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 烟雨三月江苏行掠影 一一扬州篇

客山游子

<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上午还在江苏盐城游览驰名中外的“中华麋鹿园”,午后,乘坐陪伴我们多日的旅游大巴赶往美丽的大运河沿岸的名城扬州,我们一行这次在扬州连住两晚,能够漫游这座美丽富饶的、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走读大运河,走读扬州,走读历史,收获好心情,自己内心还是充满着期待。</p><p class="ql-block">2024年㫪,烟雨三月江苏行第三篇《烟花三月下扬州掠影》。</p> <p class="ql-block">扬州地处南北走向的运河与东西走向的长江之交汇点上,自古即有楚尾吴头、江淮名邑之称。扬州作为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擅舟楫之便,得人文之胜;这里风光明媚,物产富饶,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这表现在独树一帜的园林胜迹、琳琅满目的工艺珍品、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争奇斗艳的服饰民居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上,表现在千姿百态的扬州戏曲、博大精深的扬州学派、蜚声中外的扬州画派等门类齐全的人文形态上,更表现在其文化创造的活跃、文化氛围的浓厚与文化心理的成熟上等。</p><p class="ql-block">一一摘自韦明锌著《扬州掌故》</p> 第3篇:烟花三月下扬州 1、漫步瘦西湖 <p class="ql-block">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瘦西湖是一个面积2000亩的湖泊,拥有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等。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被誉为"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瘦西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被授予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熙春台</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手书唐杜牧的诗</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景区</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景区</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春江花暖鸭先知</p> <p class="ql-block">2024年春,行摄扬州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小李将军画本</p><p class="ql-block">唐朝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人称"大小李将军"。父子二人共创唐代金碧山水画派,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山水画"北宗"之祖。此地景色与小李将军的山水画意十分接近,故取名"小李将军画本",匾额为清代郑板桥所书。此轩西侧景窗,从内向外借窗观景,窗为画框景为画本,犹如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卷,设计匠心独具,令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钓鱼台</p> <p class="ql-block">关帝殿</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书坊</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小金山</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的园林建筑,最宏伟壮丽者当数五亭桥和白塔。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驻践扬州,地方绅商便在瘦西湖等处大兴土木,广筑园林,以迎"圣驾",使这一带"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五亭桥和白塔均为那时所建。</p><p class="ql-block">五亭桥又名莲花桥,长10余丈,宽近3丈,桥上矗立五座金碧辉煌的四角方亭,黄瓦盖顶,青瓦筑脊,翘角飞檐,曲雅瑰丽。桥下纵横十五个桥洞,舟楫可过。据《扬州览胜录》载:凡有十五之夜,"皓月当空,每洞各衔一月,计十五洞,共得十五月,金色混漾,众月争辉,倒悬波心,不可捉摸,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专美于前。"月圆之夜,停船远处,又可见每个半圆形桥洞与水中倒影连在一起,如同十五轮明月交相生辉。</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凫庄</p><p class="ql-block">凫庄是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瘦西湖公园内白塔脚下的一个小小的岛屿,位于五亭桥东侧,建于民国9年(1921年),原是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因在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名。凫庄构景最大特色是尽量取小,细巧玲珑。东为水榭,西设水阁数间,南建水楼三楹,不规则的荷花池位于庄中,环植梅、桃、筱竹,更迭人高之湖石,立意颇深。凫庄似浮若泅,庄上亭、榭、廊、阁小巧别致,山池木石缀置得宜,正如《望江南百调》所歌:"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杂错水波环,此地即仙寰。"</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白塔坐落在南岸莲性寺内。莲性寺原名法海寺,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南巡时赐今名。白塔造型仿北京藏式喇嘛白塔形式,分三层,上层为刹,置青铜鎏金顶,中层为圆形龛室,下层为正方形须弥座。</p><p class="ql-block">一夜成塔的民间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行宫就设在瘦西湖上。一天,太监传见扬州几个最富有的盐商,告诉他们:"明天,皇上要在吹台钓鱼,对面如果有像京城北海那么一座喇嘛塔就好了,能不能建一座塔?"