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增新景 锦上又添花

老叟姓徐

<p class="ql-block"><b>“虎丘”原名“海涌山”,位于苏州城西北郊,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死后葬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b></p><p class="ql-block"><b>  “虎丘”与苏州城一样,都是拥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游“虎丘”后不禁慨叹:“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b></p><p class="ql-block"><b>  如今的“虎丘”,是“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的简称,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文明单位。199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虎丘”被命名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b></p><p class="ql-block"><b> 2014年,虎丘山风景区的“云岩寺塔”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2023年2月5日,苏州“塔影园”修缮完工并正式对外开放。作为苏州园林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作,“塔影园”的重建有效恢复和展现了《姑苏繁华图》所展现的塔影园历史风貌,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b></p><p class="ql-block"><b> 现在,“塔影园”已作为“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的扩增部分,为原景区锦上添花,为市民和游客新增了一处游赏胜地,使这个享誉江南的著名景区更加令人瞩目。</b></p><p class="ql-block"><b> 据现有史料记载,虎丘山南曾经有两处园林皆名为“塔影园”,其一为明朝中叶文肇祉海涌山庄,其二为清朝乾隆年间蒋重光别业,分别称为“文氏塔影园”和“蒋氏塔影园”。</b></p><p class="ql-block"><b> “文氏塔影园”为明朝中叶文肇祉在虎丘便山桥(现名望山桥)南所建的别墅,原名“海涌山庄”。文肇祉是吴门画派重要代表人物文征明的孙子,曾任上林苑录事。据顾苓《虎丘塔影园记》所载,“凿池及泉,池成而塔影见”,遂更名为“塔影园”。明末崇祯年间,文氏塔影园为国子生顾苓所得,重为葺理,易名为“云阳草堂”。(顾苓是文氏弥甥,又立雪于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之门,和文氏家族关系密切。)</b></p><p class="ql-block"><b> “蒋氏塔影园”为清乾隆年间著名藏书家蒋重光(字子宣)所建,此园在虎丘东南隅,园中有宝月廊、香草庐、浮苍阁、随鸥亭诸胜。沈德潜的《蒋氏塔影园记》中写道:“赋琴主人为园于虎丘东南隅,山之明丽秀错,园皆得而因之,名曰塔影,山巅浮图,隐见林隙,故名。”也就是说,当年人们站在园内,透过树的缝隙,大致可见虎丘塔的身影。</b></p><p class="ql-block"><b> “文氏塔影园”和“蒋氏塔影园”同名近邻,百年兴废,皆已零落,旧貌不存。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军驻营。解放前夕,安徽人士在此建立“私立淮上中学”,后改名“苏州虎丘初级中学”、“苏州市二十八中学”。学校在1971年后建造三幢教学大楼,园景受到破坏。1976改办为江苏省幼儿师范学校。 2006年至2015年9月为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1998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为完善虎丘地区周边环境,弘扬古城历史文化,200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合两园名迹,于靖园故址,拓地近36亩重建“塔影园”。2019年—2021年塔影园的恢复性建设是综改取得的最新及最重要的成果。