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一支鲜明地域特征的汉文化

Parker

<p class="ql-block">  潮汕地区包括广东的汕头、潮州和揭阳,通行潮汕方言,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和兴旺地,历史上曾是潮州府的组成部分。潮州人大部分是福建移民的后裔,隋朝时,闽南与粤东是一个行政区域,同一语言及文化。潮汕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次方言。</p><p class="ql-block">  潮汕的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当然是闽南文化,在宋元时期近乎一半以上的时间是由闽南人担任潮州知州。它也有祭拜妈祖的习俗,相传是闽南渔民在南澳岛建立起第一座妈祖庙。其次,应该是韩愈治潮八个月用的德礼教化百姓。</p> <b>潮州</b> 广济楼始建于明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 它是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即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又是潮州市北堤城堤的重要关闸。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1171年,又名湘子桥,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横跨韩江,背景是笔架山夜景。联结韩江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 一桥是由一段石拱桥,二段东西石梁桥和一段中间浮桥组合而成,梁桥又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中间浮桥长近百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一段石拱桥在丰水季节没入水下,难于观察。 广济桥每跨均架四条巨大石梁,最大的长约15米,重约50吨。最小的长约12米。到现在也不知古人是如何架设上去的。 潮州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999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座落于韩江东岸、笔架山西麓。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此执政仅仅8个月,却留下了千年美名,鳄溪改名韩江,笔架山又名韩山。苏轼为韩文公庙撰碑记,耀邦同志对修复公祠亲做指示。缘由在于勤政有功,清廉留名。 该公祠也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潮州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开元738年,与邢台开元寺,泉州开元寺,福州开元寺,被誉为全国四大开元寺。 <p class="ql-block">“开元”之名始于唐朝开元年号,皇帝李隆基。这一时期宗教兴旺,多元包容,曾举办儒释道,伊斯兰教及天主教五教旷日持久的大辩论,最后剩下了有共同本质的儒释道三家,并被唐朝政府认可三家并行,奠定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此为寺里面的藏经楼。</p> 潮州天后宫建于元世祖。1288年,元军攻下潮州,元世祖忽必烈策封林默娘为“护国明著天妃”,建天后宫。 与西方殖民地用自己的文化殖民不同的是,无论蒙族还是后来的满族,都倡导当地汉族文化,很好的诠释了中华文化一体的概念。 牌坊街是中西合璧特色的骑楼建筑,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味的骑楼互为映衬。明末清初引入的南洋骑楼建筑,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侨乡风貌。牌坊街骑楼的店铺主要围绕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手拉壶、陶瓷、工夫茶等,以及潮式美食:牛肉火锅、粿条、甘草水果……在潮州,去一趟牌坊街,就可以了解到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 潮州龙湖古寨始创于宋,围寨于明,繁盛于清,见证了潮汕地区从农耕到商业时代的历史变迁。寨内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有100多座。这些古建筑,荟萃了木雕、石雕、贝雕、嵌瓷、彩绘、贝灰塑等潮州民间工艺的精华。 <p class="ql-block">龙湖古寨最独特就是众多的公祠,过去一般一个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姓氏群居。在龙湖一地有如此多功名的,不同姓氏的家族公祠,非常罕见。</p> 各公祠,民居的门廊立面装饰浓重,门簪、门匾、对联、侧壁则多绘风俗彩画;门框、柱梁、柱础、栏杆、台阶等都用石雕,犹喜用石鼓、瑞兽、狮子等。堪称为“府第文化博物馆”,其体现了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不同建筑风格。 <b>汕头</b> 南澳岛是中国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海岸线上分布着多个灯塔,每个灯塔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风景。长山尾灯塔是岛上的第一座灯塔,其红色的塔身非常显眼,塔身与南澳大桥相映成趣。 据记载南宋1276年5月,因元兵进迫,时礼部侍郎陆秀夫和大将张世忠等护宋少帝退经南澳,驻跸澳前村,并挖有供皇帝、大臣和将士兵马饮用的“龙井”、“虎井”、“马井”三口宋井。3年后由于继续兵败,陆秀夫在更加南部的江门崖山背幼帝投海,南宋灭亡。 <p class="ql-block">南澳岛介于粤东与闽南之间,是军事要地,封建统治者怕这里拥兵自重,所以一个小小海岛竟划分由广东和福建共管。总兵府是明清时代的称呼,是南澳总兵的衙署,初建于明朝万历1576年。清顺治年间,郑成功背叛父亲,转向抗清事业,拥南明政权,以南澳,厦门及金门岛为依托,在东南地区从事抗清活动。后于1661年率水师收复台湾,据说郑成功曾在树下讲演,所以这一棵树被后人又称“招兵树"。</p> 至2019年,我国已建有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分别位于台、粤、桂、滇四省,是北回归线标志塔最多的国家。北回归线经过地球上16个国家和地区,多沙漠和草原地带,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印巴的塔尔沙漠,墨西哥沙漠等,出现所谓“回归沙漠带”,唯有经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的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这是南澳岛上一座标志塔。 崎碌炮台建成于清1879年,为环圆形城堡建筑,是清末粤东海防设施的代表作,汕头人称其为“石炮台”。墙体由煮烂的糯米混合石灰、红糖浆砌筑而成,至今仍坚不可摧。1924年被改为汕头市惩教场,包括不少共产党员在里面关押。当时彭湃的儿子彭士禄八岁就囚禁在这里,后来周恩来同志运用他的关系及13个大洋将他救出后,送去苏联学核技术,后来成为新中国核潜艇之父。 <br> 广东革命政府在1925年2月和10月组织了两次东征,目的是讨伐东江地区的陈炯明。汕头东征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是《东征历史陈列》,展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统一广东、继而北伐统一中国的历史。 <b>揭阳</b> 揭阳学宫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是全国现存规模宏大的府、县级孔庙,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位居第二。它是古代揭阳的官办最高学府,也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历经880多年的揭阳学宫,风韵依旧,红墙环抱,飞檐凌空,肃穆凝重。 古朴的揭阳学宫还是中国共产党在揭阳早期活动的重要根据地,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1925年1月和10月,国民革命军进行的两次东征,周恩来都入住于揭阳学宫崇圣祠,在此居住与办公。 英歌舞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广场舞蹈,起源于明代中期,广泛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漳州等地。它融合了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表演者通常画着梁山好汉的脸谱,手持英歌槌或手鼓,随着鼓声变换各种队形,动作粗犷豪迈。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中华战舞”或“中华街舞”。 历史上的潮州(也就是今天的潮汕地区)归南越国。南越国是秦将赵佗建立。秦置岭南三郡后,由南海尉统制三郡,同时南海郡不设郡一级最高长官。秦灭,中原诸侯割据,楚汉相争。在此危难之时,大将赵佗接受了南海尉任嚣遗命,平乱并趁机聚兵自守,划岭而治。经数年经营,赵佗建立了南越王国,定都番禺。南越国传五世,公元前111年被汉武帝所灭,所以潮汕自秦加入中华大家庭已超越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