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亦有染

昨夜容颜

<p class="ql-block">  《所染》是《墨子》的第三篇,着重论证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道理。文章采用“论点+论据+论证”的模式,布局层层递进、浑然一体,行文转折起伏、一波三折,全文大量运用事例立论,证据充分,逻辑严密,对比鲜明,层次清楚,既有“辟”(以物喻人),又有“侔”(正反相较),还有“援”(引证历史),通篇都在“推”,既有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也包含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不仅飞翔着墨家尚贤之精灵,而且闪耀着墨子逻辑思维之光辉,是一篇十分出色的议论散文,若著文者能细心研读《所染》,亦会有所染。</p><p class="ql-block"> 有染于以小见大,以物喻理。世上最难的两件事,就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和把自己的观点装进别人的脑袋,说理最忌假大空式的说教,站在高位下定义,难以得到受者共鸣。在《所染》的开篇,墨子没有以“君子要如何?小人会如何?”的圣人式说教开篇,而是对染丝这一普通之事有感而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引出“染不可不慎也”之大道理,以小切大,把身边的小事提升到哲学高度。随后,为了论证观点,墨子又推举了十九组例证,故事涉及五十七位历史人物,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论述谨慎其所染的益处和不慎所染的害处,推演染当与不当给个人与国家造成的巨大影响,总结出“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的观点。明·焦竑评论此篇:“以染以喻,得人情物理之概。”(《诸子折衷汇锦》)例证抵万言,故事夺人心,丰富的实例,生动的故事,总有一例能与受者契合,达到无需赘述,就让受者感同身受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有染于正反对比,多方论证。墨子在摆事实讲道理时,并不是平铺直叙,直证到底,而是正反对比,多方论证。首先,墨子列出舜、禹、汤、武王这四位圣明天子,他们“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再相对列举出夏桀、殷纣、厉王、幽王四位残暴天子,他们“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接着,墨子又例举春秋时期的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这五位有作为的国君,他们“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继而对应例举春秋时期范吉射、中行寅、吴夫差、智伯摇、中山尚、宋康六位贪婪残暴的国君,他们“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最后,墨子列举了段干木、禽子、傅说四位,他们“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再对应举例子西、易牙、竖刀三位,他们“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所染当与不当,孰是孰非,三个层面的正方对比,一目了然,全文论证充分,神完气足。 明·孙月峰评论:“铺列近排,收结亦散,视章法之奇处。”(明·归有光《诸子汇函》卷九)</p><p class="ql-block"> 有染于承转启合,夹叙夹议。文章说理一气呵成,论证气韵贯通,承转启合使得文脉通达,夹叙夹议让人信服无辩。通过“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和到“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这两句,墨子顺利完成了由喻物升华到议理,由宏观论述递进到微观探讨的转化;从开头的“故染不可不慎也”,到结尾的“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文章首尾衔接,顺利完成论证闭环,这些关键之句,承上启下,转合有力,画龙点睛。墨子在大量例证的同时,不失时宜的夹叙夹议尤为精彩。例如在正反对比圣明四天子、残暴四天子和春秋五君和春秋六君后,墨子顺势提出:“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之问,得出“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推论,继而得出“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的论断,指出“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的危害,最后再结合前面正反举例,推演出“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的结论。在论证中,墨子没有说教,而是通过夹述夹议,诱导受者自行推论,得到结论,让人信服。</p><p class="ql-block"> 由于《所染》在说理的内容和形式的重要价值,后来,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六国辩士编写《吕氏春秋》时,就直接套用了墨子《所染》的大部分内容,著成《吕氏春秋·当染》,进一步让墨子的思想光辉在烟水苍茫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闪烁,波光粼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