这番话急坏了几个盐商,其中一个姓刘、一个姓肖的盐商说出一个主意,众人拍手叫好,火速去办。每二天清晨,皇上起来推开窗子,一座白塔出现在眼前,非常惊奇,就问太监。太监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连忙跪下奏道:"想是盐商领旨,连夜建造的。"皇帝赞道:"人说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真名不虚传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座白塔是用白盐堆起来的,远看就和真的一样。乾隆皇帝一走,盐商们马上出钱雇工匠,用砖石建了一座真的白塔。胜景如画除了虹桥、五亭桥和白塔以外,瘦西湖桃花坞、小金山等也都极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春,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掠影</p> 2、个园掠影 <p class="ql-block">个园是清代盐商黄至筠的私人园林,以竹石取胜,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个园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景点,通过叠石艺术和不同植物的种植,现出不同的季节景色。园内还有龟甲竹、黄杆乌哺鸡竹、留叶竹等特色竹子,以及太湖石、宣石等不同石材的应用。园内还有船巷、汉学堂等建筑,体现了主人对读书和家庭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2024年春,行摄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个园》</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扬州,是一部运河缔造出的财富神话,古运河水千秋流淌,铺陈着它高潮迭起的华丽篇章。关于盐的传奇。</p><p class="ql-block">其中,最为动人的部分,就是贯穿于始终的那个盐与扬州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从西汉初年吴王刘鼻在这块属于他的领地上私开邗沟煮盐运盐以来,经历各个朝代,扬州一直是两淮盐业的交易中枢,明清以后,这里成为全国盐业集散中心。</p><p class="ql-block">扬州盐商富甲天下,各竞巧思广置宅园,遂形成了私家园林遍地开花、异彩纷呈的城市景观。仅嘉庆以后,扬州上规模的大园林先后就建起了200多处。所以才会有当时"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轻"的评定。</p><p class="ql-block">坐落在扬州东关街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是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总商黄至筠的家宅,这座豪府邸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盐商园林,它向我们展示出盐商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精致丰富的内涵。同时,它以独一无二的景观特色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成为扬州明清园林的经典代表,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p class="ql-block">苏轼写竹子的诗</p><p class="ql-block">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书法、绘画在文学艺术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苏轼的诗词中常以竹子自喻,表达自己的高洁品格和对生活的热爱,其中《於潜僧绿筠轩》《竹》等诗作广为流传,以下是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於潜僧绿筠轩》中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表达了苏轼对竹子的喜爱和竹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竹》这首诗则是在苏轼被贬期间所作,诗中通过描绘竹子的摇曳生姿,表达了苏轼自己的无奈和迷茫,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和对故乡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清颂堂,明三暗五型,大厅内明,次间通迹,拾梁造;前檐三间通长看梁(即横贯三间的沿梁,以示主人财力),两侧稍拥为接待宾客或演戏前作准备之用,西梢间有暗楼,屏门上方有存放先人牌位、容相的小阁楼。该厅是住宅中等级最高的厅堂,原为主人接待最高级贵宾、家庭祭祀、议事场所。</p> <p class="ql-block">汉学堂。构梁全部为柏木、扁作,拾梁造。该厅用料高贵,做工上品,是扬州最大、最好的柏木厅,是主人接待宾客的场所。厅中红木家具竹行纹饰,蜜意"竹报平安,平安是福"</p> <p class="ql-block">厨室生香,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宜雨轩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里郑板桥书写的“糊涂斋”,</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郑板桥曾学画于金竹寺,金竹寺正式名字为藤花庵,很可能是个园最早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春,行摄扬州个园</p> 3、何园掠影 <p class="ql-block">《何园》--晚清第一园掠影</p><p class="ql-block">​位于江苏扬州的何园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是晚清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座大型私家园林。</p><p class="ql-block">​园主何芷舠,取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豋东皋以舒啸"之意境,题园名“寄啸山庄”。何园由东、西花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组成,内有立交桥雏形的“复道回廊”,中国古戏亭中仅存的“水上戏台”;画坛巨匠石涛的“人间孤本--片石山房”;江南园林规模最大“楠木厅”…</p><p class="ql-block">​被中国当代古建筑泰斗罗哲文誉为“晚清第一园”,何园己成为中外游客来扬州的必游之地。