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六尺道赛记

4ever

一、六尺道马拉松<div><br><div>六尺道(six foot track)最初是作为通往珍妮兰洞穴(Jenolan Caves)的捷径规划的。当时,前往洞穴的游客乘火车到达Mt Victoria或Tarana。1879年,Tarana成为唯一的一个可以乘坐马车直达洞穴的火车站,这一垄断持续了十年。看到这些宝贵的交通流量擦肩而过,卡图巴(Katoomba)决定建立一条通往洞穴的马用小径。希望以后可以升级成为可以承载马车的大道。(1960年代开始过一次升级工程,从卡图巴到梅加隆谷,最终以失败告终,一事无成)<br><br>该路线于1884年由威廉·库珀(William Cooper)及其同伴测量勘查。尽可能利用现有的道路,包括据说是野马小径。这条小径由各方在建设马用小径期间标记着卡利科布带(calico strips),在各方的协商下进行了谈判。<br><br>在1887年9月,由总督卡灵顿勋爵第一次完成了从卡图巴到珍妮兰的马用小径记录。<br><br>尽管原始的马用小径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但这条路线仍然对步行者开放,称为“六尺道” ("The Six Foot Track")。<br><br>到了1930年代,由于缺乏维护,这条小径不再适合作为马用小径。1937年绘制该地区军事地图时,克卢斯少校选择使用“六尺道”这个名字,参考了最初的标书规范,即宽度为六英尺。据说这个名字在此之前的几年里在当地口头流传已久。<br><br>1984年经过重建工作后,这条小径重新开放。其中一部分小径经过一个世界遗产地区——珍妮兰洞穴保护区,1984年开始举办的六尺道马拉松比赛吸引了众多参赛者。<br><br>赛道全长45公里,累计爬升约1600米。赛事是非盈利性质的活动,所有收入都捐赠给蓝山消防局(Blue Mountains Rural Fire Service),同时消防局也承担了比赛日的赛道补给工作。<br><br>从第一届的7人参加,到现在近千人的规模,六尺道一直都坚持严苛的关门时间和报名条件。近二十年的关门时间都是七小时,今年的报名要求是全马4:20内完成,或者ITRA表现分407以上,或者其他资格赛事的对应成绩。<br><br>由于赛事组织、赛道风景和整体氛围上佳,比赛报名一直是一票难求,这也是我所知道本地唯一需要报名抽签的赛事。<br></div></div> 二、赛前准备<br><br>尽管早早报名也幸运的中签,去年十一月开始的脚踝韧带受伤折腾了好几个月,所以也就一直没能规律的训练,直到赛前两周才有幸参加了一次Summer姐组织的训练,熟悉了赛道的最后19公里,帮助非常大。 然后准备赛事时发现,资料非常多。YouTube上的赛道介绍,官网提供的各分段参考时间,甚至还有每公里的配速等等,大大缓解了对赛道未知的不安感。 最让人吃惊的莫过于补给站的配置,45公里的路上18个补给站!这是我十几年越野赛经历中补给最密集的,没有之一!难怪强制装备只有水具(折叠水杯或软水壶、水袋,因为环保不提供一次性杯子) 三、参赛包和比赛装备<br><br>周五去领号码布,果然参赛包还是典型的简约风,一张号码和一顶帽子。 不过根据赛前做好的功课,我在寄存包里存放了拖鞋/毛巾/干爽的衣物和一些零食。因为赛事终点距离镇上还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再加上还要等待其他参赛的小伙伴们一起,事实证明这些东西都非常必要。<br><br>由于天气炎热,加上又是第一次参加,赛道经验不足,在装备的选择上还是保守的使用了500ml的软水壶+折叠杯,并且根据自己的预估带了4只能量胶和4条电解质粉、5粒盐丸。因为在15.5和22公里出都会过河湿鞋,所以使用五指袜来防止起水泡。鞋子就是高帮+腿套来避免沙石。 四、赛事历程<br><br>由于赛事的前三公里有集中的窄路下坡,所以合理的分组非常必要。赛事根据大家的报名成绩分成6组,分枪出发。<br>幸亏听从了赛事前辈的提醒,在出发时冲到了前面,前三公里下坡过程非常顺畅,基本没有被前面的人堵住,下坡的节奏也是在可控范围内。<br>从第三到第九公里就是非常好跑的砂土或沙石路,路非常宽且有点小下坡,加上早晨的气温还在凉爽的范围内,太阳也不猛烈。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控制自己的速度,小心被其他人带快了。 过了第十公里开始,有五公里多的单行道。这里是很难超人的,如果遇到慢的选手就会被卡半天。不过一般慢的选手都会选择在宽敞的节点让后面人先过,我大概也只遇到过一次被卡几百米的情况。 15.5公里的地方就是要过最深的考克斯河(cox river),也是整条赛道海拔最低点。今年的水深大概到我胸口的样子,听说有的女生要没过嘴巴了,不会游泳的话还是要注意抓紧绳子,也听有人在河中央是游过去的。 过河后有一排凳子,坐那里可以用水龙头冲洗鞋里的泥沙,工作人员也会帮忙。我感觉鞋里最多进了些细沙,没什么妨碍就接着走了。当时看到大部分的选手都是直接走了,只看到凳子上有一个人坐着整理鞋子。 过了26公里,就都是熟悉的赛段了,前面保存的体力也开始输出,基本上就是一路超越其他人了。不过这种短距离的赛事大家都很拼,基本上进站补个水就发现刚才被我超过的选手就又跑到前面去了。就这样一路拉扯,身边不少人都是差不多的速度。最让我佩服的是有一位看起来6-70的大爷,跑的一点都不慢,经常是我一放松或者是有点上坡的时候就被他超过我,前前后后一起跑了十几公里,打招呼的时候他还称我Boy。直到39公里后才没怎么看到他。 在39公里前的长坡上,忽然感到两边大腿都在跳,是抽筋的前兆。赶紧变跑为走,再补一粒盐丸。来到39公里补给站,停下来吃胶灌满水并兑上最后两条电解质粉,站内的工作人员可能看我停留太久,提醒我说只剩6公里了。我只是想休整一下避免抽筋O(∩_∩)O 到42的最后一个补给站,工作人员说只有2.8公里了,我看看时间刚好5小时,心想5个半小时完赛应该问题不大了,后面只要不崩就行。终点前进入公园,看着加油和欢呼的人群,完赛的喜悦之情洋溢在心中,可是没想到要在公园绕上大半圈,冲刺都冲的没力气了。终于看到拱门,蓄力跳一个,完美收官首次六尺道马拉松。 五、总结<br><br>总体来说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在训练不到位的情况下能拼到最后,也注意控制没有伤痛,补给策略也很成功。从分段数据上来看第二段(15.5-26)是最差的部分,反映出上坡是当前最弱的部分,以后如果再备战六尺道一定要训练臀腿力量,补足这部分的短板。 六尺道赛事的组织得力,赛道上风景秀美,观众和志愿者热情支持,实在是难得的好赛事。再加上独特的过河体验,密集的补给站,我愿意每年都来参加一次。当然还要能够中签才行。<br><br>感谢小安在终点的迎接,Summer姐组织的多次训练和传授赛道经验,Bosco和Sam两位大神在赛道上的带跑,以及众多小伙伴们一起参赛玩耍,让这次越野马拉松的经历充满乐趣。也恭喜所有人都顺利的完成比赛!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