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纹面女

向霞

<p class="ql-block">她们是什么民族?她们住在哪?她们为什么要纹面?从各种媒体看到纹面女的照片,无数疑问涌上心头,于是便踏上了探访纹面女之路</p> <p class="ql-block">我国西南边陲有两座大山——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p> <p class="ql-block">这两座大山之间奔流着一条翡翠般的河流——独龙江,独龙江两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独龙族,封面的纹面女就是独龙族人</p> <p class="ql-block">两座大山和一条大江养育了独龙族人民,但也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障碍,把他们封闭在深山老林中与世隔绝</p> <p class="ql-block">独龙江东侧的高黎贡山隔断了独龙族与祖国其他民族的交往,西侧的担当力卡山阻挡了他们与缅甸人民的沟通,造成了李白称之为“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没修路之前,除了攀岩高超的猎手,几乎无人能走出大山。闭塞的地理环境,使这个古老民族成为血统最纯正的华夏族人,同时也成为全国发展最慢、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整个独龙族只有1700多人,现在也不过8000来人</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独龙族固守着人类社会的雏形和那时的生活方式。山外已经过几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而独龙族却依然生活在原始社会状态下,依然观天记时、结绳记事、刀耕火种、狩猎采摘,依然男耕女织、平均分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由此,人们称他们为“太古之民”</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解放军来到这里,感觉仿佛穿越时空进入到原始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独龙族的生存状况非常重视。195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他们为“独龙族”。独龙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一步越千年”的“直过民族”</p> <p class="ql-block">独龙族人民虽然一步跨入社会主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处于“隔岸谈话听得见,见面握手走三天”“出门靠溜索,种地靠攀岩”的生活状态。召集乡亲们开会,只能放炮通知。解决这种落后状态,唯有劈山修路(图为溜索)</p> <p class="ql-block">在陡峭的高黎贡山修路谈何容易!高黎贡山地质复杂,高山河流密布,气候变化多端,自然灾害频发,筑路的机械设备运不进去,施工全靠人扛马驮,最险要的地段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运送</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独龙族人民彻底从贫困中走出来,1956年--1964年,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用了8年的时间,修筑了一条人马驿道</p> <p class="ql-block">人马驿道虽然打通了独龙族人民走出大山的通道,但是一切物资全靠人扛马驮仍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据说,在这条人马驿道上累死的骡马就有2000多匹。党中央决定,必须修一条能通汽车的公路</p> <p class="ql-block">1995年7月1日,独龙江公路开始修建,1999年9月9日,第一辆汽车披红挂彩地开进独龙江乡,独龙族人民从此可以坐上汽车在大山中进进出出</p> <p class="ql-block">尽管有了公路,但仍然解决不了半年大雪封山不能通行的顽症。为此,中央决定,在高黎贡山的雪线下修筑一条长6680米的隧道</p> <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落石和水冲路段的问题,工程技术人员采用修棚洞的方法,确保了行车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棚洞把“瀑布洗车”的危险路段变成了“水帘穿洞”的安全路段,这样的“水帘洞”也成为高黎贡山的奇特景观。2014年4月,独龙江隧道成功穿越高黎贡山,创造了高海拔穿雪山的奇迹,也结束了独龙江公路每年只能半年通车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从1956年开始修建人马驿道到2014年独龙江公路升级工程结束,60多年的开拓,60多年的奋斗,60多年的坚持,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承诺(图中红旗上的文字是习近平的贺信)</p> <p class="ql-block">独龙江公路虽然全年能通车,但是5128米的海拔和4368米的垂直落差,仍让这条公路险象环生。仅长79.9公里的道路,大大小小的转弯就有794个,创下了全国公路“转弯”之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 <p class="ql-block">险峻的道路总是与无限风光相伴。随着汽车在高黎贡山上盘旋,路边的植被也在不断地变化。海拔2000米时,是郁郁葱葱的阔叶林带;海拔3000米时,是高大、挺拔、粗壮的冷杉林带,海拔3800米以上,便是惟余莽莽的冰川雪峰</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的美景目不暇接,有奇峰怪石,有峽谷绝壁</p> <p class="ql-block">有淙淙溪水,有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可谓步步惊心,步步惊艳</p> <p class="ql-block">在诸多美景中,最令我着迷的是处于阔叶林带的“大树杜鹃”。它是一切杜鹃花的老祖宗,也是杜鹃花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平日我们看见的杜鹃花大多属于灌木,养在花圃、花盆里。高黎贡山的杜鹃花长在大树上,属于乔木</p> <p class="ql-block">大树杜鹃盛开时就像樱花、梨花、桃花、玉兰花那样一树一树的,千簇万簇开满了整个树冠</p> <p class="ql-block">3月的高黎贡山杜鹃花盛开,白色的、粉色的、胭脂红色的,星星点点地开在万绿丛中。