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我要讲述的是家乡小站稻在我所经的历史进程中兴废断绝的故事。下面我从计划经济时代末期、商品经济大潮迅猛期和十八大以来三个阶段聊聊我的小站稻印象,希望能感染大家,继续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定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践行 “四个善做善成”的重要要求,持续发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天津篇章”踵事增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和大姐二姐摄于1976年夏天,那时妹妹还没出生,树后面就是曾经的稻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86年以前“极目连云罢亚肥”</span></p> <p class="ql-block">我生长的村庄位于津南区小站镇东南部。东至汉港线,西至二道沟村,南至八米河,北至四道沟村,占地面积1.9平方千米,有村民617户,1700余人,成村于1875年清光绪年间,是当年周盛传的一个兵营,因村中驻有一位副营长,且村位于小站南侧,故名南副营村,简写成南付营村。从我有记忆开始村里的农业就以种植水稻为主,这种水稻就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小站稻。小站稻的种植,“据《天津大辞典》载:东汉渔阳太守张堪曾在宝坻一带垦田8000亩,劝民种稻。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先后四次来天津屯田垦殖。小站稻作为天津名产,在清朝末期曾作为宫廷御膳米”。津南(前身为南郊区)小站稻区为退海之地,土壤粘重,盐渍化程度高,致使稻米颗粒饱满,均匀一致,米饭富有光泽,集香、黏、弹、筋、甜口感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我的少年时段处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末期,那时,村中没有个体工商户,几乎也没有什么村办企业,主要劳动力都从事农田种植,相较于周边几个种植小站稻的村庄略显贫瘠,但全村人依靠肥沃的稻田和勤劳的双手,大多人家生活还算可以,个别人家还有盈余。我家住在村子北头,有和我同龄的三间高高大大的土坯房子,坐北朝南,不高的院墙围拢着比我年轻好几岁的两间小南房,普通而舒适,居住条件在村里算中上等。东边是横穿村子的一条河,河道不算宽也不太深,河水总是清凌凌的,是灌溉村里北边稻田的重要水源。夏天被丰沛的雨水浇注的满河满沿,成群的小鱼小虾畅游在致密的水草和浮萍中间,一根长竹竿一端固定一个小网子,不长时间就能捞一顿美味佳肴。冬天半河厚冰冻得结结实实,任凭男孩子们抹着鼻涕溜滑嬉戏。河心两岸随心所欲的长着茂盛的芦苇丛和榆树、柳树,是蜻蜓蝴蝶驻足休憩的家园,几棵老槐本固枝荣,葱葱茏茏,粗壮的根须屈曲盘旋,是贪玩的鸭子生蛋抱窝的天然佳所。忘了一次躲避什么“危险”,紧贴着老槐靠河水一边藏起来的时候,猛然低头竟然发现一窝鸭蛋,如获至宝。大概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以后许多次梦中都获得过这种惊喜。西边隔一条小路就是阡陌纵横、错落有致的百亩稻田。那些年我的春天几乎都是迎着朝霞、踩着夕阳在生机勃发的稻田垄埂上给鸡鸭打鲜嫩碧绿的野菜。夏天的午后在稻田沟渠里的芦苇丛中摸鱼捉虾,尽管满身泥泞,那种自由恬淡却无与伦比。秋天挎个小篮子或者背个破麻袋在松软的稻田里捡拾收割遗落的稻穗,偶尔还能发现沟渠水洼肥美的鲫鱼,锦上添花。冬天在旷阔的田地里和伙伴们找寻鹌鹑蛋,寒冷的空气溢满欢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初中二年级第一次集体出游,去的蓟县盘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86年-2012年“蓑笠无人垦废田”</span></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中学毕业考入卫生学校开始了在武清县杨村镇的住宿生活,这个时期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探路期,俗称摸着石头过河,家乡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尝试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也在不断开阔着视野,高洁的梧桐、蓬勃的白蜡、挺拔的杨树、婀娜的垂柳......无不让我赏心悦目。在烟火袅婷的南市食品街品尝特色小吃、徜徉高楼林立的和平路、去劝业场百货大楼买衣服、到古文化街体验泥人张、一睹母亲河、永定河、子牙河的文明与风采。只有到了寒暑假才回到村上,相形之下,村庄的环境和卫生条件落差很大,以往的静谧、平和被各种叫卖声打破,来自四面八方的乡民沿村兜售瓜果蔬菜、禽蛋猪羊,萝卜白菜不再是餐桌的主角。东边小河已经断流,从事农业种植的村民越来越少,西边的稻田一部分被玉米地和高粱地取代,还有一部分成了荒地,茅草丛生,只有村东头临近大河的地方还有一片稻田。每每都会有一丝失落掠过心田。</p> <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在三十华里以外的咸水沽上班,在村里住的时间更短了,这个时期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风起云涌。每次回家途经三镇八村,每一处居民集中地都设有热闹的集市、商店、小卖部和许多地摊,却见不到一片稻田的踪影。我们村里也有了民办的农药厂、电棒厂、养鸡场、养猪场和儿童自行车场等,村头村尾多了陌生的面孔,据说是外地过来谋生的租户。眼见体感乡亲们都加快了生活节奏,耳闻目睹村庄先富起来的人家越来越多,左邻右舍打破多年的宅基地秩序,雨后春笋般盖起了壮观的平顶房,我也认识了钢筋水泥马赛克、铝合金PE和钢窗,我家的房子夹持中间,显得低矮、沧桑。东边的小河被淤泥和垃圾填覆的越来越窄,一点浊黄成了死水,水草踪迹全无。没有水的滋养,河边的榆树、柳树和老槐萧疏枯槁,更不见蝴蝶蜻蜓飞绕,痛心的是村里缺少了稻穗的摇曳和稻花香飘。