自设计之初充分对照《康熙南巡图》、《姑苏繁华图》,追溯《虎丘塔影园记》、《云阳草堂记》、《松风寝记》、《蒋氏塔影园记》等文献记载和历史资料,不断优化方案建筑及景观设计,充分考虑遗产地保护要求,建筑各项设计指标均做了大幅度的让步,前后历经5轮专家论证,通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确保了规划建设方案获得最佳的效果。</b></p><p class="ql-block"><b> 最终塔影园建设选取原“蒋氏塔影园”故址,总占地2.355公顷,其中建筑面积4466平米,总投资约1亿元,恢复塔影园景区本体景观、新建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修缮李鸿章祠堂三大板块内容,融合文肇祉、顾苓、蒋重光不同历史时期的塔影园片段,汇成塔影八景。</b></p><p class="ql-block"><b>建设手法采取“保留、恢复和新建”三大措施。</b></p><p class="ql-block"><b> 保留部分以塔影桥、御碑亭和紫藤廊架区域为主,集中古树名木存留较多的景观绿化特点,营造古朴自然的空间风味。</b></p><p class="ql-block"><b> 恢复部分以寒塘清泉为主体,锦帆径,塔影浜,浮苍阁,随鸥亭白石堆石为手法,重现“碧梧修竹,清泉白石”的核心景观亮点,融合不同时期两园名迹。</b></p><p class="ql-block"><b> 新建部分在地块南侧采用一组与山塘街风貌相协调的传统建筑来补充并完善山塘街肌理,作为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充分补充融入山塘沿街两侧晚清至民国年间风格民居及商铺典型吴地风格,形态多样、富于变化。主体建筑采地上地下各一层设置方式,控制檐口高度,完善山塘街肌理,体现塔影园古典园林和街巷民居兼具的独特区域特色。</b></p> <b>要到“塔影园”游览,需要先从“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进入,在跨过环园河上的“海涌桥”后,前面就是有名的【断梁殿】,如果要游览“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当然是绕过【断梁殿】径直朝北走就是(之所以要绕着走,是出于迷信,说是【断梁殿】形似虎口,从这里走进去,就是落入虎口,不吉利。)而我们是要去游览“塔影园”,就要在【断梁殿】前打住,沿着“海涌桥”堍下的环园路朝东走,不远处就是【万景山庄】,路南有座牌坊;继续朝东走,可见环园河上有座小拱桥,它就是“塔影桥”。不用说,过桥就是“塔影园”。</b> <b>按照导览图的指引,我们首先来到【御碑亭】。</b> <b>园内尚存谕旨碑。在1948年,安徽人士在此建立“私立淮上中学”时,谕旨碑埋入了地下,无意间逃过“文革”一劫,直到1996年学校基建时才被重新挖出。碑高三米左右,宽约一米余。 碑文:“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内阁奉上喻联庆奉慈僖皇太后懿旨”,下文彰示李鸿章军功政绩,多溢美之辞。碑文字迹多数已经岁月磨损,清晰度不高。</b> <b>接着,来看看【照怀亭】,它就在【御碑亭】南面不远处。</b> <b>在【照怀亭】处回走,过【御碑亭】,沿着小径朝西,就是【望山楼】。</b> <b>【望山楼】是“塔影园”内较大的建筑之一,顾名思义,在此楼楼上观望北面的虎丘山风景,应当是最佳位置。据知情人士介绍,【望山楼】一楼原来是“虎丘初级中学”教导处办公地点,二楼用作校长室。上楼通道有两条,既可从底层楼梯而上,也可经园内假山转入,设计巧妙。<br>  【望山楼】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在九十四岁高龄时书写。<br>  可惜现在楼底的门被关闭着,无法登楼。“乃憾事也”。</b><br> <b>在【望山楼】的西边,有一座风格独特的亭子,叫【惠风亭】。</b> <b>亭为四柱四角方亭,黄花硬石基,石岗间的沟渠迂回曲折,在亭子中间穿过,犹如盘龙,给孤零零的【惠风亭】带来了生气,真是应验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语。</b> <b>继续朝西走,是【云阳草堂】。</b> <b>这是“文氏塔影园”后园主顾苓曾经给“塔影园”更名后的园名。名副其实的草堂,整座草堂没有一堵砖墙,全部是镂空设置。<br>  楹联和匾额的落款都是难以辨认的草书,下里巴人看不懂。</b><br> <b>不过,它和对岸的【万景山庄】却是绝配的对景。据史料说,现在【万景山庄】的位置原来有一座“东山庙”,“虎丘初级中学”在那里造集体宿舍的时候拆了,后来改造成了【万景山庄】。</b> <b>再往西面走,是【倚竹山房】。</b> <b>类似【云阳草堂】,四面通透。从摆设看,应该是对诗、品茶的地方。