</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春,行摄扬州何园(寄啸山庄)</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船厅</p> <p class="ql-block">何园读书楼</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主人介绍</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主人书房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赏月楼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收藏画</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楠木厅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楠木厅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掠影</p> <p class="ql-block">何园导览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走进何园,便走近了园主何芷舫。走进他营造的隐逸空间,便感触到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这些史料陈列,带领我们沿着园主的履痕踪影,走进中国近代史,走进一个风起云涌、动荡变革的社会。</p><p class="ql-block">何园这座名园可谓历尽沧桑,几经易主。1944年,"何公馆"(除祠堂外)在扬州出售,1945年,抗战胜利收归国民政府,1948年,扬州解放成为国有资产,1959年,寄啸山庄(大花园)对市民开放,文革期间工厂进驻,1979年,寄啸山庄第二次对外开放,1985年,收回洋楼、片石山房等。史料表明,目前开放的何园,仅为"何公馆"的二分之一。</p><p class="ql-block">何园作为中国园林中的一颗明珠,近年来在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何家后人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何园管理团队不懈努力,精心打磨,使得这颗明珠更加璀璨,大放光彩。其在家族文化的探索、《何氏家训》的推广、园居还原陈列、历史原貌的研究等方面都成为同行中的翘楚。</p><p class="ql-block">2015年,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花园》节目播出何园的人文风光片;2016年,中纪委网站重点推出《百年何园留规训》优秀传统教育专题片……</p><p class="ql-block">丰富的人文情怀,是这座大型私家园林的灵魂。何园,以其独特的气质,散发出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滋润着八方来客。</p> 4、扬州古运河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晨</p> <p class="ql-block">扬州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与大运河紧密相连,同生共长,同兴共荣。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邗沟、筑邗城。邗沟是有史料记载的中国大运河最早的一段,开启了大运河绵延至今的壮阔史诗。生生不息的大运河不仅见证了扬州历史上的辉煌,也孕育了扬州繁盛的文化。2014年6月,在扬州牵头和沿线城市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流经扬州的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旭日东升照耀扬州古运河</p> <p class="ql-block">2024年春,行摄扬州古运河</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晨</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观光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晨</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码头</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晨</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晨</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晨</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晨</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晨</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晨</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晨</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夜</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夜</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夜</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夜</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之夜</p> 5、寻访朱自清故居 <p class="ql-block">阳历三月清晨的扬州天气还是比较寒冷的,抵达扬州第二天的清晨六点,扬州的气温只有零上2-3℃,体感温度比较冷,自己穿好防寒衣服,从下榻的酒店出发,步行到几百米之外的扬州古运河岸边,尽情地欣赏晨曦下的古运河两岸迷人的风光。然后沿着运河西岸的古运河观光线路一直朝北走去,约走了十多分钟看见路牌上标志着“江南三大名宅”吴氏宅第,于是按照路牌指引,走到了吴氏宅第,只见旁边又有一个标志“朱自清故居”路牌映入了眼帘,这可是一个意外收获,惊喜之外自己才知道,朱自清故居离自己下榻的酒店步行也不超过三十分钟而己。</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p><p class="ql-block">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苏江都县。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故居小巷墙上的文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故居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p><p class="ql-block">其一,言志表意,</p><p class="ql-block">其二,览胜记游,</p><p class="ql-block">其三,书怀抒情,</p><p class="ql-block">其四,感悟觉世,</p><p class="ql-block">其五,指摘时弊。