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怀柔博物馆

京郊王海春

<p class="ql-block">  怀柔博物馆来过两次了,展品比不了那些国家级的,但在地方特色上做足就好。感觉最主要的展示就是长城文化和石刻文化。另外还有许多的铜镜,仔细看来也有些意思。</p><p class="ql-block"> 有北房镇新房子村东南出土的西汉四乳钉铜镜,怀柔二中北出土的八叶纹铜镜,这些镜子背面花纹繁复,还有铭文,但文字古久晦涩,实在看不出来写的是啥。但据说汉代铜镜经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等总是有个日字的铭文。这些文字既有对天下太平、国家昌盛的美好祝愿,也有对爱情的向往与渴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个杨宋镇凤祥瑞园小区出土的唐代铜镜,感觉摆放的不太正,其左右应该是飞舞的鸾鸟,上下应该是某种神兽。名称应该是双鸾瑞兽花鸟纹铜镜。铜镜都是铜、锡、铅合金铸造,唐代铜镜的锡含量要比汉代的高,使得镜面匀净清晰,呈银白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怀柔出土的金代铜镜较多,也最为精彩。渤海镇白木村发现的铜镜背面中间园钮周围雕了五片荷叶,周围一圈连珠纹。最外面一圈是四个趴在地上的孩童,他们抓着荷叶,攥着荷花,宛若在莲池中嬉戏,生动有趣。这就应该是卧婴戏荷了,无论是孩童还是荷花都是纯洁的代表,也是多子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庙城镇庙城村出土的这面金代铜镜最是精彩,据介绍也是北京地区出土的最大的一面铜镜,镜背的画面人物众多,一派仙界祥和之气。画面最上面是一重檐歇山顶的楼阁,具有皇家气势,代表天庭。鸱吻尾部向内分叉,也具有辽代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楼阁周围云气环绕,其左右还各有一棵高大的松树。右侧松树下还有一处半掩门的神仙洞府,两位骑着鸾凤的仙女似乎刚从洞府出来,赶赴仙界宴请。那鸾凤双翅展开,尾羽飘逸,惬意悠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松树之下,山石之中涌出一股湍急的溪水,沿着镜边的小山奔腾而下,直到镜底。图案右下方一架木拱桥跨过溪流,桥上侍女正端着一长方食盒走向庭院,桥对面则另有一人似乎正在等候接过食盒送入里面。也许这桥上的侍女级别不够,只能送到桥头,再由内侍接去。</p><p class="ql-block"> 这桥头望柱上还雕刻了两朵莲花,增添了雅意。桥下还有一侍者,似乎正蹲在河边弯腰取水,又或者放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楼阁左侧亭亭如盖的松树下,还有三位结趺而坐,神情安然的仙人,或凤冠霞帔,或头戴簪花,或许是碧霞元君和天花娘娘、送子娘娘?三位仙人两边还各站一位手持羽状障扇的侍者。仙人对面地上还摆放着装满美食的盘、鼎、壶等食具,正前方一位侍者还在端盘送上更多的美食。在她们旁边似乎还有一香炉,山石缝隙中还长有灵芝仙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铜镜镜钮下方则是一株巨大的芭蕉树,也有说是铁树的,但我觉得铁树叶子是不应该弯折的。芭蕉树后是一漂亮的假山,假山两侧,溪水之畔还各有一只仙鹤,或低头觅食,或引颈长鸣。整个画面真乃洞天福地,仙境之中。我取个名,就叫仙人聚宴图吧。</p><p class="ql-block"> 这铜镜是金代神仙人物题材铜镜,道家色彩浓重。所表达的应该是对神仙的向往,对长寿的渴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再下一个还是金代的,四边环绕了梅花、牡丹、荷花、芍药之类的缠枝花卉。中间却是一首情诗,“月样团圆水样清,好将香合伴闲身。青鸾不用羞孤影,开匣当如见故人。”想是一位多情的女子,在床前梳妆待情郎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后面还有喇叭沟门孙栅子村出土的金代缠枝花卉铜镜。怀柔镇大水峪村出土的元代双鱼戏莲柄镜,这元代的铜镜还有了一个镜柄,比过去的镜钮要方便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披毛犀角化石</p> <p class="ql-block">三足提链桶(铜奁lián桶)</p> <p class="ql-block">云雷纹三兽足铜鼎</p> <p class="ql-block">汉千秋万岁瓦当</p> <p class="ql-block">东汉素釉陶马</p> <p class="ql-block">汉青铜凤首博山炉</p> <p class="ql-block">金小口鱼纹罐</p> <p class="ql-block">白底黑花双系罐</p> <p class="ql-block">明代瑞兽纹玉带銙(感觉是四只独角的獬豸和一只凤鸟,獬豸有“触不直”的功能,这或许是某位御史大人的腰带。)</p> <p class="ql-block">清代萬字站人铜印</p> <p class="ql-block">清代獬豸兽钮铜印</p> <p class="ql-block">清代仿角杯笔筒</p> <p class="ql-block">清代满族妇女头饰</p> <p class="ql-block">怀柔博物馆一层有一处展室,专门陈列收集上来的石刻文物。主要分三类,一类是墓志铭、一类是佛教题材,再一类就是长城碑刻。