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游学,——锦绣中华<十二>

神言

<p class="ql-block">  初到邯郸,秋高气爽的早晨空气清新,流经学步桥的沁河使得空气更加湿润清爽。刚到学步桥前,一幅温馨活泼的画面映入眼帘,一位姑娘双手搭在前边推着婴儿车的奶奶的双肩,一步一趋的绕着“邯郸学步”雕像转圈,祖孙三人娇嗔嘻嘻其乐融融,一幅流动的现代版的邯郸学步图画!</p><p class="ql-block"> 成语邯郸学步的寓言故事可谓人尽皆知。《庄子·秋水》中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说燕国寿陵有个人,听说赵国国都邯郸的人走路姿势很美,虽赴邯郸学习人家走路。谁知不仅没有学会人家的走路姿势,反到把原本走路姿势也忘记了,无奈只能爬着回去。</p> <p class="ql-block">  夫习人所长乃人之本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好学是进步之阶梯,但学习的对象、内容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与其环境、时代有不可脱节的关系,此地的行为放到别处不一定适应,彼时的美好他日也许即是丑陋,唐人以胖为美,今人瘦而为靓,刻意的模仿、无意义的学习等于浪费生命。况且,艺不压身,为了学习新本领而刻意忘记原有的技能,其用意实在是愚蠢至极!又学习之基在于恒心,立志求学、学不成名誓不还,岂会学无所成?也何至于李白有诗云: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p> <p class="ql-block">  同样是学习,与邯郸学步成为千古笑话的故事相反,邯郸城的胡服骑射的故事则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故事的主人公——赵武灵王也被一些史学家称为华夏大地黄帝之后的第一人!与赵武灵王有关的坐落于丛台公园内的武灵丛台也就成了邯郸之行的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丛台相传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因其为连续的多个土台故称丛台,为赵武灵王训练、检阅军队和观赏歌舞之所。现存的武灵丛台是解放后几次大的维修后的结果。武灵丛台四面环水,青砖包砌的丛台高27米,台上建筑古朴简洁,与印象中帝王生活的奢靡风马牛不相及。也许是岁月的洗礼荡尽了铅华,留下的本真!</p><p class="ql-block"> 站在丛台之上,望着熙熙攘攘的公园景色,听着不绝于耳的谈笑嘻嘻,不由得感慨赵武灵王的一生:一个奋发图强的英明君主,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处着眼,从人们司空见惯的衣着入手,胡服骑射,改穿短小精悍的胡人服饰、变步、车为骑马射箭,身先为范强令推行,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从而使赵国的国力异军突起,达到鼎盛,他本人也位列战国七雄、名垂青史!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一代枭雄,在传位于儿子后本想一心一意练兵图强,却因种种原因被其子囚禁起来,最后饿死了却一生,诠释了最是无情帝王家的真言。谈到结局,赵武灵王最好的归宿应该是马革裹尸,不使英雄泪沾湿!</p> <p class="ql-block">  毛遂自荐是又一个闻名遐迩的成语故事。毛遂,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赵胜(平原君)的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讲的是秦赵相争,毛遂主动请求随赵国名相平原君出使楚国争取外援救国的故事。循着毛遂的名气,邯郸之行又到了毛遂的故乡——永年广府古城。</p><p class="ql-block"> 进城不久已是正午,寻寻觅觅找到一家悬挂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牌匾的餐厅,恰好一桌客人离去,坐下之后自然点了餐厅招牌菜——缯肘和广府酥鱼。缯肘味道香醇、肉烂又不失筋道,若是热了吃,估计会入口即化!广府酥鱼骨酥肉松,味道有些类似鱼肉罐头,无特别之处😀!</p><p class="ql-block"> 饭后穿行于古城街巷,不时有身着汉服唐装的少男少女从身旁掠过,与街道两侧明清时期的古建相互辉映,恍惚间觉得自己来到了汉唐盛世!</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广府古城,目睹各色人等,联想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军队的服装,使士兵的行动快捷、易行,同时并没有一概而论否定衣服的装饰、美化功能,否则我们今天是否还能看到风度翩翩的唐装汉服也可能就要打个问号了!时至今日,在旅游景区和繁华闹市随处可见身着汉服唐装的游人,她(他)们悠闲自在穿行于街巷人群,尽显民族风彩,为大千世界凭添一抹靓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邯郸,一个建城三千一百多年从未改过名字的城市,与之相关的成语有一千五百多条。仅从这两个数字我们就能感受到她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