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博物舘通过6000余件考古出土的珍贵文物和古籍文献真品,为观众展示了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考古博物馆主体建筑</b></p><p class="ql-block"><b> 2023年9月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目前每周三至周日是对个人开放时间,需提前进行网上预约。</b></p> <p class="ql-block"><b> 我比较喜欢参观博物馆,尤其是历史文化考古类的,外出旅游都要去当地博物馆看看。首都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占有天时地利,许多重量级的展览是其它城市无法相比的。听说新开放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很不好约,先后约了两次,终于在2024年2月28日如愿以偿。</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考古博物馆一层大厅</b></p><p class="ql-block"><b> 大厅高大壮观气势恢宏,头顶上星河灿烂,东西各有一面高大的文物墙,地面有一条带有年号刻度的“历史大道”,万余年的文化史和5000多年的文明史,沿着一个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间点和历史事件向前,每一步都走过了历史沧桑。</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考古博物馆目前基本陈列为“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共四层四个展馆,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b></p><p class="ql-block"><b> 在这里与读者朋友共同分享馆内的部分珍贵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大厅的文物墙。</b></p> <p class="ql-block"><b> 一层大厅展出的殷商时期马车</b></p><p class="ql-block"><b> 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城遗址出土,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发掘。</b></p> <p class="ql-block"><b> 一层大厅展出的“长乐未央”瓦当 </b></p><p class="ql-block"><b>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陕西西安汉宣帝杜陵寝园。</b></p> <p class="ql-block"><b> 一层大厅展出的石螭首</b></p><p class="ql-block"><b> 唐 (618年-907年),河南洛阳隋唐洛阳城上阳宫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文物墙上的龙形脊饰,北宋河南洛阳东城宋园遗址出土,北宋时期皇家官式建筑专用,是难得一见的北宋时期的大型高等级建筑构件。</b></p> <p class="ql-block"><b> “司母辛”铜方鼎</b></p><p class="ql-block"><b> 铜鼎为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妇好墓随葬一对司母辛铜方鼎,口沿下一周虁龙纹为主纹。铭文“司母辛”铸于口下内壁,意思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此鼎,“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此鼎重达117.5公斤,是不多见的商代大型重器。</b></p> <p class="ql-block"><b> 铜钺</b></p><p class="ql-block"><b> 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共出土四件铜钺,是目前所见商代贵族墓随葬铜钺第二多者(最多者随葬七件铜钺),进一步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件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虎食人纹下有铭文“妇好”二字。</b></p> <p class="ql-block"><b> “妇好”铜方斝</b></p><p class="ql-block"><b> 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盛酒器,口沿有两个立柱,腹侧有鋬(pàn,把手),足为尖锥形。妇好墓出土方斝4件,圆斝8件。此斝口沿下饰蕉叶纹,其下饰夔龙纹,腹饰兽面纹。腹底铸铭文“妇好”,应是妇好生前用器。</b></p> <p class="ql-block"><b> 铜方斝</b></p><p class="ql-block"><b> 商(约公元前1000一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郭家庄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司粤母” 铜方壶 </b></p><p class="ql-block"><b> 商(约公元前1600一生元前1046年)</b></p> <p class="ql-block"><b> “好”铜甗 </b></p><p class="ql-block"><b> 商(约公元前1600一公元演1046年)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此甗形体较大、上部为隘、回隆口,两边环于方料之上、散软较化、内收、形成束腰、与下部三柱足鬲相连、腰都看一寄昙隔回形的算檗、算己遗失、扫册下饰一周六组兽面纹。口下内璧有“好”字铭文。</b></p> <p class="ql-block"><b> 铜瓿</b></p><p class="ql-block"><b> 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铜卣</b></p><p class="ql-block"><b> 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郭家庄遗址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夏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夏鼐(1910-1985),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第一位埃及学博士。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为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商周考古研究方面有杰出成就,对中国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研究尤有开拓之功,曾获中外七个院士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虺钮圈足铜觥</b></p><p class="ql-block"><b> 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象牙杯 </b></p><p class="ql-block"><b> 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米黄色。杯身如觚,圆口薄唇,中腰微束,底较小。通体雕刻繁缛精细的花纹,有兽面纹、夔纹等,并镶绿松石。鋬为夔形头向上,尾下垂,饰鸟纹, 镶绿松石。鋬靠杯身的一面,有上下对称的小圆榫,插入杯身。</b></p> <p class="ql-block"><b> 仿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b><b style="font-size:18px;">象牙杯制作的邮筒。 </b></p> <p class="ql-block"><b> 铜卣</b></p><p class="ql-block"><b> 西周(前1046~前771年),北京房山琉璃河燕都遗址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铜牺尊</b></p><p class="ql-block"><b> 西周(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盛酒器,器身为一站立状怪兽。兽首前瞻,顶有柱状双角。角内侧有一弯曲上翘之小叉。兽鼻隆起,耳细长而竖起。腿短而粗壮,短尾呈三角形。兽腹两侧各有一鸟形竖扉,鸟首向上,扉下有三角形小翼。四蹄侧面有爪形刻道 牺尊背部有盖,盖钮为一站立凤鸟,项背附着一卷尾虎,作行走状。胸前及臀部各附着一回首卷尾龙。器身上饰夔纹及兽面纹。盖内底及器体腹内底各有两行六字铭文:“弄仲作宝障尊彝”。</b></p> <p class="ql-block"><b> 刻辞卜甲</b></p><p class="ql-block"><b> 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花园庄东地3号甲骨坑出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这块卜甲的刻辞内容为:(1)辛酉卜:丁先狩,乃又伐?(2)辛酉卜:丁其先又伐,乃出狩?大意是卜问先狩猎还是先举行伐祭。