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王安石

翟岳彬

<p class="ql-block">苏轼和王安石,到底是朋友还是敌人?元丰七年(1084年)的一个黄昏,江宁城外的一个野渡口,有两个对北宋王朝举足轻重的人,正在进行一场意义非凡的相会。他们就是苏轼和王安石。苏轼来自四川眉山,被世人传说为文曲星下凡,是皇帝钦点的宰相之才,可他偏偏遇到了王安石。他参加科考,一举拔得头筹,王安石却直言,苏轼的文章华而不实,我若是考官,绝不会录用。而王安石同样是人中龙凤,21岁中进士,49岁做宰相。不贪财,不好色,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为改变大宋国运不惜代价推行变法。可他又偏偏碰到了苏轼。苏轼一次又一次上书,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乘轻车,御骏马,冒险夜行,还偏要快马加鞭。朝堂之上,苏轼不断的弹劾王安石,王安石也不断的打压苏轼。于是,苏轼不得不自请离京,去了杭州、密州、湖州……</p><p class="ql-block"> 他们不断对抗着彼此,也不断遭受周围人的责难。直到有一天,王安石被罢了相,苏轼也迎来他一生最大的劫难,乌台诗案。当时的苏轼,堂堂湖州知州,一方太守,被人直接从大堂上抓走,在大街上推嚷,如同驱鸡赶狗,103天的牢狱生活,暗无天日,让他跌入绝望的谷底。当初那些和他呼朋唤友的人,一个个都对他避之不及,愿意站出来为他说情的屈指可数,苏轼这时候才见识到世情的凉薄,他甚至写下绝命诗,只等一死。这时候有个人向宋神宗进谏,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哪有盛世而杀有才之人的道理呢?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王安石。苏轼怕是怎么也想不到,愿意出手救他的,竟是与他争斗半生的王安石。</p><p class="ql-block"> 乌台诗案五年后,苏轼调任汝州,路经江宁。听说王安石辞官后在江宁养老,便就专程前去探望。苏轼乘船而至,王安石骑驴而来,两个争斗半生的对手在岸边相会的那一刻,似乎已经释然了所有。半生固执,半生坚守,半生浮沉,此刻都化成了过眼烟云。看见疲惫潦倒的王安石,苏轼心中酸楚,船一靠岸,他就跳下船,快步走到王安石面前,说:轼惭愧,今日敢与野服见大丞相,没想到您这么老远来接我,我都没来得及换衣服。王安石哈哈大笑,说:礼岂为我辈设哉。那些礼法哪里是为你我而设的呢!</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沉,尘嚣散尽,江水滔滔。路人可能早已忘记了这两个风尘仆仆的人,时光却永远记下了山野渡口的那个黄昏。苏轼和王安石,大宋王朝耀眼的两颗星辰,曾经是半生的宿敌,此刻却惺惺相惜。想当初,王安石高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却直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对方,他们似乎一直都各持不同,而当喧嚣散去,浮华落尽,苏轼不禁低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王安石不由得感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此时的他们,又何尝没有相似的孤独?曾经,他们都如此渴望登上山顶,最后才发现,山顶并不是人生的常态。苏轼早年得意,却余生失意,此后等待他的还有更多的颠沛流离。王安石被两次罢相,又经历丧子之痛,人生何尝不心灰意冷?他们都见识过庙堂之高,也经历过江湖之远。最后殊途同归的发现,潮起潮落便是人生,浮浮沉沉便是命运,回过头来看,苏轼错了吗?他眼中看到的是百姓疾苦,是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错了吗?他眼中看到的是国库空虚,是边疆的危急。他们似乎都没有错,可似乎又都错了。</p><p class="ql-block"> 两年之后,王安石去世,而苏轼依旧被新旧势力所不容,被不断放逐,他们都逐渐远离历史漩涡的中心,被搁浅在岸边。成了两块伤痕累累的石头。而时间的公正之处恰恰就在于,当历史的洪流呼啸而过,那些当初没有随波逐流的石头反而散发出耀眼的光辉。王安石评价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轼这样评价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载。他们不是仇敌,也无需用朋友两字来限定。大江东去,浪涛滚滚,何其有幸,千古风流人物中有他们二位的姓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