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月9日,这天风和日丽,大地回春,新春刚过,气象万千。《吕梁风》正缓缓吹向黄土高坡的张家塔民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一辆蓝皮小轿车停在了家门口,这正是一同开往出发地的车。从居住地到目的地仅有不足一个小时的路程。一路上说说笑笑不觉得就进村了。我们刚下车村子的上面就有提前到的人。这次《吕梁风》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来自吕梁山上的几个县文学爱好者参与的,有方山县的,岚县的,临县的,离石的,一共30余人。大约上午9点多,市作协的领导也来到了参观地点。市领导开门见山,说明了这次组织《吕梁风》活动的意义和情况。这时的张家塔民居村,暖阳四射,空气格外清新,扑面而来的微风带来着的是一股股的黄土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导游开始对张家塔古堡的详细讲解。前来采风的每位文学爱好者都在认真的听,专心的拍照,每到一处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观。进入地下通道时,入口处坡度很陡,大家都侧着身子,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往下走,拐弯处更是小心翼翼,不然的话是会碰头的。有的地下通道直通家里,有的直通院子里。几乎是院院相通,家家相连。一共36家融为一体,构建成完整的建筑群。地下通道,刚好走一个人,如果有来往的人,很可能就要亲嘴了。通道的高度,一般个子可以顺利通过,如果你是大个子,那就对不起了,你只有低头了,别怪洞小,谁让你长的大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游玩的人,里面都安装了彩灯亮着,通道都是用白灰和砖砌成的,光滑铮亮,没有一点尘土。</p><p class="ql-block"> 整个民居36院,修建的风格大致相同,正面主房,东西偏房,厕所、柴房、等应有尽有,均属于四合院。左右对称,上下呼应。大部分的题字雕梁画柱,虽然多年风吹斑驳,但是依稀可见,什么“积德堂”,“敬德修业”,“迎春第”等。时间是清朝年间题的,可见年已久矣!随处可见的壁画“德”,“福”都有很多故事。可见赵家不是一般的大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家修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古老的建筑,独特的风格,宏伟的工程,令人神往。特别是整个布局有超前的防水、防火、防盗,防匪等防御系统。在当今是无法比拟的,也是少有的。也显示了赵家当时的地位,经济的实力,人口的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 200多年来,这个民居依然能保存大部分原貌,实属不易!也从侧面看到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养家糊口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个多小时的观赏,对张家塔民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下午召开的座谈会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高总编作了深刻精准的分析和考究,对张家塔民居给予很高的赞誉,特别是对一些名词说语进行了解释纠偏,如“甬道”一词是适用于通往墓地的,而用在这里不妥,可改为“地下通道”这样就比较好。参会的其他同志们也分别发了言各抒己见,对这次采风活动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为了保护古老的民居民俗,国家也加大了投资力度,刚刚闭幕的两代会,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爱护传统习俗,说明了我们这次举行的《吕梁风》意义非凡。是这代人应给做的事,是当务之急!</p><p class="ql-block">后附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采风</p><p class="ql-block">一砖一瓦一高墙,</p><p class="ql-block">一岔一沟一峁梁。</p><p class="ql-block">一水一山一个样,</p><p class="ql-block">百年赵氏美名扬。</p><p class="ql-block">2024.3.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