</p><p class="ql-block">首先,言志表意散文。言志表意类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p><p class="ql-block">其次,览胜记游散文。《踪迹》、《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览胜记游的散文名篇。朱自清览胜记游散文兼顾并重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松堂游记》、《扬州的夏日》、《蒙自杂记》等即是将对自然风情的描写和人文景观的刻画紧密融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其三,书怀抒情散文。朱自清怀念家人友朋的书怀抒情散文有《给亡妇》、《儿女》《哀伟杰三君》、《怀魏怀清君》、《我所见的叶圣陶》等。即兴抒怀抒情的散文有《匆匆》、《春》、《歌声》、《荷塘月色》、《择偶记》、《飞》等等。</p><p class="ql-block">其四,感悟觉世散文。朱自清还是一个不断思索着现实人生的现代作家和教育家,他每每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与读者共分享。他笔下的人生感悟,扎实而不玄虚,真切而不做作,常常将觉悟到的宝贵的人生奧秘,尽量地向读者展示出来。如他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将人生的诸多体验和感悟结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其五,指摘时弊散文。朱自清在性格上是一个较为平和的人。他对时事政治往往尽量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时势有时候也会逼着平和的人写出"浮躁凌厉"之文,在这些文章中表达了朱自清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指斥时政的有《哀韦杰三君》、《执政府大屠杀记》.(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等。揭示社会潜在的问题和四伏的危机的有《论不满现状》、《论且顾眼前)等。</p> <p class="ql-block">寻访朱自清先生扬州故居之路</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先生有很多名篇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风趣,被公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1925年他创作的那篇感人至深的传世之作《背影》强烈感染了几代读者。著名散文家林非先生曾著文写道:"《背影》用朴素和流畅的文字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情感,这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够达到这一点,肯定就会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寻访朱自清先生扬州故居之路</p> <p class="ql-block">寻访朱自清先生扬州故居之路</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故居</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朱自清先生曾经行走的故居小巷</p> <p class="ql-block">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因病在北平医院辞世,终年五十一岁。先生的一生是淡泊的,但他平淡为人、朴实为文的品格却为后人景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室和文学教师。"</p><p class="ql-block">1992年10月,位于扬州安乐巷27号的朱自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近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无疑也是扬州的骄傲。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佳作,滋养了无数饥渴的心灵;他宁可饿死了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骨气,更为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增添了光彩。</p> <p class="ql-block">寻访朱自清先生扬州故居之路</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故居</p> 6、漫步东关古街 <p class="ql-block">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这条街不仅是古城扬州水陆交通的要冲,也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扬州东关街掠影</p> <p class="ql-block">扬州东关街掠影</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城东关街掠影</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城东关街掠影</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城东关街掠影</p> <p class="ql-block">扬州东关街掠影</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城东关街掠影</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城东关街掠影</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城东关街掠影</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城东关街掠影</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城东关街掠影</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城东关街掠影</p> <p class="ql-block">东关街老字号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东关街位于扬州市中心,由一块块石板铺成主街,走在路上,不时能看到青砖灰瓦的盐商大院,而美食与当地特产小玩意的集中,又给游客增添了逛街的乐趣,不愧为“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p> <p class="ql-block">东关街掠影</p> 7、大运河博物馆印记 <p class="ql-block">烟雨江南行:参观大运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前言:大运河,不是生母,便是乳娘。