</b></p> <p class="ql-block"><b> 宅兹中国典范初成</b></p><p class="ql-block"><b>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林”的铭文。长达 122 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作出营建东都这一重大决策的经过。铭文中留下了繁告上天的话:“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眸(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天下之人。铭文中的“中国”即为洛星所在的中原腹地--洛阳盆地,而二里头通址恰恰就是洛阳丝地内最早的一座大型都画。</b></p> <p class="ql-block"><b> 青铜剑</b></p><p class="ql-block"><b> (公元前475~公元前 221年)湖南长沙战国墓葬。</b></p> <p class="ql-block"><b> 夏绿松石龙形器</b></p><p class="ql-block"><b> 夏绿松石龙形器是夏代石器,2002年在洛阳市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出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夏绿松石龙形器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其中部铜铃整体为合瓦形,置于墓主腰部,绿松石龙身之上,表面粘附一层红漆皮和纺织品印痕。</b></p> <p class="ql-block"><b> 绿松石龙形器</b></p><p class="ql-block"><b> 夏绿松石龙形器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作为中原王朝文明的先导,二里头文化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从绿松石龙形器就可见一斑。夏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夏代的时候,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b></p> <p class="ql-block"><b> 夏绿松石龙形器头部</b></p><p class="ql-block"><b> 龙头置于绿松石片粘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突出。以三节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眼睛为梭形,眼眶内嵌绿松石片,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b></p> <p class="ql-block"><b> 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b></p> <p class="ql-block"><b>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奠基人。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专攻《尚书》,对商周史研究做出重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彩绘龙盘,陶寺遗址早期墓地出土。盘身内蟠龙盘曲如蛇,身体上有似鳄鱼一样的鳞状斑纹,口衔枝状物,十分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穿孔石器</b></p><p class="ql-block"><b> 新石器时代顶蛳山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石磨盘石磨棒</b></p><p class="ql-block"><b>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河南郏县水泉边址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陶人面像</b></p><p class="ql-block"><b>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一公元前3000年)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男性面部形象。脸部丰颐,鼻梁挺直,下颌微圆,顶部平,额前头发用绳纹表示,以黑彩绘出眉毛和胡须,眼睛及口部镂孔,双耳扁平,穿有小孔。</b></p> <p class="ql-block"><b> 朱书文字陶扁壶</b></p><p class="ql-block"><b> 陶寺文化晚期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出土于居住遗址内一座陶寺文化晚期的灰坑内,己残。壶鼓腹部用朱砂写有一个“文”,与甲骨文形体结构十分相像。平腹的一面朱书两个字符,目前尚不能识读,有学者认为是“尧”,有学者认为是“邑”,还有学者认为是“唐”。沿破损处涂朱一周,表明在朱书时此壶即己残破。撤、捺笔锋清晰,推测用来书写的工具应为毛笔。</b></p> <p class="ql-block"><b> 单耳彩陶壶</b></p><p class="ql-block"><b> 新石器时代马家富文化(约公儿前00-公元前2000年。</b></p> <p class="ql-block"><b> 造型优美的陶爵,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彩陶罐上的花纹看上去颜色鲜艳、曲折繁复、优美柔软。我在想,绘制花纹的人当时一定是心情愉悦的,很有审美情趣的。</b></p> <p class="ql-block"><b> 这一只造型也很美。</b></p> <p class="ql-block"><b> 三彩文武官俑</b></p><p class="ql-block"><b> 1984~1993年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省偃师市杏园陆续发掘了6的9座唐墓,其中出土了一文一武两件三彩俑,文官俑头戴进贤冠,武官俑头戴山形冠,均身着宽袖袍,内着圆领衫,腰東带,靴头微露于裳外,跻低矮半圆形台座。面相丰顾,抽手而立,宽袖袍施黄褐色釉,领口及袖边施蓝釉。形体较大,造型匀称,釉色光洁艳丽,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厚葬之风。</b></p> <p class="ql-block"><b> 石雕佛头像</b></p><p class="ql-block"><b> 北齐(公元550-577年)西太童子道遗址出土。北齐的佛造像和古建在我国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精美的头像</b></p> <p class="ql-block"><b> 玉龙</b></p><p class="ql-block"><b> 西周(公元前1046一公元前770年)陕西长安张家城当地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玉兽面</b></p><p class="ql-block"><b>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墓地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串饰</b></p><p class="ql-block"><b> 材料为料玉和玛瑙,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墓地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龟形骨刻刀 </b></p><p class="ql-block"><b> 龟尾以三角纹表示,龟尾都被延长并打磨成刃。这些精美的刻刀已失去实用功能,更多作为赏玩的艺术品。</b></p> <p class="ql-block"><b> 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一号建筑基址出土泥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这件塑像的面部形象、衣服纹饰等都近乎真实人物,让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直接与先人对话。</b></p> <p class="ql-block"><b> 楼内展厅一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后,让我们大开眼界,增长了知识,了解了历史,也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我想说,我们的先人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光辉篇章,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继承好、开发好、保护好、利用好它们,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而无愧于先人。</b></p> 请横屏观看下图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手机拍照,谢谢分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拍照于2024.2.28</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