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佛教以慈悲救苦为宗旨,始创于古印度人释迦牟尼。史称从后汉传入中国,同时也是钱唐(杭州)佛教文化的创始,也是钱唐湖(西湖)名山胜水的第一次开拓。</p> <p class="ql-block"> 在1700年前的东晋咸和初年,有个叫慧理的古印度和尚来到钱唐(杭州)。他登上了“翠拥螺攒玉作堆,一峰孤绝似飞来”这座山,立刻被这奇异的景色迷住了。禁不住赞叹说:“此乃中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仙灵隐窟,今复尔否?”当时,人们听他这样说,并不相信。于是慧理又说:“此峰向有黑白二猿在洞中修行,必相随至此。”说罢,他随即走到一个洞口,大声一呼,果然把两只猿叫了出来。从此,这座山就被称为“飞来峰”了。</p><p class="ql-block"> 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给飞来峰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飞来峰成了历代诗人倍加喜爱吟咏的题材。来一首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宰相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p> <p class="ql-block"> 慧理禅师来到钱唐(杭州)后,“认出”了飞来峰是印度灵鹫山的一座小岭,他就在此住了下来。并于公元326年(东晋咸和元年)开建了钱唐第一座寺院灵隐寺。唐初,宋子问称灵隐寺为“龙宫”,想必其规模一定可观。到五代吴越国时,规模更加扩大。首先是始王钱镠建僧房500多间,其次,钱镠的孙子钱弘增建僧房1300多间。宋人罗处约在《灵隐寺碑记》中描写寺容说:“绣角画栱,霞翠于九霄;澡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复,潜奔溅玉之泉;飞阁岧峣,下映垂珠之树”。南宋时,灵隐寺已被列为江南禅院“五山”的第二山,号称“禅窟”了。清初的顺治、康熙年间,经德弘礼禅师为住持,经营了18年的建造“虽曰重兴,实同开创”,“钱唐三百六十寺,未有先此者也。”</p> <p class="ql-block"> 进入灵隐寺“天王殿”观瞻,首先映入眼帘的佛龛内那尊弥勒佛雕像。“弥勒”其义为“慈氏”。按照佛教“像法”的解释,弥勒佛之所以要放在进门就能看到的地方,是要给世人一个“当念即可入”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佛像两侧是“四大天王”,按佛教说:四大天王各护一方天下。手执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执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执羂索的西方“广目天王”、持宝幢的北方“多闻天王”。弥勒佛背后佛龛里是手持降魔杵的韦驮雕像。相传是南宋时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出了天王殿,顺路拾级而上,即到“大雄宝殿”。“大雄”就是大勇士,一切无畏的意思,是佛家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走进殿宇金碧辉煌,正中莲花座上,坐着佛祖释迦牟尼雕像,两眼向前凝视,右手微微抬起,仿佛正在给信众说法,造型极为生动,肃穆中又有亲切之感。</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中,殿后面的彩色群塑“五十三参”,这个故事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说的是福生城有个小孩,刚刚入胎时,家里有种种珍宝涌现,是个好兆头。出生后取名“善财”。文殊菩萨路过,发觉“善财童子”有与人不同的根基,指点他去南方游历,参拜五十三位名师,最后遇见了普贤菩萨,修成正果。群塑中间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倾倒“法水”仿佛正在普救众生。</p><p class="ql-block"> 群塑上面还呈现了一组,济公(疯僧)手拿破扫帚,照着秦桧没头没脑地扫了过去的趣闻。正可谓善恶分明,恶有恶报。</p> <p class="ql-block"> 灵隐寺是杭州最古老的寺院。1700年来又是天灾,又是人祸,建筑群一次又一次地遭到破坏,虽然不断修建,但已无法再现当年的旧观。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灵隐寺遭到惨重破坏。1953年人民政府对寺院全面整修,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小样,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国务院两次拨款,动用黄金六十两。1966年破四旧期间,又是在敬爱的周总理支持下,浙江大学学生保护了灵隐寺,这其中凝聚了周总理的多少心血!</p><p class="ql-block"> 保护好就是文脉的沿续与传承。今天,灵隐寺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 永福寺位于灵隐西,自东晋慧理禅师开山筑庵,已有1700年历史。后晋天福二年(937),吴越王钱元瓘建晋圆院、资严寺。