<br>  楹联的撰书者是“苏州吴溱”,寅丑年(2021年)书写。当属现代初露锋芒的书法家。</b><br> <b>【倚竹山房】再往西,“塔影园”的西部景点戛然而止,只能按照指示牌的左向箭头(向南)左拐,那里是【香草庐】。</b> <b>【香草庐】其实是个水榭式的建筑,座西朝东,东面一面临水。庐内有简单的家具摆设,东西两边各有茶几二只,靠背椅四只,北面半窗下则各有半圆案桌一个,仅此而已。会客品茗很适合。<br>  匾额和楹联撰写者不知名望、也难以识别。</b><br> <b>在【香草庐】东面水池的对岸,有个面积不大的小岛,上面建有亭子,名曰:【随鸥亭】。</b> <b>也是四柱四角方亭,亭角高翘,大概是寓意翔鸥展翅的意思吧。<br>  这里的匾额看得真切,是辛丑年(2021年)三月由王谷安书写的。不同于【香草庐】的楹联落款,签署的是“吴郡 谷安”,这里还签上了王姓,这才上网查到了有关他的信息:王国安,别署谷安,室号静斋,1957年2月生于苏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十余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览。先后在北京、苏州举办“随心所适”王国安书法作品展。由此说明,大凡书法署名,知名度还不到如雷贯耳的程度,还是完整签署尊姓大名为妥。</b><br> <b>沿着【随鸥亭】小岛的延伸堤道向东走,走过一座带木栏的拱桥,来到“塔影园”的另一处较大建筑 —— 【浮苍阁】。</b> <b>其匾额悬挂在阁楼顶檐之下,因匾额较大,从远处拍摄的照片上仍可识别出题书者为吴溱。<br>  门柱上的对联是:<font color="#167efb">水长山高喜阳春 别开混沌; 风和月淡怀洲气 不落凡尘。</font>大意是:在苍翠怀抱、风和日丽的时候,这里的风景别开生面,与众不同。</b><div><b> 此对联由柯继承撰,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地方志办公室、地名办公室专家组成员 中国民协会员、楹联学会会员、李商隐研究会会员。由葛鸿桢书写。葛鸿桢,又名泓正,号省之,江苏苏州人,1946年生,祖籍浙江宁波。自幼酷爱书画,曾先后问道于邬西濠、费新我、张辛稼、吴䍩木、沙孟海、林散之、张继馨等江南名家;先后得到欧阳中石、启功、吴作人等京华名家的指教。出版著作二十余种。曾获第二届全国“兰亭奖”理论奖提名,国画获加拿大多伦多国际艺术双年展创新奖、优秀奖等。书画作品在海峡两岸多次展出并被国内外专业机构及私人收藏。现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原苏州市书协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b><br></div> <b>【浮苍阁】楼下正中竖有折叠屏门一扇,上有木刻彩画,有平台多人恭迎乘凤、乘鹤驾云而至的仙女的画面。<br>  虽是近代作品,但刀工细腻,实为难得。</b> <p class="ql-block"><b>粗心了,没有发现上阁楼的楼梯。若能登上阁楼,环视四周景色,绝对赏心悦目。请看附带下载的航拍俯视图:蔚蓝的天空,白云飘逸,苍翠簇拥,宝塔耸立,池水环绕,亭阁点缀…… 是不是很美!</b></p> <b>与【浮苍阁】隔池相对的,是一座名为【塔影榭】的建筑。</b> <b>朝北临水的一面,有个蛮开阔的平台。它是紧靠“虎丘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的现代建筑,因此,此榭起到了两者之间的过渡作用。</b> <b>本当按照【塔影榭】旁的红色指示牌的指示参观【虎丘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但发现左边有个敞开式的亭子,于是好奇地走过去一看究竟。</b> <b>原来,它是个名叫【宝月亭】的半亭,一面倚墙,其余三面敞开,倚墙一面有个方形门洞,右边墙上有块“苏州市人民政府”立的“塔影园”标志牌。</b><div><b> 【宝月亭】匾额由葛鸿桢题写。<br> 跨过方形门洞,反向观看,上有“潭景漾月”四字砖刻门额,觉得有点偏题,似以“塔影伴月”之类的题额较为贴切。 门的右侧墙上,有一用镜框保护的《重建塔影园记》刻碑,是为记录“塔影园”重建过程的。<br> 此亭在园方提供的原导览图上没有标注,本人现已PS加上。</b><br></div> <b>在【宝月亭】南面的小庭院里,也有通往【虎丘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的侧门。当然要进去看一看。