仔细看来都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怀柔最大规模的高等级墓葬群,就应该是号称小十三陵的明朝朱能大将军的家族墓。这个人物对北京很重要,朱棣能称帝他也算最重要的功臣之一。他就葬在了桥梓镇北宅村,随后朱家共有十三位成国公及其夫人在此入葬,形成了庞大的陵园区。</p><p class="ql-block"> 可惜陵园经多次破坏,地面文物基本被砸毁和掩埋。后来又挖掘出不少石像生和有精美雕刻的石构件。更有不少墓志铭也都搬进了怀柔博物馆。展示其中的就有浅平阴刻的“大明追封故东平武烈王(朱能)墓志”盖。这里还展示了其后代的篆书“明成国公朱时泰暨配陆夫人合葬墓志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还有去年刚出土的怀柔红军庄村“明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王公墓志铭”,这也是当朝从一品的大官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跟佛教相关的有一雕刻瑞兽奇花的经幢残构件,为辽金时期。经幢下部收缩,有两层仰莲纹饰。上层为四宽四窄八面体,窄的一面雕刻的都是栽种于盆或罐中的花卉。宽的一面有回首摇尾的狮子,对应的一面似乎是长角抬蹄的梅花鹿。另外相对应的两面,一边是有着弯曲的双角老牛,回首望着天上云层中的月亮,一边是四蹄奔腾的骏马,回首天上的太阳。这也是常见碑石上刻的吉祥图案,“坤牛望月”和“干马亘天”。而在展馆的说明牌上说其中有麒麟,应该是不对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辽代残造像幢,依旧是八面,宽窄相间。宽的一面开龛雕佛造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窄的一面刻佛名号,分别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宝生佛,南无不空成就佛,南无无量寿佛各施不同手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处朴拙的塔铭石刻,上面有“钦依广善戒坛传戒无相太宗师灵塔,大明成化十二年(1476)三月三日”。可惜并没有注明出处,也不知这塔是否还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还有不少长城沿线遗留石刻。有“昌镇右军营秋班右部后司修完慕田峪贾字八号台西空心敌台一座,……”后面还列有督工、管工、边匠等人姓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万历元年的长城题名碑。“万历元年拾月阅视蓟辽保定等处边务兵部右待郎兼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歙县汪道昆……”。</p> <p class="ql-block">最漂亮的是黄花城西门上的匾额,镌刻着“威镇藩篱”,万历三年双勾镌刻。这些碑刻对研究怀柔境内的长城修筑有着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些室内的展示,稍不注意,可能就错过了更多放在楼后夹道内的石刻文物。</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不是提前知道,很有可能看完博物馆一楼展品就直接上二楼,那会错过这最重要的石刻区。实际在一层靠近楼梯处有一扇厚重的大门,也没啥标志,但拉开后就到了室外另一片天地。这里都是从怀柔各处收集来的田野石刻,虽然只是楼壁和铁栅栏间一条狭窄的夹道,但排列满满,其中最重要的依旧是朱能家族墓地的石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显眼的就是那一对文、武石翁仲。据说在北宅村原墓址应该有两对文武翁仲成对摆放,经多次破坏后被埋入土中。直到2016年和18年,新农村改造再次挖出了其中一对石像。有人考证这武翁仲穿戴级别很高,应该就是朱能将军本人。但我觉得不太可能,明代公主、王爷陵前有翁仲的多了,可没听说谁雕个墓主形象摆在前面的,再说应该有两个武翁仲,这个是朱能,另一个谁能与之匹配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武翁仲下有说明牌,写的也挺细,稍加修改直接照抄。“此武将身披锁子铠甲,内衬战袍,头顶凤翅盔,肩饰披风,腰缠玉带,脚瞪战靴,双手作拱揖状。右手腕悬挂钢鞭,腰左下斜挎带鞘腰刀一把。胸前护心镜,腹前兽面,双肩虎头,威风凛凛武将形象。石像鼻直口方,浓眉横扫,眉头微蹙,双目平视,颔下一部胡须,表情安然。两臂肩甲之下,袍袖打结,自然垂下。右脚连靴残缺,左靴头、簪缨、鼻头、手肘等多处突出部位亦有多处磨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那文翁仲则显得心事重重,颇为严肃。只见他身穿官袍,头戴乌纱帽。这个乌纱帽并没有帽翅,感觉明朝一般朝臣都是有帽翅的,而只有内府官,也就是太监是没有帽翅的。他穿着宽袍大袖,足蹬官靴,双手持笏,身子微微前倾。</p><p class="ql-block"> 他面部胡子的细节也很有趣,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名字。嘴唇上部的应该叫做髭,嘴角两侧的应该叫胡,唇部以下的才叫须。至于美髯公的髯应该是两侧脸颊上的,但这文翁仲似乎并没有长出髯来。</p><p class="ql-block"> 前面说了他戴的帽子似乎是太监的,那王府里是否可以用太监呢?太监是否能长出胡子来呢?据说这太监如果很小入宫的,就不会有胡子,但过了青春期再净身的,是可能长出胡子的。