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的历史名村—右玉樊家窑

王彩蜜

<p class="ql-block">   文/王彩蜜</p><p class="ql-block"> 位于右玉县杀虎口风景名胜区的樊家窑村,这座小小的古村落,如今可能不会给你多么惊艳的体验,但它能够给你最真实地讲述那几百年前拥有的很多奇特、精绝的历史文化故事,以及很多珍贵而深厚的历史建筑记载。</p><p class="ql-block"> 樊家窑北头枕雄伟壮观的明长城,依托混元峰有过闻名而庞大庙宇群,有过繁荣辉煌的时代。在清代几百年间,这里是右玉隆重繁华的焦点,是杀虎口风光最美、最有历史故事的村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详实的史料里、从村里残缺的碑记里、从村民张万军等村民代代相传讲述的记忆中…于是清代名噪一时的塞北江南—樊家窑,曾经华丽的建筑群、曾经佛道儒的盛行、曾经的繁华富庶、曾经鲜活的时光、曾经的辉煌,渐渐地从遥远的历史中向我走来,轮廓逐渐清晰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座古村落,有值得去探究的人和事,当我们拂净尘埃,才发现她神秘的面纱下面,曾有过无与伦比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清代的塞北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云岗的石窟,应县的塔,樊家窑的玉皇阁,浑源的寺庙半空挂”。可见当初右玉樊家窑寺庙群的赫赫名气和壮观阵势,这是在晋北四个和佛教有关联的盛景,说明樊家窑的玉皇阁当时是和云岗石窟、应县木塔、浑源悬空寺是齐名的。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樊家窑世代相传着“不游樊家窑,枉到朔平府(右玉)”的俗语,可见其魅力非凡。这个文官武将儒商落轿下马的地方,确实有过无与伦比的繁华。   </span></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候,樊家窑因寺庙群、乐楼、砖塔、民居的辉煌壮丽;杏林、清泉、奇峰、怪石的风光无限;信仰、文化、戏曲的文明教化而闻名四方。 为衡阳(古右玉)十景之一“混元流碧”盛景就在樊家窑。 </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樊家窑可谓“胥连边外, 别成天地” 。当时有“右卫城看官,杀虎关看钱,樊家窑看景看善”,“樊家窑走一走,可以活到九十九”,“得趣台游一游,可以消去万古愁”的顺口溜。</p><p class="ql-block"> 可见当时樊家窑的人文景观壮美旖旎,自然风光秀色可餐,佛音袅袅,香烟缭绕,是多么和谐宁静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清代详实的文献资料记载,樊家窑曾是右卫城、杀虎口的文官武将、儒商、文人墨客落轿下马的地方,皇家满族八旗子弟和辉煌晋商、文人墨客的足迹,<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永远镌刻在这个秀丽的小山村,也</span>是平民百姓“踩青”(旅游)的胜地,遗落梵音袅袅,历史和文化是樊家窑长盛不衰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透过已经消失的地理名片,搜寻那些曾经带给了右玉繁荣辉煌的建筑。据《山西通志》、《朔平府志》、《清实录》等文献记载和村民一代代口口相传。</p><p class="ql-block"> 樊家窑的混元峰,挺拔而立,格外轩昂。所有建筑都依托混元峰。据年长村民曾手绘的图来看,樊家窑村曾有大小寺庙七八座,乐楼一座。最西面是关公庙,和杀虎口西口古道遥遥相望。这些建筑巧夺天工,巍峨壮丽。远望玲珑剔透,近观庄严肃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夜香火袅袅,钟声不绝于耳。庙里香火极盛,名噪一时,商贸云集,南来北往之人相安共居。</span></p><p class="ql-block"> 据村民张万军讲,在村南沟沿和村东山峰下,有巍巍宝塔两座,和宗教有关,如今塔基仍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原为不同时期的晋商以及右玉的官员筹资修的三教合一寺庙。他们根据自己的信仰和意愿建起来外观、布局、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观、塔,使这里佛教、道教、儒家,三教九流和睦为邻。 兴盛于清代,鼎盛时蔚为壮观:占地百余亩,殿堂、僧房鳞次栉比,常驻僧人近百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玉皇阁属于三层建筑,是当时右玉寺庙建筑中最高的。右玉的庙宇多达几百座,但只有樊家窑的玉皇阁是三层,高庙的主楼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翼角高翘,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内外空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塞北古建筑的精湛的艺术风貌。 和玉皇阁对应的是造型独特的乐楼,玉皇阁庙外旗幌招摇,道旁摊点鳞次栉比,可以称得上为浓缩的的“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和玉皇阁对应的是造型独特的乐楼,美奂华丽,高大巍峨。据一代代村民口口相传,此乐楼比现在留存下来的马营河古乐楼规模还要大,档次还要高。笙歌不断,恢宏壮美的戏台曾在樊家窑的历史中粉墨登场,演绎世间百态,具有润物无声的凝聚和教化作用。可惜的是,在历史的风霜中,戏台已经消失殆尽,只剩遗址还留存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樊家窑在清代辉煌的几百年里,缭绕的香烟和阵阵钟馨声曾占领过的晨晨暮暮,每逢各庙开庙门的日子或庙会期间,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前来进香逛庙会。