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的铁观音

玥澄

<p class="ql-block">  这次到福建泉州,了解了一下铁观音的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 铁观音主产于福建泉州的安溪县(号称中国茶都)。</p> <p class="ql-block">  安溪县地处福建省厦、漳、泉金三角结合部,居山而近海,隶属历史名城泉州市。境内群山环抱,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虽近海却有崇山峻岭相隔阻,使安溪不受海风直接侵扰,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构筑了适宜铁观音茶树生长和优越生态环境。</p> <p class="ql-block">天</p><p class="ql-block"> 气候状况是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安溪铁观音茶园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0~1000米之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温度16℃~21℃,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1800毫米,具有相对低温、高温和多云雾的气候特征,为铁观音优异品质的形成提供独有的自然环境。相对气候导致芽叶生长缓慢,有利于新梢组织中可溶性氮化物、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合成。高山茶园漫射光多。也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合成,同时昼夜温差大又有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使糖类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增加,从而形成安溪铁观音香气清高幽长,滋味浓郁甘鲜之独特品质。</p> <p class="ql-block">地</p><p class="ql-block">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地,是提供水分和养分的场所。安溪铁观音茶园以红壤为主,PH值在4.0~5.5之间,土层深厚,加之每年的人工客土,耕作层达1米以上,土体松软,土壤肥沃、保水性能好,有机质含量较高,矿质营养元素丰富,特别是土壤中猛、锌、钼含量较高,有的茶园在80~100厘米的深土层内还含有一定数量呈半风化状态的碎石块,尤其是茶农每年秋后施用“新土”(客土),对补充茶树养分、香气起了良好的作用,这种土壤状况为安溪铁观音形成独特的色、香、味和良好保健功能奠定了天然基础。</p> <p class="ql-block">人</p><p class="ql-block"> 精湛独特的采制技术,为安溪铁观音品质形成创造必备的技术条件。</p><p class="ql-block"> 当地茶农运用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工艺,创制出一套乌龙茶(铁观音)“半发酵”的制茶技艺,并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实际条件,灵活运用“看青做青”“看天做青”的技术。</p><p class="ql-block"> 其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和精制三个主要环节。</p><p class="ql-block"> 在采摘时,铁观音一年可采4、5次,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叶有六大类,即:红茶、绿茶、黑茶、白茶、黄茶,青茶(又称乌龙茶)。安溪铁观音属乌龙茶类,是乌龙茶中之极品。其采制技术较一般乌龙茶更为严谨,技艺更为精巧。虽然乌龙茶的采制都分四个阶段,即采摘、做青、炒青和揉烘阶段,但铁观音要经过更为严格的采摘鲜叶→晒青→凉青→摇(凉)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等十一道工序。以上是初制的主要步骤。</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采摘工序和做青阶段最为讲究,表现为以下特点:</p> <p class="ql-block">  1、采摘工序要求严格。必须做到:一是新梢按一定的成熟度和按标准采摘,即嫩梢顶芽形成驻芽后,顶叶小开面至中开面,采驻芽2、3叶新梢,俗称“小开面”采和“中开面”采。二是采取传统独特的“双手虎口对芯采采摘法”;三是要求做到“三不带”和“三分开”。“三不带”即不带鱼叶、不带单片、不带蒂梗。“三分开”即早、午、晚青分开、不同嫩度分开、干湿鲜叶分开。</p> <p class="ql-block">2、做青工序灵活、技术性高。</p><p class="ql-block"> 做青包括晒青、凉青、摇青三道工序。</p><p class="ql-block"> 这是形成安溪铁观音独特色、香、味的关键工序,必须根据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技术,使鲜叶在人为的控制和调节下,前期利用日光、吹风或室外萎凋达到一定的柔软程度,并消除青气味,后期利用摇青中摩擦力的作用以及摇青阶段“动”、“静”相间交替的技术措施,促使叶片、茎脉间水分的重新分布,使叶子叉出现“退青”与“还阳”现象,此时,叶子内部发生一系列有利于铁观音品质形成的物理、化学变化:</p><p class="ql-block"> 一是酶活性的提高,如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类的活性提高,从而为内含物质的氧化、水解、转化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二是多酚类的氧化。多酚类氧化物尤其是儿茶素的氧化还原作用,促进了部份香气成分的形成与积累。</p><p class="ql-block"> 三是芳香物质的形成。做青过程中,低沸点的青草气成分得以挥发和转化,高沸点花、果香成分显露出来,同时,伴随着内含物质一系列变化,新的芳香物质大量形成。</p><p class="ql-block"> 四是糖、蛋白质的水解。在各种子选手酶类的分别作用下,蛋白质和肽类物质部分水解为氨基酸,多糖部分水解为双糖、单糖,原果胶物质部分水解为水溶性果胶,等等,这些水解产物,对增强茶汤味、香气和汤色均有良好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五是色素物质的变化。如叶绿素酶催化下形成脱植基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进一步变成脱镁叶绿酸酯等,做青叶子颜色由深绿变为浅绿以至黄绿,这是由于叶绿素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少量的儿茶素氧化物、花黄素及其氧化物、花青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等物质综合反映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初制的环节经过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等。其中“摇青”是关键环节。</p> <p class="ql-block">在此过程中,茶叶会形成“绿叶红镶边”现象。摇青需要进行4、5次,经过数十个小时,直至叶色呈现梗蒂青绿,叶脉透明,叶肉淡绿,叶缘朱红,即“青蒂、绿腹、红镶边”。</p> <p class="ql-block">乌龙茶内质“色、香、味”在做青阶段已基本形成,炒青是个转折工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则迅速制止一系列酶促氧化作用,巩固已形成的品质特征。启下是继续散失部分水份,便于揉烘等整形阶段的操作。</p> <p class="ql-block">包揉是铁观音的独特工序,是塑造外形的重要手段,采用“揉、压、抓”等技术,揉初茶汁,使茶条紧结圆实,在初包揉的时候,用白细布巾把茶坯包裹起来,放在木板椅上,一手抓住布巾包口,另一手紧压茶团进行前后滚动推揉。</p> <p class="ql-block">精制主要是防止还有剩余的茶梗、茶片、茶末,影响外形和冲泡后的口感,其流程主要有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等。烘焙时采用“低温慢焙”的方式,以保证铁观音香高、味醇、耐泡的品质。经过这些环节制成的铁观音,色泽乌润,富有光泽,饮用时会有回甘,齿颊留香。</p> <p class="ql-block">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臧否,存于口诀”,对茶的作用及好坏在口诀中就有。这里的“口诀”就是谣谚。</p><p class="ql-block">我国茶谚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茶叶种植、采摘和加工、贮存和品饮、功能与价值等方面。</p><p class="ql-block">“向阳好种茶,背阳好插杉”</p><p class="ql-block">“惊蛰过,茶褪(脱)壳”</p><p class="ql-block">“春分茶,发嫩芽”</p><p class="ql-block">“春茶过立夏,一日长寸把”</p><p class="ql-block">等谚语体现了茶树生长的节令规律。</p><p class="ql-block">“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p><p class="ql-block">“二月清明没茶摘,三月清明茶太老”</p><p class="ql-block">“谷雨摘茶,立夏收麻”</p><p class="ql-block">“枣树发芽,上山采茶”</p><p class="ql-block">等说明了采茶与时节是有关系的。</p><p class="ql-block">采茶是有季节性和时效性的,其关系到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采茶需及时。而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差异,采茶时间不同,所以谚语也就不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