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人戏说,我国大学中,哪个校名最响亮?答:北京信息科技大学!</p><p class="ql-block">在八个字中,左、右两端的四个字无需说明。信息科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p><p class="ql-block">学校甶北京机械工业学院(1995前属机械部,后属于北京市高校)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建而成(2009年)。</p><p class="ql-block">学校重视校史(非物质文化)建设,于2月28日,由谌兵打电话给小编,要求介绍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筹建信息专业的情况与办学水平。</p><p class="ql-block">小编有义务整理有关资料,借用美篇平台,向学校汇报,并顺便向合作过的师生,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1986年,在院长朱之超与教务副院长杜玲的支持下,我们筹建了信息系与信息专业(按当时教育部的专业目录,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p> <p class="ql-block">图中左三是朱之超(留苏副博士)院长,左四是小编,左五为张延炬。</p><p class="ql-block">朱院长亲自联系,为试点班学生去洛阳重机厂实习,顺便带我俩去少林寺参观</p> <p class="ql-block">学院党委构建了系领导班子,右一党总支书记(杜振祁),右二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张廷炬,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右三系副主任主管科研(梁英,美国访问学者三年,从清华大学调来),左一(小编)系主任。</p> <p class="ql-block">杜玲副院长是红一代,毕业于前苏联(现在是乌克兰)基辅工学院,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精仪系,1985年调来我校主管教学。她亲自帮我联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去取经。那时,经管学院院长是朱镕基,不巧,赴约当日他去学校开会。由经管学院副院长赵家和接见,并作介绍。</p><p class="ql-block">清华的经验:信息专业要教师与学生一起培养,即本科生与研究生同时招。。</p><p class="ql-block">这对我院当时的实情是很强的挑战,但学校还是给于强有力的支持:同意本人(86还是讲师)破格招收一名研究生,并从两个管理班中抽一个管8602作试办信息专业。</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们开始起步了!</p> <p class="ql-block">刚起步时,只有小编与下图中(第一排左四)的姚家奕两人,后来才逐步扩展成(图中)教师与实验室成员队伍。</p><p class="ql-block">先介绍姚老师,1982年大学毕业(电子计算机原理与应用专业)来我校工作。踏实、能干,业务精,対人善和,且善于与人交流。</p><p class="ql-block">那时,靠骑自行车,拿着介绍信去各单位招兵买马,到南方去买台计算机,…。其实,我俩是跑腿,姚家奕还兼试点班的班主任,深受学生拥戴。</p><p class="ql-block">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各课程教学教学大纲等“软件”,与杜玲副校长及教务处多商量,其特点是:打好数学基础,跟上计算机发展潮流,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等。</p> <p class="ql-block">经过四年努力,管8602(即信息专业的试点班)学生毕业了。</p><p class="ql-block">图中,第一排左起第二:张延炬,张建东(信息系教师,后任学校科研处副处长),杨全义(信息系教师兼系办主任),小编,陶岚琴(教务长),杜玲(教务副校长),王文蓝(学生工作处处长,鄧士凯(学生工作处教师),彭立军(信息系教师),马小林(信息系教师)。</p><p class="ql-block">在试点班中,有的学生毕业后不久,就承担我国四大银行之一的软件开发领军人物;有的是某计算机大公司的财务总监,…。</p> <p class="ql-block">2011年元旦,试点班学生返校参加聚会。</p> <p class="ql-block">小编从86年招收的第一个研究生谢明(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论文题目出自中国科学院系统所)至上世纪末,共培养了九研究生。除一位是部队(防化学院)送来的外,其余学生来源都是数学系,计算机系或理科的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研究生徐州(左一)来自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去香港贸促会工作。</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三(武装)与后排左三(林志荣)也是小编的研究生。武装的动手能力强,考入研究生之前的三年中,在北京中关村电脑公司搞开发工作。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本世纪初,调北京市高教局计算中心,已评为教授。</p><p class="ql-block">林志荣来自清华大学理论物理系,基础好,悟性高。其论文基本上独立完成,且有创新。</p> <p class="ql-block">林志荣的论文发表于《中国管理科学》</p> <p class="ql-block">他用遗传算法解决了网络规划(阶梯函数类)中的资源均衡优化问题。</p><p class="ql-block">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囤人民银行计算中心工作。</p> <p class="ql-block">顺便给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小编在计算机模拟方向发表的两篇论文。</p> <p class="ql-block">一篇论文发表于1990年优先与管理科学杂志</p> <p class="ql-block">论文介绍一个实际的车间作业计划系统,运用模拟方法可以检验(或验证)计划的可行性。</p> <p class="ql-block">另一篇论文(与学生刘晓明合作)发表于中国管理科学(1993年)。</p> <p class="ql-block">论文将(1974年)Dudwicz和Dalal开发的k亇系统模拟模型的两阶段优化算法,改进为序贯优化算法,并从理论上指出改进的合理性。