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27 登五岳之东岳泰山

走山

<p class="ql-block">继去年首登北岳恒山后,完成五岳之行的目标逐渐形成,今年一月,参加了山友组织的活动,又登临了西岳华山,完成了五分之二的目标。考虑到泰山较近,于是身随心动,说走就走,坐了5个小时夜车直奔泰安,凌晨3.40到达泰山站,下车直接进山。</p> <p class="ql-block">正好有朋友在山东游玩,也想爬泰山,于是结伴同行。</p> <p class="ql-block">到达红门,夜色仍旧沉沉。</p> <p class="ql-block">到达万仙楼检票口,刷身份证进入景区。山东对游客相当友好,60岁以上大多景区,公交免费,刷身份证即可。</p> <p class="ql-block">借助路灯的光亮,走在古道上相当舒服。只是不知道古时的人们摸黑走路是啥感觉?</p> <p class="ql-block">经过“总理奉安纪念塔”(省保)。这是为纪念孙中山灵柩从北京移葬南京,由山东各界人士及山东省政府于总理奉安大典之日,即西1929年(民国18年)6月1日建立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形制寓意为:圆台基上的十二角代表国民党党徽;五棱形碑体代表孙中山制定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的五权宪法;三棱形碑首象征孙中山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p> <p class="ql-block">由“总理奉安纪念碑”北上,在经过的盘道两旁,古柏夹道,浓荫蔽日,人行其间,好象进入了荫凉的洞中,故名“柏洞”。</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光绪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99年张玢立石,题“柏洞”二字,成盘道中的区间标志。</p> <p class="ql-block">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回马岭下,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 意,1979年重建阁楼。</p><p class="ql-block">壶天阁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年间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p><p class="ql-block">廷路又题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p> <p class="ql-block">“回马岭”,据说泰山登至此处,山势陡峭,峰回路转,马不能继续前行,故名。冯骥才先生在《泰山挑山工纪事》一书中,对回马岭有一段描述。</p> <p class="ql-block">中天门,二虎庙。</p> <p class="ql-block">过中天门。</p> <p class="ql-block">盘道起点。光绪23年,这位候补道(相当于付省长)逢母遗命重修了盘道,是位大孝子,也是位体恤民生的好官,其母也是大善之人,母慈子孝。至于修路银两出自何处不得而知,希望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否则就是个沽名钓誉之辈。</p> <p class="ql-block">这盘道实在是个挑战,没完没了的台阶走的让人崩溃,试着采用之字形走法,貌似心理上感觉轻松一点,但腿上的肌肉骗不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过了云步桥,到南天门就是一路陡升。</p> <p class="ql-block">飞来石和五松亭。</p> <p class="ql-block">五松亭(重建)</p> <p class="ql-block">五大夫松是泰山唯一受帝王封赠的植物,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谁知后世讹为五株。明代万历年间,古松被雷雨所毁。</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补植五株松树,现存二株,苍劲古拙,自古被誉为“秦松挺秀”,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松亭旁有乾隆皇帝御制《咏五大夫松》摩刻。</p> <p class="ql-block">对松山和“万丈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丈碑是乾隆皇帝《朝阳洞》诗摩崖石刻的俗称,石刻高25米,宽13米,字径1米,“朝阳洞”诗曰:迥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牖。历险欣就夷,稍息复进走。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p> <p class="ql-block">此处可看到垭口处的南天门。</p> <p class="ql-block">对松山“万丈碑”,为乾隆题诗。</p><p class="ql-block">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泰山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p> <p class="ql-block">上山累,下山也不轻松,看这位女孩估计膝盖打不了弯了。