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首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的第一项就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无疑事关我国能否顺利推进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紧迫。</p><p class="ql-block">国际方面,从ChatGPT爆火,到OpenAI最新发布的Sora出圈,再到英伟达公司凭借GPU在市场上受到追捧,最近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与产业创新热点不断,背后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值得我们研究借鉴。新质生产力究竟怎么“上新”?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而有效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内外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方面有哪些宝贵经验和可遵循的规律?这既是理论命题,也是现实之问。</p><p class="ql-block"><b>科学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b></p><p class="ql-block">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p><p class="ql-block">新质生产力之“新”,既不是新在特定技术,也不是新在特定产业,而是新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重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需要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但并不简单等同于科技创新,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不完全等于抓科技创新。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在创新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新质生产力更强调技术的革命性、颠覆性突破,而不是一般的渐进性创新。因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更注重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因此,注重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不满足这些条件就只是一般性创新,就不是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创新。新质生产力更强调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创新,而不是一般的技术创新。现阶段,新质生产力就是以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企业不一定是技术上最领先的企业,但一定是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取得成功,并实现了产业化。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完全等同于抓科技创新。许多实际案例表明,某项或多项科技的一时领先,并不一定能够给一些国家和地区带来经济的持续繁荣与领先。新质生产力更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部传统工业区的科技水平和东西海岸差距不大,但是仅一代人的时间,由于前者没赶上IT产业和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机会,今天已经完全落伍了。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及时将世界范围内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本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智化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以培育新产业为支撑。</p><p class="ql-block">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但并不等于某些产业本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布局某些特定产业,而是不断形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而不断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地区要想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就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不断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进而形成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竞争力。</p> <p class="ql-block">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使人工智能等新的科技和各种产业加速融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着力推动我国产业跃升。通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开辟新赛道,通过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通过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当前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取得良好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避免一拥而上和同质化。各地各部门和各类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优势来选择发展哪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果脱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以各种行政手段强行推动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可能会导致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进而迫使市场陷入内卷。这种情况下不仅不会发展新质生产力,反而可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p><p class="ql-block">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理解为淘汰传统产业,相反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发展传统产业并不矛盾。一方面,传统产业平稳发展在稳就业、稳增长乃至确保产业安全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不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而且可以转化为新兴产业,通过科技赋能,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载体。抓新质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抓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提质增效,使其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p><p class="ql-block"><b>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b></p><p class="ql-block">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强调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这就要求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新型分配关系、新型消费关系、新型流通与交换关系、新型所有制结构等。具体而言,就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形成统一大市场,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基础上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关系,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和新型消费体系建设。总之,改革创新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p><p class="ql-block">首先,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调融合发展,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关键是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此,必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有好奇心、有使命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因此要鼓励创新创业和基于兴趣的研究与探索,倡导首创精神和原创精神,激发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与环境。为此,要打破目前高校和产业脱节的现象,促进产学研用合作,鼓励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把更多优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人才评价方面要进一步破“五唯”。相关部门要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机制和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p> <p class="ql-block">其次,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活力,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和经营主体公平竞争。发展新质生产力,主体是企业,特别是创新创业型企业,即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必须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同时发挥作用。一般而言,那些已经能够盈利的,或者在短期内能够盈利的科技研发,交给企业、交给市场为宜,而对于那些意义重大且很明确,但暂时看不到市场前景的科技研发项目,则需要政府适当予以扶持。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起初政府支持和引导政策无疑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后来主要是企业自主研发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只有从政府让做,到企业自己想做,新质生产力发展才能具有可持续性。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下来,使其平等获得要素和资源,在公平竞争中加强合作与协同创新。</p><p class="ql-block">此外,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企业家和科学家有国籍,科学和产业却很难有国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等于封闭自守、闭门造车。恰恰相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只有建立在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基础上才能更好实现。当前一些国家在人工智能、5G、芯片等领域对我国部分企业和产业进行单边制裁和打压,试图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实践证明这并不能阻挡像华为一样的优秀企业前进的步伐,只会阻碍全球科技进步。越是这样,我们越要以开放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共享资源、共享市场、共享技术创新成果,让以绿色创新、数字创新、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造福全人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来源:湖南日报2024-03-08</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作者:李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责任编辑:梁瑞</b></p><p class="ql-block">(作者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