而明代内官仅服务于皇族,除了皇家机构外,太子,亲王,公主,郡王府也可以用内使宦官,但似乎那些功臣爵位者并没有使用太监的记录。又或者他就不是太监。除了这两尊翁仲,还有朱能家族墓园里石牌坊遗留下来的一对抱鼓石,鼓芯雕变体莲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里最重要的展示是一盒墓志铭,“明故成国太夫人陈氏基志铭”。墓志铭文字雕刻极其工整,通篇洋洋洒洒,介绍了第七代成国公朱希忠的生母陈氏。文章由权倾一时的严嵩撰文,他前面的名头就占用了两行。还有吏部尚书李默篆写墓志盖,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兼太子太傅掌锦衣卫事的陆炳书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碑文主要体现的就是嘉靖帝朱厚熜(cōng)对大臣的体恤,以及成国公朱希忠对皇帝的恭敬及对母亲的孝顺。顺便把朱家与朝中各大臣间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写了一下。再有就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把严嵩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地位展示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太夫人寝疾,太傅忧形于色,上觉其异,常问辅臣嵩所以,嵩具实对。”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天的时候,朱希忠的母亲因病卧床不起,朱希忠平时“色和而礼恭”,而那几天面带忧色。嘉靖帝觉其有异,但并没有直接问他,而是叫来严嵩,问朱希忠怎么回事。严嵩才以实告之。这里展现出来的就是,严嵩是皇帝面前的红人,非常被信任,有啥事都要先问严嵩的。</p><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些朱能家族墓园的石刻(展品都是真迹,而北宅村史馆的很多是复制品),还有不少怀柔其他村子收集上来石刻。</p> <p class="ql-block">室外石刻除了朱能家族墓,还收集了不少村子及长城沿线的石刻文物,也各有各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这是清朝重臣范文程夫妇的墓碑,碑文简洁,但他家在清初的历史上有着很多光辉时刻。碑文:皇清诰封,“光禄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师,内秘书院掌院事大学士,一等精奇尼哈番,谥文肃,显考范公辉岳府君”,“一品夫人,显妣范母陈太夫人”之墓。这里的“辉岳”是范文程的号,他是今辽宁沈阳人。天命三年(1618年),后金攻占抚顺,范文程归顺努尔哈赤。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为维护清朝统治算是做出了特殊贡献。康熙皇帝曾给他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置于其赐葬怀柔红螺山陵墓前的牌坊上。</p><p class="ql-block"> 碑文后面还有他六个“孝男”儿子的名字,其中范承谟曾官至福建总督,并加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三藩之乱时被杀害。三子范承勋官至云贵总督,三藩之乱时,督运粮饷有功。最后升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范文程的孙辈也大都被朝廷委以重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代五供桌、亞字型须弥座。</p> <p class="ql-block">这是拥有歪头杀的金元时期母石狮。</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金元时期的石狮,但似乎与前狮并不是一对。</p> <p class="ql-block">这是来自元代宰相萧拜住的墓地,也就是怀柔宰相庄的石羊,羊背上还有一串石窝,据说是屋檐下常年水滴形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出土于九渡河镇小长峪东的长城刻石,首行“隆庆肆年(1570)季春之吉,总督冀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宜黄谭纶”。这应该类似于记功碑,也算长城工程备查记录吧。</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谭纶可不是一般人,说到明长城就一定会提到他,他可是戚继光的顶头上司,屡败倭寇,后总督蓟辽,与戚继光一起从居庸关到山海关,修筑了三千多个屯兵御敌台,控制了要害地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19年发现的长城军事地界碑,双勾镌刻“渤海所西界、黄花镇东界”,是北京发现级别最高的一块长城防区界碑,明确了当年戍边官兵的职责范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处夹道最北面还有处简陋的小棚子,里面堆放着一些碑石碎块,希望这些石刻能找到更好的展示空间,也希望有更多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前来观看,并写出自己的心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