</p> <p class="ql-block">没走南天门,那条路人太多,抄了条近路直插碧霞祠。</p> <p class="ql-block">历经辛苦方得始终,终于到达山顶。</p> <p class="ql-block">碧霞祠前人头攒动,烟雾缭绕,敬香的人无比虔诚。</p> <p class="ql-block">泰山石刻,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泰山历代留下诸多文人墨客官员人等的题刻,有些细细读来很有意味。</p><p class="ql-block">这幅清朝道光年间的游记题刻,记载了来自中央的部级领导在地县级领导陪同下登泰山的情况,下级陪同上级和现今情况颇为相似,可见 朝代更替,官场如一。不过,彼时的朝廷大员,地方官员那体能和精神非今日官员可比。今天我们这些省部级地县级领导,有几人能有勇攀泰山的气魄和体能?</p> <p class="ql-block">“接踵过中天,高山群仰止,为问熙攘人,曾否忆国耻”,这首民国21年(1932年6月)的题诗距“九一八事变”不满一周年,反映了作者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同样,今天登临这大好河山的“熙攘人”是否也曾记得“国耻”?</p> <p class="ql-block">“千山闻鸟语,万壑走松风”题刻,是现代楚图南书法作品,景区管委会于1984年刻于对松亭附近。</p><p class="ql-block">左侧有题刻:“山东按察使、永年胡景桂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四月十八日奉命祀岱宗。先一日登顶治斋,斋香供者大挑,知县姚鹏图、候补知县余嘉珍、泰安县知县卤蜀毛溦陪祭。”</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六年,是公元1900年。</p> <p class="ql-block">1967年毛主席诗词题刻。主席的诗词气势磅礴,书法潇洒,咱不懂书法,可看着就是那么带劲。</p> <p class="ql-block">最喜欢主席的《沁园春》,尤其看到半个多世纪前刻在泰山石上的这首诗,</p> <p class="ql-block">众多咏松题刻。</p> <p class="ql-block">“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想留下这些题刻的不只是为留名,更是抒发情怀。</p> <p class="ql-block">位于泰山最高点玉皇庙南的唐摩崖石刻,也被称为唐玄宗《纪泰山铭》。该石刻刻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所撰书的纪事碑。</p><p class="ql-block">此碑高大约13.3米,宽约5.7米,也有资料记载其高度为12.3米、宽度为5.3米,略有差异可能是测量方法和历史原因导致的不同记录结果。碑文书有24行,每行满行为51字,现存文字共计1008个,均为隶书。这些文字被分为五段:首先叙述了封禅的始因及唐玄宗的气派;第二段考证了封禅的来历和改革旧制的意义;第三段详细描述了封禅仪典的过程;第四段表达了皇帝向昊天上帝永保天禄的决心;最后一段以铭文的形式歌颂了前五位圣君的功绩。除了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外,它还反映了唐代盛世的雄心壮志与务实特点。</p> <p class="ql-block">周围还有宋摩崖、清摩崖以及明清时期的石刻多处,使得这里成为研究帝王封禅史、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的重要场所之一。</p><p class="ql-block">在泰山及其周边地区还留存着众多其他类型的石刻如经石峪《金刚经》、题咏石刻等一同构成了“最大的露天书法博物馆”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碧霞祠里人头攒动。</p> <p class="ql-block">碧霞祠工作人员将供品分发给游客。</p> <p class="ql-block">见到了著名的“泰山挑夫”,估量一下他们所挑的重量,大概在80公斤左右,我们轻装登山,都累的不行,因此特别钦佩这些最朴实勤劳的“体力劳动者”,他们默默挑着生活的重担,无怨无悔,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9.40,到达玉皇庙,海拔1545米,泰山最高点。</p><p class="ql-block">自晨5.10由岱宗坊出发,到登临玉皇庙共用时4个半小时,累计爬升1400多米。</p> <p class="ql-block">10点,我们开始下山,为了不走回头路,我们选择了桃花源路线,这路相比较原路下那无尽的台阶,简直是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全程约18公里,累计爬升1410米。感觉比爬华累些,不过,次日没有腿疼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很快下到西门,乘上摆渡车开行10公里,到了山外公交站,乘车前往冯玉祥墓和烈士祠等处继续游览。</p> <p class="ql-block">登顶泰山,完成了五分之三的登岳任务,了却一份心愿。然而泰山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远远不是这几个小时的登山中能充分了解的,因时间关系,尚有许多地方没有涉足,也有众多泰山石刻里的故事没有听到,也许这些会成为再游泰山的理由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