</p><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始凿于春秋,初通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元代裁弯取直,南北直航;明清维系国脉,臻于极盛。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余公里,历经2500余年,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级行政区,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沟通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向西衔接了亚欧丝绸之路,向东延伸了海上贸易通道</p><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连通了历代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对中国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沿岸人民因之生息、交流、融合。展览以四个部分,全面反映中国大运河的时空变迁、水工智慧、国家管理以及给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大运河"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巨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带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代表,也将在新时代中国创造的壮阔征程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历代运河变迁图</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运河沧桑 王朝基业</p><p class="ql-block">一一大运河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晚期,隋代时第一次全线贯通,元代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它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为确保漕运安全,达到稳定政权、维持统一的目的,由国家开凿和管理的人工运河。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它成为一个伟大农业文明的运行核心,促进了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p> <p class="ql-block">运河由来</p> <p class="ql-block">开礓拓土 沟渠纵横</p> <p class="ql-block">浙江绍兴山阴古道与越国强盛—一浙东运河肇始</p> <p class="ql-block">邗沟初开 吴越崛起</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博物馆陈列品</p> <p class="ql-block">漕运襄助,帝王称雄</p><p class="ql-block">凿破长陇,始皇南巡</p> <p class="ql-block">隋开运河 东都洛阳</p> <p class="ql-block">唐宋对江南运河的治理</p> <p class="ql-block">中间陈列的《南都繁会图卷》,</p><p class="ql-block">《南都繁会图卷》,明代,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南都繁会图卷》现存最早关于明代南京城的图卷》。以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描绘纵横的街市、市面店铺林立、车马行人摩肩接踵,至南都皇宫前结束,绘制了南京经济发达、商业繁荣。</p> <p class="ql-block">截弯取直,纵贯南北</p> <p class="ql-block">市舶之利,营运江南</p> <p class="ql-block">元定大都 通波京杭</p> <p class="ql-block">迁都北京与大运河的维护</p> <p class="ql-block">陈瑄开清江浦</p><p class="ql-block">潘季驯治理黄、准、运</p> <p class="ql-block">明代会通河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宋礼、白英重开会通河</p> <p class="ql-block">黄河、运河分离</p><p class="ql-block">南阳新河</p><p class="ql-block">开通泇河</p> <p class="ql-block">康乾繁盛,维运保漕</p><p class="ql-block">康乾南巡与治河</p> <p class="ql-block">乾隆南巡</p><p class="ql-block">靳辅、陈潢治河与开凿中运河</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天工慧光 中华勋业</p><p class="ql-block">一一大运河的科技成就</p><p class="ql-block">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工程的杰作,以其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证明了人类的智慧、决心与勇气。各具特色的高水平工程规划,出现在不同的水资源和地形地质条件的区段,综合解决了汇水、引水、节水、行船、防洪等难题,大运河由此成为连接南北、疏通全国的交通网络。