</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显示:“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缺水等众多原因,津南区的小站稻种植面积锐减,最少年份只有一千多亩,基本到了中断的境地,市场上很难见到真正的小站稻”。</p> <p class="ql-block">  等我结婚生子以后,时代飞速发展,我市各个区县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一片片还迁区高楼林立,一条条快速路接踵而修,一座座桥梁应运而生,走在以前熟悉的地方也会让人犹疑。我们村虽然不在拆迁之列,但是我家也搬离了村庄住到了镇上,逾弱冠之年的房子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了邻居,而后,我的工作也调到滨海新区大港街(原大港区),以致我以后许多年都没有回过南付营村。但是那份对稻田的记忆却如陈酿一般愈久弥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2年以后“稻花香里说丰年”</span></p> <p class="ql-block">  2012年9月,我的孩子上了大学,这时的互联网更加发达,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大事,两个月后,对我国发展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党的十八大盛会召开。我们把家又搬回了津南区,这样,除了公休日,我每天都会行驶在津岐线或津港路或津港高速上,途经八里台镇、北闸口镇、中塘镇和小站镇,往返于津南区和滨海新区之间。这些年,我亲身感受到所经之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个街区逐渐消失了违章建筑、无照经营的小作坊被取缔、四处飘飞的白色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社区和村庄实行垃圾分类并统一转运处理,路边越来越整齐的春桃黄槐木槿小榆树栖息着成群的喜鹊和乌鸦,越来越艳丽的紫薇蔷薇月季鸢尾成为乡村的底色,马厂减河水波荡漾鱼儿欢唱,幸福河里又见到畅游的菜花蛇、津港渠上捉鱼吃的白翅浮鸥越聚越多,仲夏雨后阵阵蛙鸣不绝于耳,这些,无不透露着各镇领导对于环境治理、自然修复和生态保护的力度,无不体现着各行业执行工作者的恪尽职守。最让我欣慰的是见到了久违的小站稻田,在小站镇会馆村以“大写意”的方式打造生态景区吸引游客、致富百姓、弘扬农耕文明。</p> <p class="ql-block">  原来,自党的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的治国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市区镇各级领导努力践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彻底变革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污染治理,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大力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大力开展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重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空间,催生了生态农文旅融合产业、绿色低碳数字产业等新业态。小站稻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品牌,进行了全面振兴复垦,并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全面提高品质,打造多个稻耕文化产业基地。更可喜的是,2019年11月15日,小站稻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小站稻”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3年,津南区5.4万亩小站稻喜获丰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间如白驹过隙,如今,我们都老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南付营村同样紧跟党中央步伐,把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脉搏,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呵护生态,践行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从2020年开始,继续水稻种植,实施一水两用,蟹稻种养,大搞农业旅游。现在,信息高度发达,互联网经济异军突起,打开手机,就能查到村路整洁平坦宽敞,白墙红顶的民居整齐划一,不管身居何方,只要在网上下单就能品尝到正宗的小站稻米。</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正逢盛世,物质极大丰富,私家车已经是普通的交通工作,更多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富足和生活闲适,慕名而来享受慢生活的游客络绎不绝,过惯了都市生活“返璞归真”的村民日渐增多,我家当年的老宅也被游客喜欢的“传林农家院”繁荣蓬勃。村里规划在东洼荒地的500亩稻田成为“乡村振兴”的决心和优势。当下,“天津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方案”落实在即,家乡的小站稻全产业链发展机制还在构建,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汲取经验,立足本岗,守土尽责,尊重生态和谐的神圣,以钉钉子的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让稻花的馨香永远氤氲着我们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特别的爱❤献给今天的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