虽无人喝彩,却依然我行我素地争奇斗艳</p> <p class="ql-block">见过人工栽培的杜鹃花圃,也见过漫山遍野盛开的野生杜鹃花,唯独高黎贡山的杜鹃花让我感到雍容华贵、凄美冷艳,仿若天仙、灿若云霞</p> <p class="ql-block">汽车向上盘旋到千秋洛神树桩观景台时,已到达海拔4200米的高度。原以为海拔这么高的地方,应该只有类似苔藓一样的植物,没想到这里依然郁郁葱葱,生气勃勃。尽管没有了大树杜鹃的踪影,但铁衫、云杉、青冈、箭竹,以及各种杂草仍能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茂密生长</p> <p class="ql-block">环顾观景台四周,几株高大的云南铁杉闪电般地闯入了我的眼球。只见它们冲天而立,傲视群树,虽已褪去绿色,枯萎凋零,但乌黑的树干却更显其刚正不<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铁</span>骨铮铮的品格。当地人视铁衫为神树,视死而不倒的树干为神树桩</p> <p class="ql-block">翻过千秋洛,穿过独龙江隧道就到了独龙江乡。独龙江乡有96个自然村,我们走访了两个——龙元村和普卡旺村</p> <p class="ql-block">龙元村是真正的世外桃源。一般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只是因为人少静谧,有“桃”没“桃”无所谓。元龙村则不然,不仅人少静谧,而且桃花满园。</p> <p class="ql-block">春天的龙元村桃花绽放得热烈又奔放,整个村寨仿佛浸泡在粉红色的海洋中。两千多年前,《诗经》就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展现出一幅华夏先民的生活场景,唐诗宋词中描写山野村落桃花掩映的名句更是数不胜数。也许,用桃花装点家乡才是我国古村寨应有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龙元村住着一名纹面女,她的名字叫江贵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独龙族就有了给女孩纹面的陋习。女孩大约在12岁至16岁时,父母会找人在她们的脸上纹出蝴蝶或树叶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江贵清告诉我,她今年85岁,16岁时被纹面,脸上纹的是枫叶图案。纹面时很疼,之后眼睛、嘴巴都会肿好几天。说时,满脸都是痛苦的表情。如果没有纹面,她应该是“人面桃花相映红”般的美</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独龙族终止了妇女纹面的陋习,现在活着的纹面女不足30人,而且她们之中最年轻的也70多岁了。随着岁月的流逝,纹面女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p> <p class="ql-block">离开龙元村,我们又走访了普卡旺村</p> <p class="ql-block">独龙族人历来是依山结寨,住木楞房或竹篾房。在脱贫攻坚战中,国家出资在宜居的地方修建了安置房,让原来住在高山上的村民搬迁居住</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普卡旺村,房屋成行成列,各项设施比较健全。卫生间、停车场、步道、吊桥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在普卡旺村,我们走访了一户村民。男主人叫普清华,女主人叫腊秀玢。腊秀玢是村里的“优秀妇女”。他俩养育了一儿一女,儿子已工作,女儿还在读书。是幸福指数很高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普清华家的房屋面积不大,两室一厅一厨一卫,非常标准化的设计。电视、冰箱、沙发等电器家具的摆设与现代家庭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唯独厨房与我们不同,多了一个“火塘”。厨房里已有电磁炉,为什么还要架个火塘?看到我一脸的不解,普清华很认真地说:“有火塘才有家。”火塘的火好像从未熄灭,上面吊的水壶一直吱吱地吐着白气</p> <p class="ql-block">燃烧的火塘一下让我穿越千年,回到了独龙族的从前。原以为,经过几十年的紧追慢赶,独龙族人的生活方式已与其他民族相差无几,其实不然,短短的几十年根本不足以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识,虽然一步越千年,但融化在血液里的民族习惯并没改变</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独龙族一直以火塘为家庭单位 。一个火塘就是一个家庭,火塘在家庭在,火塘没了家庭也就没了。独龙族人视火塘为命根,生活条件再怎么变,火塘也不能变。安置房的设计人员什么都考虑到了,偏偏忽略了独龙族人这个最基本的需求,搞得厨房不伦不类,很不适用</p> <p class="ql-block">问及普清华家庭情况,他顿时喜笑颜开地告诉我们,国家按人头给独龙族人每年补助2800元,除此之外,还给留在家乡的成年人安排工作(图为普清华父子)</p> <p class="ql-block">普清华本人是护林员,儿子是水质监测员,妻子是村里的保洁员,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还在读书</p> <p class="ql-block">工作之余,他们会上山种草果(男孩子篮子中的小果,是一种香料),每年收获的草果能卖几万元。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从攀岩溜索到乘车出行,独龙族人民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独龙族人民的安居乐业,客观上为全国人民的安居乐业奠定了基础。独龙乡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达97.3公里,独龙族人的居住实际就是守边保国</p> <p class="ql-block">从守边的效果看,一个独龙族人就是一个士兵,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哨所,一个村寨就是一座堡垒</p> <p class="ql-block">基于上述认识,回头再看党和各级政府帮助独龙族人民脱贫致富所做的工作,倍感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是非常值得的。独龙族的幸福安康,就是全国人民的幸福安康,看似为了“山那边”,实则也是为了“山这边”</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