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亚,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日照时间最长,年均温度最适宜,空气质量最好。三亚最不缺的是椰乡风情,椰风海韵。在柔软的沙滩,感受潮汐没过脚背,细沙触摸脚丫是怎样的舒服;躺在海边,听着潮起潮落的海浪声是那样的悠闲;临水而居,是一场生活的写意。然而,三亚这个城市的文脉却在崖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亚扬名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之前是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三亚古称“崖州”,也并非是现在的市区地界。在距离市区40公里外有一个千年文化古城,三亚的根就在这里。追寻三亚的文脉,需从崖州古城说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崖州古城,即现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史载,古崖州城在宋朝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使之成为海南岛规模较大的一座坚固的城池。历代的文人墨客,圣贤学者,达官名流的流陪谪居,广东、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的商贾流居落藉,对崖州城的兴盛,具有重要的影响。到了明代时,崖州已具有“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时“崖州”所指多次变更,唐代崖州一度居于琼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崖州之名从岛北移至岛南,其中心区域在今三亚、乐东一带。此后直至民国时期,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崖州一直雄踞琼南。如今,三亚市设有崖州区。“美丽三亚,浪漫天涯”这张已经闻名遐迩的名片,把古崖州的历史文脉和新三亚的美丽时尚连接在一起,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多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崖州古城鲜为人知,名不见经传,如果你不走进去,无法想象这样一处看似安静的地方,文化底蕴有多么惊人。古城,往往会经历了千百年的岁月沉淀。崖州古城见证了三亚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璀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在秦始皇时期,崖州就是当时设立的南方三郡之一,南北朝时期起这里就建制崖州,宋朝后历代的州、郡、县都设在这里,一直都是海南岛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1950年海南岛解放,崖县人民政府在崖城成立,1954年县政府迁往三亚镇,可见当时崖州的繁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祖国南疆第一门——崖城的南门,它滨海面天,有天地人之势,有如定海神针厝落在南海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古城大门前,映入眼帘的石牌上刻着“崖州故城”的字样,而人们往往把这里叫做“崖州古城”。“故城”和“古城”还是有差异,“故城”是指城墙以内的城池,“古城”是泛指,包括城内和城外附近的村野,这两种叫法有其特定范围,都没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穿过城门最先看到的是一座牌坊,题字“少司徒”,明代少司徒钟芳先生就是出生在崖州。墙壁后题写有“德侔天地”四个大字,与之相对应的墙体背面题有“道冠古今”,这八字也是崖城学宫的精髓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崖州古城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的古城墙,后半部分为“崖城学宫”,又称为孔庙,建于明朝年间,在其他地方也有孔庙,但这里的孔庙是中国最南端的孔庙,在崖州古时是当地最高的学府,也是三亚市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孔庙门前“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下马碑,是皇家设立的谕令碑,让人深感古人对儒学和儒者的敬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礼门步入崖城学宫,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牌坊竖立,中间题写“棂星门”三个字,因孔子倡导的儒学被奉为国学,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崖城学宫坐北向南,从崖州城的南文明门沿着中轴线向北伸展,形成一组布局严谨的建筑群。包括大成殿、崇圣祠、月台、东西庑、大成门、名宦祠、忠义祠、节孝祠、明伦堂、灵官祠、棂星门、泮池、藏书祭品库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崖城学宫保存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庙中轴仪轨秩序,其木构架、建造材料、装饰工艺、艺术色彩,真实反映了南方沿海地域传统建筑营造法。学宫的建造,在物质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性表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成殿作为崖城学宫核心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建筑面积221平方米。殿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屋顶。大成殿建筑飞檐翘角,有双龙戏珠的雕刻,黄色的琉璃瓦象征建筑的等级。当时只有皇宫建筑才能使用黄色的琉璃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三亚文化熏陶直接渊源两个女人和一个和尚,一座庙和贬谪流放的达官名仁,他们为崖州的文化发展注入了一己之力,开一方风气,育一邦文脉,正是他们成就了如今三亚深厚的人文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巾帼英雄冼夫人冼英一生在岭南地区为维护祖国统一,治岛安邦,除暴安良,安抚黎民,民族团结,传医授药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当地人称为“岭南圣母”。周恩来总理称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史书上对冼夫人评价很高,主要是她生活在南北朝的梁朝、陈朝和隋朝三个时期,在重大的历史变革中,她都积极维护国家统一,故梁朝被册封为“保护侯夫人”、陈朝册封为“石龙郡太夫人”,隋文帝册封她为“谯国夫人”。因为在她的治理下,岭南地区维持了长达110多年的稳定,她是被岭南民众称为补天济世的“南天一柱”第一大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纺织革新家黄道婆曾在崖州居住40多年,她用自己一身技艺向当地黎族百姓传授纺织技术,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为中国纺织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尊为布业的始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洗英和黄道婆的这种追求,在岁月的发酵下就成了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崖州在鉴真和尚未来到之前,是一个没有佛教活动的地方。鉴真和尚与日本佛教的渊源,无意中给三亚带来了佛教文化。第五次东渡失败,促成了鉴真与三亚的缘分。鉴真东渡因遭遇台风漂泊到崖州,流寓一年多。期间,他修寺庙,授佛法,留下了一座大云寺和一批佛教经书,填补了三亚文化的佛教根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历代崖州人尊孔崇儒,人材辈出。裴士龙得诏命编纂《永乐大典》,其家一门三贤。钟芳父子皆为进士,著述录入《四库全书》,被尊为“岭南巨儒”。他们的成就得益于这里的崖州学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崖州的始祖,都是“罪臣”或“名宦”,他们对崖州的文化兴盛有着重要影响。古崖州远离京城,而成为历代贬谪流放之地。从唐朝起不少名人被奸臣陷害,被流放谪居崖州,包括唐朝宰相李德裕和宋朝宰相丁谓等。被贬之人,是个人的不幸,却成了三亚的大幸。他们委身遐荒,惠行化泽,给崖州注入了新的文化力量,为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两千年建署史,八朝州郡之所”,是崖州古城深厚人文历史的高度概括。作为古三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历史文化遗产蕴涵着三亚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三亚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崖州文化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有过辉煌。时至今日,它仍然有着时代的价值,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应得以继承和发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