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有些词语,常常是张口即来、司空见惯。</p><p class="ql-block"> 殊不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却是以讹传讹,被我们有意无意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不求甚解,囫囵吞枣。</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红灯记》,里面有一幕日本鬼子鸠山对李玉和威胁利诱时,说什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把“为”读成了四声。意思是,做人哪有不为自己着想的,要不,老天都不容啊。几十年,一直被这样带偏了,真是无语。实质上,这个“为”应该读二声,是作为、修为的“为”。一个人为人处世,要成长、成才、成功,靠什么?靠的是修为、修身,这是安身立命之本。如果一个人不讲修身,不做君子,那才是老天都不容的。</p><p class="ql-block"> 想不到,读错一个音,曲解一个词,看似小事,实则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平日里,这种只言片语式的误解还不少。比如,“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从小到大,我一直误以为是“子曰”。及至读过《论语》,才发现搞错了。《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原来,三思而后行的是季文子,孔子可不赞成这样做。</p><p class="ql-block"> 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正卿,辅佐过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堪称“三朝元老”。虽然位高权重,却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他的家人不穿丝绸衣物,养马只喂草料不喂豆饼粮食,家里也不藏金银玉器等贵重之物,即“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这样特别谨慎的一个人,做事总是三思而后行。听到这些,孔子讲给学生:思考一次如若怕有纰漏,再想想也就行了,大可不必三思而后行。</p><p class="ql-block"> 再有,我们有时犯了错,倒是时常给自己吃一颗宽心丸,“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自我安慰一番。怎知又犯了“拿来主义”错误,一句话里只选取那些对自己有用的,把其他的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p><p class="ql-block">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不假,只是后面还有更重要、最根本的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这是流传甚广的济公活佛的一首偈子。</p><p class="ql-block"> 想当初,济颠和尚不喜诵经坐禅,一味喜好酒肉,衣衫褴褛,疯疯癫癫,行走市集,救人苦难。时在灵隐寺,就有一些僧众看不惯,因破坏佛家清规戒律,务要将其扫地出门。方丈慧远禅师以“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宽以待人,“佛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之后,济公去了净慈寺而备受重视。可见,“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只适用于济公活佛,因为他神通广大,绝非常人,吃进的肉可以让动物重生,而广大僧众只是常人,务须执守戒规切不可入了魔道。济公活佛告诫世人的,重点其实在后两句。</p><p class="ql-block"> 如此,司空见惯中时有寻根究底,也是必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