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贡院

蒹葭

<p class="ql-block">贡院,位于四川省阆中古城的学道街。现存的建筑部分是清嘉庆年间遗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阆中贡院历经了300多年的岁月沧桑,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清代考场而成为全国罕见的一处科举文化圣地。这座贡院见证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兴衰,也见证着古代文化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门联,上联为:凭卷录优,不问寒门世族;下联为:出类拔萃,试看卿相白衣</p> <p class="ql-block">岁月深处 “贡院” 二字犹如古木参天,根植人心。每一笔划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每一撇捺都承载着文化的力量。站在这方沉甸甸的荣光下,仿佛听见千年学府的钟声,回荡在现代的脉搏之中。</p> <p class="ql-block">步入贡院,迎面便是龙门,这是考生进入考场的入口,同时也是资格的象征。跨过高于膝盖的门坎,寓意着鲤鱼跃龙门,寒窗苦读的学子,一朝考取功名,便有望前程远大,飞黄腾达。</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经唐代发展,宋代完善,元代中衰,明清鼎盛,至清光绪三十年废除,历时130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过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红绸挂笔,墨香四溢。历史在此低语,文化在此流淌,轻抚这千年的文脉,心中不禁涌起诗和远方的波澜。</p> <p class="ql-block">贡院于清嘉庆年间重建,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都是号房。考试时按天、地、玄、黄…编号,每间号房有进出小门一道。与大门相对的正厅是一楼一底的殿堂,这里是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间为十字形走廊。现存有卷棚式廊道,纵横长50余米,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是供考生休息候点之用。</p> <p class="ql-block">至公堂,是内帘考区的核心,监临在此坐堂,总摄考务和聚会议事。</p> <p class="ql-block">大堂的红匾,高悬着宋徽宗瘦金题字《旁求俊乂》其中义字少了一点,不解其意,询问导游,解释为寻才之义也就是广求贤才的意思,语出“文心雕龙”。</p> <p class="ql-block">大堂左侧匾额上书“明经取士”</p> <p class="ql-block">大堂右侧匾额上书“为国求贤”</p> <p class="ql-block">清代四川贡院简介:清初,全川未靖,阆中先入版图,清廷派到四川的军政大员都驻节保宁府城阆中。四川省会设于阆中二十年,其间举行了五科四川乡试(即顺治九年至嘉庆二十二年)这就是阆中贡院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在青石板的沉默里,步入考棚,感受着历史的厚重。这里,每个狭小的空间都诉说着孤独与坚持,油灯下,是汗水与理想交织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窄小的考房,都有编号。据导游说,考生进入考棚后,为防止夹带先要沐浴。进了考室后,九天八夜的考试,考生吃喝拉撒睡全在这方尺之内。</p> <p class="ql-block">童试,过三关,方可取得乡试资格。</p> <p class="ql-block">乡试,常科三年一次,考三场,每场三日。</p> <p class="ql-block">考生在贡院考舍内以墨笔答卷,交卷后由弥封官在考生名字部位弥封编号,再由誊录官照考生原墨卷在专用的考卷上誊抄一遍,以避免因笔迹熟识或其他串通手段进行作弊。由于誊录官誊抄时所用的笔为红笔,故称为“朱卷”。</p> <p class="ql-block">考官认为考生字词用得好,就在旁点上一个点,如果认为某句词写得精彩或者重要,就画个圈,于是便有了“可圈可点”的成语。</p> <p class="ql-block">为了明确考官及考务工作人员的责任,规定不同职务,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并严格规定色笔不能混用,以防舞弊,古时的科举考试也是相当的严苛。</p> <p class="ql-block">这是废科举前的最后一次殿试皇榜告示。</p> <p class="ql-block">沈钧儒,中进士第七十五名,浙江秀水(嘉兴)沈先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的故居就在嘉兴南门头</p> <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五日榜,此榜之后,废除了科举。</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14岁中童试第一名,清道光十二年中举人。</p> <p class="ql-block">古韵犹存的贡院,科举风云曾起,文墨飘香,见证了士子的抱负与沉浮。岁月流转,静立于古城之中,诉说着千年教育的成就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斑驳,古木轻摇,心随意动,连想起每年的高考季,那些为命运拼搏的学子们,古今如梦,穿越千年的对话,静享此刻的沉思与恬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举与高考,是中国古今最重要,影响面最广的考试制度,两者在不少地方存在着共同之处。在一定意义上,科举亦即古代的高考,与文化瑰宝邂逅,历史的篇章在此镌刻。</p> <p class="ql-block">明远楼, “明远 ”二字取自《大学》中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是贡院的核心建筑,也是贡院的灵魂之所在。楼上两层四面皆窗,科考巡察官,居高于楼,号令指挥全考场。</p> <p class="ql-block">只读初一,就中断学业下乡插队务农十年的我家先生,在明远楼前伫立良久,回顾那年恢复高考时,如饥似渴的求知,废寝忘食地拼搏,终于不负所望,金榜提名,鲤鱼跃龙门进了浙江大学深造。说到动情处,不由得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衡文堂是主考、副主考坐堂办公之所。</p> <p class="ql-block">衡文堂木柱对联,清翁同龢题。</p> <p class="ql-block">古讲桌、砚墨香,历史悠扬。科举风云,一馆尽览千年荣光。先生经音,似在耳旁,文房四宝,诉说着智慧的往昔。</p> <p class="ql-block">会经堂,堂内正中是孔子的塑像,庄严肃穆,这里是考官阅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科举作为一种国家公开选拔人才的形式,对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是平民百姓跻身仕途的阶梯,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不少弊端,最终在清末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和选拔制度。尽管如此,科举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依然深远,其精神内核,选拔人才以文治国,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p> <p class="ql-block">历代连中“文二元”的名录</p> <p class="ql-block">历代连中“文三元”的名录</p> <p class="ql-block">科举,坚持了一千三百年,对中国和世界影响巨大而深远,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p> <p class="ql-block">穿越时空的风华,院内牌坊肃立,字如山岳,文韵盎然,镌刻着岁月的庄重。</p> <p class="ql-block">在游览的过程中,不断地被这里的文化氛围所感动。阆中贡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缩影。石碑门楣,低语千年,古韵今寻,每一步都是穿越时空的轻吟。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桑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多才雅得江山助,钟灵毓秀的阆中自古人才辈出。阆中四状元雕像:唐代尹枢、尹极兄弟和宋代陈尧叟、陈尧咨兄弟。</p> <p class="ql-block">阆中古街的状元牌坊上,刻录着这四位状元的名字,光宗耀祖,引领文风。</p> <p class="ql-block">阆中贡院,不只是一处旅游的景点,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传承,是每一个热爱历史和文化的人都应该去体验和感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蒹葭</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蒹葭及友</p><p class="ql-block">资料参考:展馆简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