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温斯顿·丘吉尔的一生极其的精彩、华丽。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随军记者、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高产的作家,凭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荣获了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p><p class="ql-block"> 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本书是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后,花费六年时间完成的一套旷世巨作。全书约360万字,这套回忆录比《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还多出了60万字,现已被翻译成中文。</p><p class="ql-block"> 书中收录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等,还包含了2000多幅珍贵的史料图片。</p><p class="ql-block"> 丘吉尔作为一个业余作家,一生写了三套书:《世界危机》(4卷),《英语民族史》(4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两本传记:《我的早年生活》和《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外加四部小说:《马拉坎德远征史》、《河上战争》、《从伦敦到莱迪史密斯》《伊恩·汉密尔顿的进军》 。</p><p class="ql-block"> 其中,自传《我的早年生活》中的一篇文章,还被编入2013年人教版语文初一上册第八课。这篇文章之所以被选入,除了丘吉尔本人的故事很励志,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展示了他华丽的文采,就如他华丽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英国首相(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两度担任)、英国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被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二战期间“三巨头”之一的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终年91岁)出生。</p><p class="ql-block"> 丘吉尔还是一位演说家、画家、作家、记者。丘吉尔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12万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二战美苏英三国领导人)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p><p class="ql-block"> 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Lord Randolph Churchill)是马尔巴罗公爵七世的第三个儿子,是保守党“樱草会”(保守党中的一个派系,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创办人,曾担任过内阁中仅次于首相的财政大臣。丘吉尔的母亲珍妮·杰罗姆是美国百万富翁、《纽约时报》股东之一的伦纳德·杰罗姆的女儿。1881年—1884年,圣乔治贵族子弟寄宿学校。1884年—1887年,汤姆逊学校。 </p><p class="ql-block"> 1888年3月—1893年,丘吉尔进入仅次于伊顿公学的哈罗公学就读。1893年8月—1895年1月,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校的骑兵专业学习。1895年2月,丘吉尔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第四骠骑兵团任中尉。1895年10月,刚刚当上中尉的丘吉尔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亲身体验一下西班牙和古巴当地人民起义的战争,负责收集西班牙军队所使用的枪弹的情报。</p><p class="ql-block"> 《每日纪事报》也聘请他为随军记者,为该报发稿。1895年11月,荣获西班牙红十字勋章的丘吉尔回到英国。1896年,丘吉尔随部队调往印度。之后,印度北部部落爆发了反抗英军的武装起义,他以《加尔各答先驱报》和《每日电讯报》记者的身份发稿,后写了第一部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p><p class="ql-block"> 1900年10月,当选英国保守党议员,从此开始了长达61年的政治生涯。因抨击保守党政府与保守党决裂。 1905年1月,被保守党取消了党员资格。1905年5月,他坐到了反对党的议席中。1906年,自由党上台,丘吉尔获任命为殖民地事务部次官,在任内最重要的成就是推动南非取得自治地位。</p><p class="ql-block"> 1908年9月2日,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与出生贵族却家境贫寒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尔结婚,国王还向这对新人赠送了一根刻有马尔巴罗家族族徽的手杖。</p><p class="ql-block">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8月1日,丘吉尔在收到“德国已经对俄国宣战”的电讯后,自行下达海军总动员令,第二天才得到内阁追认。1915年1月,丘吉尔批准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但最后海军却无法攻占下该海峡,并付出了巨大代价。</p><p class="ql-block"> 1916年5月,丘吉尔卸任皇家苏格兰毛瑟枪团第6营营长,并放弃了中校军衔,回到议会。</p><p class="ql-block"> 1916年9月,达达尼尔海峡战事调查委员会成立,次年1月该委员会发表报告,为丘吉尔重新在政坛崛起提供了契机。1917年7月,自由党党魁劳合·乔治宣布任命丘吉尔为军需大臣。</p><p class="ql-block"> 1918年11月,英国举行一战后的首次大选,选后丘吉尔在内阁内兼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两项职务。1921年,丘吉尔转任殖民地事务部大臣,兼任空军大臣,开始与爱尔兰新芬党谈判,最终允许爱尔兰成为英帝国内的一个自治领。</p><p class="ql-block"> 1924年夏,刚刚成立了9个月的工党政府倒台,丘吉尔代表保守党参选以高票当选,并被首相斯坦利·鲍德温任命为财政大臣,任内推动了英国重新采用金本位制。</p><p class="ql-block"> 1926年,英国职工总会因矿工薪资问题宣布举行全国大罢工,印刷工人也加入到罢工行列中。丘吉尔下令由政府发行《英国公报》,宣传政府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1931年12月,在丘吉尔的第二次美国之行中他遭遇车祸,内脏严重出血,幸好治愈。1936年3月7日,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宣布,德国军队已经重新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对这一明确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行为,英法两国都未表示强烈的反对,只有丘吉尔警告这么做不仅违反条约,而且对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都造成威胁。丘吉尔再次呼吁,英国应该向法国提供协助,以维持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p><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15日,实行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访问慕尼黑,与希特勒商讨苏台德问题。