最后给出了论证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们努力工作与实际效果,被聘为两个学会的副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计算机模拟学会(二级学会)</p> <p class="ql-block">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二级学会)</p> <p class="ql-block">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挂靠西北工业大学,第一排左二(祕书长,清华大学水利系董长德教授,他是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班主任),左三(会长,西北工业大学钱福培教授)。第二排左二(小编)</p> <p class="ql-block">下面介绍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参与的研发项目,并引出一些有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未,青岛前哨机械厂研发成功高精度的三座标测量机,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赵紫阳前往参观。</p><p class="ql-block">该厂的厂长蔡维中(图中的讲解者,是青岛市电子学会会长、教授级高工),我的老同学,且曾经同床,我睡上舖,他下舖。学兄在小编成长过程中给予不少帮助。</p><p class="ql-block">经他协助,我校获得了《开发三座标测量机的渐开线齿轮软件》〈以下简称《齿轮软件》)项目。</p> <p class="ql-block">图中,自左起,诸钖荆(研发三座标测量机的总工程师),俞正声(当时,青岛市市长),刘华清总长,厂方党委书记,蔡维中。</p> <p class="ql-block">《齿轮软件》的研发成员,左起:王同琪(前哨厂通用软件的研发者,协助我们与測量匹配),唐启昌(中国计量科学院长度室副研究员,提供国家标准器具,协助调研等),小编(项目负责人,提出软件架构,所有的算法研制,并统筹开发等),张建东(我校信息系教师,负责软件的编程与调试等)。</p> <p class="ql-block">经过三年苦战,完成了软件研发任务,后经德国(国际机械标准处)比对测试,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软件的精度与英、法相当。</p><p class="ql-block">应该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只有七个国家(德、英、法、意、瑞士、瑞典、日本)能研发该软件,我国是第八位。</p><p class="ql-block">由于软件与测量机连接时,调试是一次成功,惊动了前哨全厂。厂方当即要小编作报告,并传出:华师大团队PK北航团队的话题,前者是指蔡维中与小编;后者是诸钖荊与周新明(前哨厂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当然,蔡与我感到,能与北航PK知足,同时要感恩华师大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故事,软件的有关论文,首先被台湾邀请发表。</p><p class="ql-block">当时,台湾并没有研制三座测量机,也没有与大陆三通(经济,文化,交通)。但台湾大学范光照与诸钖荊个人有联系,获知大陆研制成三座标测量机与相关的《齿轮软件》后,就在台湾机械月刋(210期)上,提出“斗胆”…。</p> <p class="ql-block">台湾机械月刋的封面图</p> <p class="ql-block">范光照在精密测量专刋(210期)的前言中写上了“主编斗胆…”</p> <p class="ql-block">放大图片容易看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该杂志上,连续刋登三期介绍《齿轮软件》的架构,各模块的功能等。</p> <p class="ql-block">后来,该月刋又邀请小编另外发表三篇,96年9月号刋登的最后一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哈华特泵的设计问题是原北京工具厂的总工程师向小编提出。小编在文章中,不但给出了理论推导,而且还给了计算机程序。只要,输入有关参数,如流量,压力,…。程序就会给出各齿形曲线等数据,从而借助于数控机床实现设计制造一次完成。</p> <p class="ql-block">1994年5月,《齿轮软件》,通过了鉴定。</p> <p class="ql-block">鉴定报告如下</p> <p class="ql-block">对于《齿轮软件》,鉴定通过后,研发团队各奔东西,维护就小编一人。自1994~2002年间,除了维护外,还将软件功能扩展为可检测圆柱内齿轮与插齿刀等。</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小编还参加了中国计量科学院长度室的项目《用座标测量机检测齿轮样板的软件开发》。下列文章是项目的一篇论文。</p> <p class="ql-block">由于与中国计量科学院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计量院还邀请小编主持博士论文答辩。</p> <p class="ql-block">《齿轮软件》研发成功后,航空部的北京市研究单位邀请我去作报告。后来,国防科工委的在京单位也来邀请,将小编列为“专家”,真不好意思,外行变专家。</p> <p class="ql-block">1996~98年,三年被聘为国防科工委仪器仪表组的项目评审专家</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1. 外行是怎样炼成专家?</p><p class="ql-block"> 回顾,1969~1972年(文革时期),在学校机械厂维修组三年顶班劳动中,除了大,中,小修各类设备外,还自学了大学机械系所有课程,在车间里帮助解决一些生产工艺、设计中的问题。维修组的工人、教师一起设计,并制造了七米长的静压导轨磨床。</p><p class="ql-block">1972年复课后,本人承担《机床》与《齿轮刀具》两门课。</p><p class="ql-block">1973年,参与机械部组织的《非标准齿轮刀具设计手册》编制,该项目由部属五大工具厂的总工程师,成都工具研究所,与小编七人组成。小编到上海工具厂出差时,巧遇我国老前辈数学家苏步青也在研究齿轮生产中的数学问题…。事实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小编已经有20年的实践与研发经验。</p><p class="ql-block">2. 原信息系的教师中,多数人都有研发项目,且论文也不少。只是限于时间与收集困难,就将小编的手头资料充数。</p><p class="ql-block">3. 上世纪尚无数码相机,所有图片都是手工翻拍后加工处理的,马马虎虎看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