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现今“教育严重内卷,学生严重疲惫,家长严重焦虑”背景下,我们秉持“有教无类,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是何等的重要啊!其实,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一直把“有教无类,爱满天下”记在心里,挂在嘴边。因为,我认为基于这样思想实施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最佳的育人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有教无类”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由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来的。翻阅典籍,它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后人对于这句话的意思一直存在两种解读。一种理解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无论高下贵贱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正如孔子招收的三千弟子一样,不以类别待之。另一种理解是不同“类别”的人,通过教育可以消除“差别”,亦即“有教则无类”之意。这不正是我们今天积极提倡并践行的“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爱满天下”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唯有把满腔的爱心都奉献于教育,都给了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有教无类”的理想。对此,“爱满天下”也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教师内心要充满“爱”,因为“充满”才会有“爱”的源源溢出,有“爱”不断奉献;二层是爱的教育是无私的、公平的、博大的,是“满天下”学子都能平等分享的。果真如此,方能达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然而,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大环境着实让人担忧。涉及教育方面的网络舆情接连不断,好像与教育有关的“焦点新闻”能蹭得更多流量似的。同时,可能因为对于教育的评价标准不需要专业化要求,人人都可以说上几句,评判一番。久而久之,教育、学校和老师就成了“四类分子”,一不小心就会被戴上“高帽子”,拉出来“游街示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于是,学校不再有开放的姿态,既杜绝一些安全隐患,也免得让人有炒作“瑕疵”的“契机”;老师们则宁愿自己内心纠结,也避免惹火上身、惹祸上身。整个教育行业则变得小心谨慎,唯唯诺诺,伏地而行。这也许是社会发展到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但是,作为一名老教师,我想如果教育失去了尊严,教师抛弃了执念,学校迷失了个性,那还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才和合格公民吗?所以,面对如今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重要职责,站在教育、学校和老师的立场上,我想说还是要大力提倡“有教无类,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虽然,与陶行知先生相比较,无论是时代背景、生活条件,还是技术水平和教育能力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操守,似乎是一种遗传基因,是天然的职业属性。因此,十余年来,我先后在不同学校做校长,都始终秉持“有教无类,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而且都将它以标语形式悬挂在校园最显眼的地方。(2024年3月7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