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也说唐朝</p><p class="ql-block">: 百零三</p><p class="ql-block">: 杨炎与刘晏</p><p class="ql-block">:德宗李适重用的宰相杨炎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他所推行的“两税法”,的确是一项对国家、对百姓都有好处的政策。杨炎“两税法”的出炉,使“两税法”成了以后一千多年间,财政变革的不二法则。杨炎也因为“两税法”,走上了德宗朝大臣的最高位置,来到了仕途的颠峰。</p><p class="ql-block"> :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及必返是世间规律。杨炎虽才华横溢,但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在德宗朝还有一位理财的高手,他就是刘晏。</p><p class="ql-block">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刘晏幼年时便才华横溢,七岁举“神童”,他的才华远近闻名。刘晏十岁那年被唐玄宗召见,很受玄宗喜欢。玄宗问刘晏:“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此语隐喻地指出朋党勾结的弊端,小小孩童的论述,使满座皆惊。故《三字经》说:“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p><p class="ql-block"> :刘晏在肃宗朝时,对榷盐法、漕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还创造性地推出了常平法。</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于关东地区,这地区的粮食大部分都是靠江淮一带调运。因为安史之乱,战火频繁,关东地区一斗米竟然涨到一千至一千五百钱,粮食奇缺。运输粮食,主要是漕运,因此刘晏加强了漕运的整顿,合理组织运输,运粮时改散装为袋装,大大减少了粮食的损耗。采用“因地制宜、分段运输”的方法,加快了运输的速度,减少了运输的成本。刘晏还派军队驻在黄河沿岸,防止漕运被劫。刘晏的这一改革,大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从以前的“斗钱运斗米”的状况,变成了每担粮食的运费仅三百四十文,米价聚然下降,使长安城粮价一直平稳。</p><p class="ql-block"> :盐是大众的必须品。刘晏对第五琦推行的榷盐法作了重要的改革,既确保了盐商的利益,也大大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据载:因为刘晏的改革得当,使政府的盐业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刘晏的盐税改革,还大大地避免了官吏们贪污挪用公款。</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户口零落。在刘晏的主张下,废除了不少苛捐杂税。设立“知院官”负责汇报各地丰欠情况。设立“常平仓”,政府在丰年时以高于市价收购粮食,防止谷贱伤农;灾年以低于市价卖给市民,防止谷价飞涨。正如刘晏自己所说:“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年平敛之,荒年蠲之。”</p><p class="ql-block">: 刘晏的理财原则是凡必需的开支一定如数支付,凡不必要的开支应力求节减,为肃宗朝的财政稳定,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肃宗称刘晏是“当朝萧何”。</p><p class="ql-block">:代宗朝,刘晏总领国家财政、度支、盐铁等职务,而且把这些政务管理得井井有条。杨炎十分嫉妒刘晏,也十分害怕刘晏的权力超过自己,因此编造了刘晏“图谋不轨”的罪证。此罪证群臣虽知是决不可能,但疑心很重的德宗,还是下旨将刘晏贬为忠州刺史。后来刘炎又制造了刘晏准备在忠州起兵谋反的假象,使丧失理智的德宗处死刘晏。</p><p class="ql-block">: 刘晏死后,朝中上下都知是杨炎在报复诬陷,纷纷为刘晏抱不平。杨炎为了撇清自己与刘晏的死无关,把刘晏的死归咎于德宗。这一招终惹怒了德宗,把杨炎贬为崖州司马。后不久,怒气未消的德宗又下令处死杨炎。这真应证了“寃寃相报”的古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