</b> <b>有史以来,苏州孕育出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是实实在在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虎丘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正是这样一座以研究、展示、保护苏州传统民俗文化为主旨的专题文化展厅。<br>  建筑装饰布展总面积约2600平方米,共设 <font color="#39b54a">吴风之源、市井之味、岁时之盛、礼仪之兴、风雅之行 </font>五个主要展区。各展区不仅包含不同的民俗风情风貌,也对不同的民俗场景进行了复原。<br> 民俗事物最接地气,存在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要对民俗活动、民俗器物等进行系统性和代表性地归纳整理,人们往往又对其文化概念十分模糊。因此在民俗文化展厅设计之初,通过专家论证、民间走访、深入交流,以确保展厅内信息传播的正确性与权威性。通过仔细考证《清嘉录》、《虎丘山志》、《四季风雅——苏州节令民俗》、《苏州文化遗产丛书》等一些列文史书籍,最终选取了“七里山塘到虎丘”这一精华地段的民俗风貌作为展示重点,以“老苏州生活轨迹”为主线,从“城”“市”“人”三个维度,立体还原苏州传统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展厅内共展出各类民俗器物达三百余件,静态的展品精美繁复,凸显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与民间智慧。同时引入了数字多媒体技术,通过VR互动、古画复活等动态演艺,增强参观者代入感。动静结合,虚实相依,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意境与趣味,参观者“见一而知苏”,由此开启苏城全域之旅。</b><br> <h1><b><font color="#39b54a">吴风之源</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市井之味</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岁时之盛</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礼仪之兴</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风雅之行</font></b></h1> <b>【虎丘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还特别用专门的展厅介绍了大运河苏州段的十大景点。因为“中国大运河”是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于2014年6月22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苏州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九处古典园林一样,同样值得珍惜,同样值得保护。<br>  “大运河苏州段”的十大景点,从北向南,依次为:吴门望亭、浒墅关、虎丘塔、夜泊枫桥、平江古巷、水陆盘门、横塘驿站、宝带桥、石湖五堤、四河汇集平望。<br>  还有一个始建于唐朝的吴江古纤道,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遗产点之一,属于江苏省的重点文物,不知为什么没有提及。</b><br> <b>“塔影园”内保存有市级文保单位【李鸿章祠堂】。</b> <b>紧邻山塘街,位于虎丘塔影园核心区域,巧妙的隔离了塔影园保留区域和恢复性建设区域,东西两侧形成完成不同风格的造园特点。光绪二十八年(1902),巡抚恩寿奉敕为李鸿章在此建祠。祠堂建筑面积1091平方米,现存头门、仪门、享殿,祠堂内建筑朴实、古树环绕,高墙围合,对称设置,极具祠堂庙宇等建筑的古典韵味,具有肃然庄严的特色。<br>  随着“塔影园”的建成,通过历史资料的调查和文物调查,恢复了祠堂院落的部分碑廊建设,完善祠堂“三进两院落”格局,对享殿受白蚁侵蚀进行了局部修缮,建立三立讲堂、望云草堂等非遗传播空间,探索文保建筑新的活化利用可能性。空置多年的保护建筑,在完善了文物安全性、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全面展现出清末民初的历史风采,也为讲好江南文化民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故事,以形象化的文化、教育、传承等空间展现苏州民俗文化特色提供了多种可能性。<br>  现在【李鸿章祠堂】作为“塔影园”收尾景点及出口。</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