从早到晚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庙内香火鼎盛,商贾祈福求财,百姓治病求嗣。远近善男信女皆来焚香拜谒,庙里香火兴旺,“玉皇阁”及“樊家窑”的名声不胫而走。</p> <p class="ql-block">  据《山西通志》记载,樊家窑从顺治到嘉庆年间(1656—1818)陆续建立了庙宫亭台,成为关乎国家政教的道教、崇拜神明的地方,有鲜明的政治教化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据乾隆《山西通志》卷二十二记载,在清代的顺治年间,山西介休商人左明宇游览此地,觉得樊家窑风景像“武当胜境”,而武当山是玄天上帝曾经修道的所在,就联络众商人,在樊家窑修建有“元帝阁”;混元峰在中华中原大地北方,于是就又建立“真武庙”;在康熙三十六年增修了通往混元峰的石台阶;在雍正年间修建了“斗母宫”。在设立朔平之府后,首任知府徐荣畴倡议创建,而由次任知府刘士铭修建了“半亩亭”与“玉皇阁”。当时在晋商鼎盛时期,由晋商出资修建的的“关公庙”等几座小庙与“樊家窑乐楼”,详细情况没有记载下来。</p><p class="ql-block"> 地方官员、商人、文人是樊家窑的建设者,也是这里的游览者。他们聚会吟诗、看戏、拜佛、赏花、品杏、郊游休闲,一时成为名胜之所。</p> <p class="ql-block">  在清代,樊家窑混元圣地,每年在农历谷雨前后,满山遍野的杏花盛开之际和农历六月六杏熟之际都举办庙会,期间朔平府(今右卫城)、杀虎关、左云、平鲁、宁远厅(现内蒙古凉城县)等地大量的官员民众携带家眷和各种生活用具前来赏花、踩青、看戏、拜庙、品泉,樊家窑庙会为附近最热闹繁华的庙会。 </p><p class="ql-block"> 多少王孙公子牵马来,无数骚客佳并步行。<span style="font-size: 18px;">车马轿辇、步行的往来络绎不绝。</span>每月几次的大戏小会,络绎不绝的游人来自长城内外,庙里佛梵音袅袅,清净悠远,庙外热闹至极。游人云集于此,有骑马踏尘威风凛凛的驻地将士,有香罗彩轿的豪绅富贾;有插花施粉的太太小姐;有佛门、道家弟子,也有慕名而至的文人骚客和信男信女。</p> <p class="ql-block">  当时樊家窑成为右玉古民俗风情的活化石,右卫城和杀虎口商人的商会会馆、满洲八旗子弟贵族的乐园、边塞驻军将领的“后花园”、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聚会的“桃花源”、善男信女礼佛祈福与踏青观光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可谓名人云集,人文荟萃,热闹非凡,仿如集镇,一度声名鹊起,把樊家窑的的繁荣推向了顶峰。这一时期的樊家窑,彩旗招展,人气兴旺,注入了大量人文元素,成为杀虎口边的“小洞天”,奢华之气,侈靡之风,整整弥漫了清一个朝代,可谓名震晋蒙大西口。</p><p class="ql-block"> 据《山西通志》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樊家窑长住居民159户,1372人,可见当初樊家窑的繁盛。</p> <p class="ql-block">  明修长城,清修庙。 樊家窑是清代大西口经济繁荣昌盛、晋商辉煌的缩影。是什么产生如此大吸引力,使腰缠万贯的晋商和官府在此留连呢?不妨透过历史重雾去窥视当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打造三教胜地和休闲观景之地。</p><p class="ql-block"> 明清以来,晋商崛起扩张,带着英雄豪杰的梦想,驱散着晋商远行的寒酸。这个大背景下,樊家窑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化,互相渗透,交融汇合,在杀虎口大地上落地生根,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还有个因素,在右玉千年金戈铁马的边关,人们希望安宁自在,就把夙愿寄托于此。“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朝廷也为进而巩固边疆区域的和平安宁,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历史潮流,造就了樊家窑的繁荣和辉煌,杀虎口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繁华大市场,大繁荣带动了周边村落樊家窑的大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村民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右玉,美丽的樊家窑也没有逃脱厄运,经历了毁灭性的灾难。1941年冬天,驻扎在杀虎口日伪军拆除了樊家窑庙宇群和乐楼烧火取暖,村里百姓敢怒不敢言,眼看着被毁,樊家窑繁华盛景从此被湮没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樊家窑高低起伏、水流潺潺、山峦拱翠。一个史书上记载着300多年荣耀历史的古村,可惜如今早就风光不在,废墟上一片瓦砺,只剩下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如今,虽然不能饱览昔日群庙之盛容,看杀虎口一年一度的辇会。可通过文字记载,也能想象得到当年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樊家窑的繁华热闹已成昨日辉煌,早已落幕,曾经的辉煌低不过历史的沧桑,樊家窑曾经灿烂文化的标志,庙宇群建筑都荡然无存了,剩下了芳草萋萋的荒芜之地,或连遗迹也难寻觅的美丽传说。但它的美景与文韵,却在厚厚的右玉史卷中散发令人回味的文明馨香。希望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这个历史名村能够绚烂重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