按照工程系统类别分类,水源工程、水道工程、工程管理设施和运河附属建筑等组成了大运河遗产的基本框架,是中国传统水利科技成就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遗产构成系统</p><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各段工程体系构成及关键工程举列</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13-19世纪)行经及分段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凿渠引泉</p> <p class="ql-block">京杭运河纵剖面高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汶上县湖河泉源图(复制)</p><p class="ql-block">清光绪(1875-1908)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运河模型</p> <p class="ql-block">嘉兴长安闸运行原理</p> <p class="ql-block">禹功俊英 治水名篇</p> <p class="ql-block">神工巧思一一大运河水工科技</p> <p class="ql-block">水工繁峙—一清口枢纽工程</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融通九州 社稷鸿业</p><p class="ql-block">一一大运河的社会作用</p><p class="ql-block">大运河的国家管理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内容纷繁复杂,涉及职官机构、漕运仓储、钞关邮驿与闸坝船政等诸多方面。国家兴衰与运河命运休戚与共,运河通则王朝兴,王朝衰则运河废。大运河贯通了南北江河,也连接了海陆内外,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铸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p> <p class="ql-block">河济天下</p> <p class="ql-block">漕运通流 国运所系</p> <p class="ql-block">驿站功能表</p> <p class="ql-block">邮驿传命 政通令达</p> <p class="ql-block">水主沉浮--大运河与历代战争</p> <p class="ql-block">运通四海--大运河与对外交流</p><p class="ql-block">大运河不仅贯通了中国南北,同时衔接、延伸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贸易往来,既是沟通中外的经济桥梁,也是联结东西的文明纽带。世界文明依靠大运河交流互动,不同文化在大运河的包容下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文化使者</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泽被天下 万民生业</p><p class="ql-block">一一大运河的经济文化</p><p class="ql-block">大运河,不仅是粮食、盐铁等物资运输的交通保障,更是沿岸腹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沿岸各级市镇的兴衰、新旧社会形态的更迭、民间风土人情的移化、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大运河影响都城的选址与规划,也影响沿线工商业城镇的兴起与衰落:塑造了沿线一代代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衍生出丰富长久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运河沿岸及周边窑口分布图</p><p class="ql-block">百炼之镜</p><p class="ql-block">南茶北渐</p> <p class="ql-block">百业新态 兴衰与共</p><p class="ql-block">大运河带来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形态的变化产生了直接影响。水陆交通便利推动沿岸市镇蓬勃发展,行业运输的需求带动漕帮、盐帮等社会组织壮大,经商群体的流动促使商业会馆遍地开花。19世纪末,运河沿岸的民族工商业快速崛起,这些新兴的社会形态与大运河息息相关,依托水路生存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苏州盘门模型</p> <p class="ql-block">风淳物阜 乐享生活</p> <p class="ql-block">神祇信仰 国祭民祀</p><p class="ql-block">大运河的两岸,人们享受着运河舟楫恩惠的同时,也承受着行船水患的危险,官民通过祈祀各类水神以保佑水路畅通、诸事平安,逐渐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传统,</p><p class="ql-block">大运河特有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对民间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地方性神纸崇拜开始出现于运河全域,并逐浙融入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在彰显地域特性的同时,亦促进了南北、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p> <p class="ql-block">京杭道里图(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潞河督运图</p><p class="ql-block">(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2)/江萱</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p><p class="ql-block">《潞河督运图》,绢本设色,高41.5厘米,长680厘米。据考证,作者为乾隆年间的画家江萱。早期一般视《潞河督运图》为记录勒隆年间潞河漕运经济、商贸及民俗盛况的画作,近有学者研究认为,这是一幅展现乾隆年间天津的画卷,描绘了潞河尾闾天津三岔河口一带的漕运盛景和民俗民风。整幅画面以督运官航为线索,以盐坨春季开坨为核心,向左右两侧展开。图中两岸码头、衙署、店铺、酒肆、民居等琳琅满目,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4只,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820余人。人物形态各异,极富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姑苏繁华图(复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p><p class="ql-block">今天的中国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更是活态的交通设施、水利工程、生态廊道、文化景观和旅游目的地,将一如往地对经济社会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运河通,物产丰;运河盛,国家强。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守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博物馆展示的新科技</p><p class="ql-block">裸眼3D,5G大运河风光</p> 8、二分明月 扬州随拍 <p class="ql-block">作为东南重镇和天下第一大都会,扬州的迷人风光、繁华胜景和醉人的都市生活亦使无数墨客骚人沉迷于此,乐不思归。