丘吉尔向伦敦新闻界发表了一份声明:这无异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p><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28日,由墨索里尼出面邀请英法德意四国领袖到慕尼黑召开会议。丘吉尔认识到张伯伦有可能做出让步,想提议由反对党人和保守党中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发表一个联合声明,敦促张伯伦坚持立场,但是无人附议。</p><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30日,慕尼黑会议结束,英法两国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迫使捷克从10月1日起撤军,只有丘吉尔等少数人还在抨击绥靖政策。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后的数小时,张伯伦召见丘吉尔,邀请他加入战时内阁。丘吉尔被重新任命为海军大臣。1940年5月8日,张伯伦向国王提出辞呈,并建议由丘吉尔组阁。1940年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上任后丘吉尔首先访问法国,丘吉尔下令撤出在法的英军,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撤出33万多人。</p><p class="ql-block"> 1940年6月13日,丘吉尔第五次访问法国,也是最后一次以首相身份访问法国,他希望游说法国政府继续作战,法国政府已经决定投降。1940年6月17日,戴高乐将军抵达英国,次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了另一篇鼓舞士气的讲话。1940年8月,在丘吉尔的提议下,经过两国艰苦的磋商,以及罗斯福本人对美国国会的游说,美国最终同意向英国海军提供50艘驱逐舰,英国则以租赁的形式将其在海外的军事基地交给美国。1940年9月19日,丘吉尔以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良好的私人关系,帮助英国在最关键的时刻获得了美国大量的支援物资,希特勒决定无限期推延登陆计划,不列颠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1940年12月8日,丘吉尔亲自写信给罗斯福希望美国能够帮助英国。罗斯福将武器弹药支援英国的租赁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p><p class="ql-block"> 罗斯福12月30日发表著名讲话中称“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宣战。当晚丘吉尔就向全国民众发表讲话说要与从前的敌人苏联合作。1941年至去世为止,丘吉尔一直出任五港总督,该职乃属名誉性质。</p><p class="ql-block"> 1941年,加拿大总理威廉·莱昂·麦肯齐·金委任丘吉尔为女皇陛下加拿大枢密院的顾问官,使他同时是加拿大和英国枢密院的成员。</p><p class="ql-block"> 1941年8月,丘吉尔出访美国,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原本处于中立的美国也参战。丘吉尔相信,胜利已经不可扭转。1941年12月22日,丘吉尔冒着被德国潜艇袭击的风险访问美国。</p><p class="ql-block"> 1942年1月1日,丘吉尔代表英国和美国、中国以及苏联的代表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草稿上签字,为战后的世界做出规划。之后丘吉尔又出席了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会议,与罗斯福、斯大林等领导人多次会面,商讨战后世界局势。</p><p class="ql-block"> 1942年8月,丘吉尔亲自访问莫斯科,向斯大林保证盟军很快就会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减轻苏联独自面对德军的压力。1943年11月,丘吉尔与罗斯福以及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做出了敦促日本归还中国领土台湾、澎湖列岛以及钓鱼岛等的决定。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次日丘吉尔向英国人民宣告,英国已经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战争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这主要是因为工党提出的建设福利国家的目标对战后一贫如洗的英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大选中惨败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壮民族(注:原译为“伟大民族”)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开始计划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并多次提到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合众国”的设想。</p><p class="ql-block"> 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铁幕演说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丘吉尔也很早就提出要恢复德国的实力,共同抵御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散。</p><p class="ql-block"> 1951年的大选中,保守党重夺政权,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即位,授予丘吉尔最高荣誉嘉德勋章,并有意封丘吉尔为“伦敦公爵”成为爵士,以表彰其为英国所做出的贡献,丘吉尔拒绝了。</p><p class="ql-block"> 1953年12月10日,丘吉尔凭《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精通历史和传记的艺术以及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类价值的光辉演说。”他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p><p class="ql-block"> 1954年11月30日,丘吉尔80岁华诞,议会两院在西敏寺为他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1955年4月5日,丘吉尔因健康原因而辞职,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伉俪特地亲临唐宁街与丘吉尔夫妇共进晚餐,自他以后,只有哈罗德·威尔逊曾享同样的殊荣。但他则保留议会议席和出任布里斯托大学校监一职至1964年。当他走出唐宁街10号首相府官邸时他吸着雪茄,打出有名的“V”手势向群众致意。</p><p class="ql-block"> 1956年4月,丘吉尔访问联邦德国,因其对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贡献而被授予“查理曼奖”。1958年11月,丘吉尔访问巴黎,获戴高乐总统授予“解放奖章”。</p><p class="ql-block"> 1959年11月,他取得下院之父的名衔,以突显他在下院服务时间最长的资历。1960年,剑桥大学设立丘吉尔学院,以纪念丘吉尔。1963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授予丘吉尔美国荣誉公民称号,丘吉尔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士。</p><p class="ql-block"> 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因中风逝世,终年91岁。英国政府为丘吉尔举行了国葬。他的灵柩在西敏寺停放,供民众吊唁。然后用火车把灵柩运到他的出生地布伦海姆宫附近的布雷顿教堂公墓中,与他的父母亲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温尼伯、汉米敦、京士顿、圣凯瑟琳斯、莱斯布里奇、卡尔加里和渥太华,共有8间院校以丘吉尔命名。2002年,BBC举行“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