北宋大中祥元年(1008),欶改额为永福寺。后屡建屡毁,在抗日战争后逐渐衰落,21世纪初,重建。</p><p class="ql-block"> 永福寺有三大头衔:中国最美寺院、中国最文艺寺院、钱塘第一福地。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群,更有着深邃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在这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 灵顺寺在北高峰顶,相传东晋时由慧理禅师所建,灵鹫、灵隐、灵峰、灵顺、灵山“五灵之一”。宋时,寺因宋徽宗赐额“灵顺”而名扬远近。灵顺寺在历史上五毁五建,至建国后仍保留完整。</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主席三上北高峰都在灵顺寺休息拍照。2005年由佛教协会接收并恢复改建,正殿左右分列文财神庙和武财神庙,木刻神像,灵动如生。</p> <p class="ql-block"> “山转龙泓一径深,岚烟吹润扑衣巾”。从灵隐出来过合涧桥东侧循路向南,步步深入天竺路。一路青山巍巍,曲涧淙淙,碧树翠竹,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下天竺寺,它的前身是印度僧人慧理创建的“翻经院”。</p><p class="ql-block"> 唐朝诗人白居易《翻经台》诗云:“一会灵山犹未散,重翻贝叶有来由;是名精进才开眼,岩石无端亦点头。"翻经台在飞来峰东麓,相传为晋朝谢灵运翻译佛经的地方。谢灵运因为明白了“精进”,才开了翻译佛经的慧眼,使得翻经台附近的顽石也点头了。</p><p class="ql-block">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经过扩建,改称:南天竺。五代吴越时,一度改称:五百罗汉院。北宋年间赐名为:灵山寺。南宋嘉定年间被定为“教院五山”。元末及清年间,此寺两遭兵火。重建后,清乾隆皇帝江南游时,赐名:法镜寺,沿用至今。1966年寺毁,作为杭州市中药材仓库、杭州市长城塑料厂址。1983年开始修复,八十年代末修复后的法镜寺,为比丘尼道场,是至今杭州唯一的开放尼众寺院。</p> <p class="ql-block"> 北宋年间,苏东坡在钱唐郡任满离开前,下天竺僧人惠静馈赠他一块天竺石,东坡有诗云:“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这段佳话不仅说明,东坡先生为政清廉,同时也说明他对天竺奇石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当时,下天竺寺的和尚,还特地拣取最奇俊的天竺石罗供殿前,称为佛殿立石,专供游人鉴赏。</p> <p class="ql-block"> 慧理在钱唐传经送佛、首创寺院,开创了佛教的广泛传播,寺院纷至沓来。人们为纪念开山祖师慧理,在飞来峰脚下,建造理公塔,该塔初建于宋代,现塔为明代(1590年)重建。塔六角七层,高七米,一层为塔基,二层为刻塔铭,三层刻《金刚经》,四层以上雕塑佛像。</p> <p class="ql-block"> 法华寺为东晋高僧昙翼始建,1600多年来几经兴衰,自清以下年久失修,门庭寥落。1999年杭州佛教协会和西湖区东岳村合作重建。</p> <p class="ql-block"> “日月光华收岭浦,江山气息摄云泉。”晋时云泉山(今西山)的风水洞旁已建有寺院,名恩德寺。唐宋时期,改为慈严院,其时有佛众数百,香火甚盛。</p> <p class="ql-block"> 南齐建元年间(479一482),灵悟大师昙超在玉泉山开山筑庵。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建净空院。清康熙赐名清涟寺,并题诗“锦鳞游泳漾波纹,隐藻穿苹暗作群。濠濮会心原不远,清涟题额与传闻。”今寺虽不存,但有诗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由凤凰山经月岩石林景区数百米即为栖云古寺。始建于南朝陈宣帝太建六年(574)。今寺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广忍法师募化重建。</p> <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一说起佛教,就会把迷信联系在一起,这种看法是对佛教,一些表面现象和个别行为的误解。</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佛教并不是迷信。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它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随着千百年的交流、碰撞,由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融合贯通,革除在历史上刑成的鬼神化、迷信等内容,遂渐形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由此可见,佛教并非属于迷信,其实它有修身养性、道德实践、慈善事业等方面积极的社会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高尚、智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