王昌龄、李白、孟浩然、杜甫、岑参、高适、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均曾流连于此,并留下了动人心扉的歌咏之词。诗人杜荀鹤《送蜀客游扬州》咏道:"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夹岸画楼难惜醉,数桥明月不教眠。送君懒问君回日,才子风流正少年。"扬州实不枉"扬一益二"之名。时人姚合的《扬州春词》是这样描写扬州的:"广陵寒食天,无雾亦无烟。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莫唤游人住,游人困未眠。"又云:"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p><p class="ql-block">市鏖持竹入,邻里荡船过。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杜牧《遣怀》则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提到扬州,连杜甫先生也"老夫聊发少年狂",在《解闷》中欣然唱出:"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p><p class="ql-block">北宋时,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和欧阳修先后镇守于扬州,也留下诸多佳话</p> <p class="ql-block">扬州文昌阁</p> A:走街串巷逛古城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扬州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广陵宴</p><p class="ql-block">讲广陵故事,品淮扬美食</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扬州城</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扬州城</p> <p class="ql-block">扬州市第一中学</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扬州运河人家</p> <p class="ql-block">扬州运河人家</p> <p class="ql-block">扬州运河人家</p> <p class="ql-block">扬州城市风光</p> <p class="ql-block">扬州运河风光</p> <p class="ql-block">扬州街景</p> <p class="ql-block">扬州街景</p> <p class="ql-block">江南三大名宅,吴氏宅第</p> <p class="ql-block">扬州大学</p> <p class="ql-block">古运河边的晨运人</p> B: 扬州美食 <p class="ql-block">扬州人的一日之餐通常为三顿,但亦有日食四顿、五顿之人,旧时扬州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p><p class="ql-block">"早上起来日已高,只觉心里闹潮潮,茶馆里头走一遭。拌干丝,风味高;蟹壳黄,千层糕;翡翠烧卖,三丁包;清汤面,脆火烧,龙井茶叶香气飘。吃过早饭想中饭,狮子头菜心烧,煨白蹄酱油浇,大烧马鞍桥,醋榴桂鱼炒虾腰;绍兴酒,陈花雕,一斤下肚乐陶陶。吃过中饭想下午,浇切董糖云片糕,再来一包香椽条。吃过下午想晚饭金华火腿镇江肴,盐水虾子撒花椒,什锦酱菜麻油浇,香稻米粥儿粘胶胶。吃过晚饭想夜宵,一碗莲子羹,清心又补脑,一觉睡到大清早。"</p><p class="ql-block">一一摘自周爱东、李维冰著的《扬州食话》</p> <p class="ql-block">在扬州茶楼喝早茶</p> <p class="ql-block">在扬州茶楼喝早茶</p> <p class="ql-block">在扬州茶楼喝早茶。说到茶馆,现代人都知道广式早茶之名。张起均先生在《烹调原理》之"饮茶"中,对扬州之"茶"名有精彩阐发:"喝茶的风气在中国普遍流行,穷有穷喝,富有富喝。……而要专程到茶馆去喝茶,则东部以扬州为盛……许多人早晨起来连涮牙洗脸都跑到茶馆去办理,接着就吃茶闲坐以度永日。在茶馆里不能光是一味的喝茶,所以一方面就由瓜子花生之类引发出茶果的产生,而以苏州为最。另一方面则引发出各种点心的供应以扬州为最。例如干丝、小笼包、汤包等…</p> <p class="ql-block">品尝扬州美食</p> <p class="ql-block">品味扬州美食</p> <p class="ql-block">品味扬州美食</p> <p class="ql-block">扬州不仅经济繁荣,而且人文积淀深厚。"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古往今来,谁人不熟谙李白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自唐以来,和扬州结缘的文人雅士不胜枚举。扬州本土也诞生过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的张若虚,东渡扶桑的鉴真,著名学者王念孙、王引之,锐意创新的"扬州八怪",以及近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扬州八怪"。</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乾隆年间,扬州成为东南沿海的文化中心,许多诗书画家云集扬州。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鲜、郑燮、李方膺、罗聘(见李玉桑《瓯钵罗室书画目过考》),都是在这一时期寄居或生长在扬州的。也有易汪士慎、高翔、罗聘为高凤翰、边寿民、杨法三人者,或易高翔、李方膺为闵贞、高凤翰者,又有将撰或李菇列入者(见汪黎《扬州画苑录》)。他们多半画花卉,主要继承陈道复、徐渭、朱耷、原济等人传统,但各具风格。他们不受清初正统派"四王"(王烟客、王鉴、王裕、王原祁)、吴(墨井)恽(南田)的影响,个性解放,各抒己长,正统派视之为骚扰画坛的"怪物"。其笔墨技法对近代中国写意花卉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一一以上摘自:由段宝林、江溶主编的《山水中国--苏沪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时代巨浪的冲刷下,扬州除了历史文化的光彩、手工艺和生活技术一一“三把刀(厨刀、剃头刀、修脚刀)”也非常出名,其后的岁月,流落各地的“三把刀”不经意间又为扬州谋得了不小的名声,“扬州蛋炒饭”,“扬州狮子头”,几成扬州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一一摘自周爱东、李维冰著《扬州食话》</p> <p class="ql-block">(部分名词和地名介绍来源于网络搜索以及由段宝林、江溶主编的《山水中国--苏沪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