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姑苏繁华图》雅赏 </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如果说,能够把一代太平盛世定格于画面瞬间, 非徐杨的《姑苏繁华图》莫属! 清代乾隆巳卯年,徐扬用了24年时间,创作了一幅《姑苏繁华图》长卷。画卷以散点透视技法,描摹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赞美乾隆太平盛世。展读该历史画卷,当时最为繁荣的姑苏风物人情,跃然纸上,尽收眼底! </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据徐扬题跋中所述,这幅长卷"自靈巖山起,由木凟镇東行,過横山,渡石湖,歴上方山,從太湖北岸,介獅和两山閰,入姑蘇郡城,从葑盤胥三門,出阊門外,轉山塘橋,至虎邱山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整个画面包括太湖至虎丘近百里的风光山色、地理民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园林等极为丰富的景像。 此图重点描绘了一村、一镇、一城、一街的景况。妙笔丹青,画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水上人家、航运漕行、田园村舍、商贾云集等繁盛图景。 这里有山川、城郭、街巷、桥梁、河道、码头、寺院、庙坛、衙署、民居、店面,有舟楫、学塾、戏台;还有婚娶、宴饮、雅集、授业、科考、出巡、演艺、田作、买卖、渔罟、造屋,以及命相、测字、化缘等场面,是苏州作为江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一个真实再现。 粗略计算,整个画面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客货船只400余只,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是研究"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全图构思巧妙,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笔墨精到,气势宏大,与历史文献相印证,不失其实,无愧为一件写实的杰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作者徐扬,是一位擅长人物、花鸟、草虫的苏州籍宫廷画家。传世作品有《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 、《盛世滋生图》,还有《京师生春诗意图》、《王羲之写经换鹅图》等画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有人认为,《盛世滋生图》即《姑苏繁华图》。其实,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是《盛世滋生图》,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石渠宝笈》注明,该馆收藏的是《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之名,为辽宁博物馆所改。 本视频展示的《姑苏繁华图》,长40米,宽0.83米;盖有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宝笈三编、太子少保秘笈之印,还有乾隆王帝等玉玺和宫廷印章59个。比辽宁博物馆收藏《盛世滋生图》的17个多42个。乾隆皇六次游江南景点齐全,内容更加丰富,画幅更加宏大。 </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姑苏繁华图》由清宫翰林院编修丶国史总纂、书法家何绍基题写。</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目前,该长卷由广州收藏家珍藏,是真是伪,留待科学技术与专家学者去研究评鉴。也许,它或者是一个流落民间,并被历史尘封的艺术瑰宝!</b></p> <p class="ql-block">附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黄汉忠(文化学者评论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姑苏繁华图>雅赏》刍议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作者写《<姑苏繁华图>雅赏》一文,对265年前我国这幅非同小可的名画进行赏析。余读后有一赞,一议,一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一赞</b>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如作者所言,《姑苏繁华图》是我国画史上,少有的具有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伟大画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该画属于视觉上的鸿篇巨作,画幅达到少有的长度,内容丰富繁多。如此巨作,如何欣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由于此画历史地位重要,此前对其进行各个角度的评析欣赏文章,繁多而冗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但作者此文掇菁撷华,引题跋,从姑苏入画地段写起。析其内容:是重点描绘了一村、一镇、一城、一街的景况。析其具体场景:有山川、城郭、街巷、桥梁、河道、码头、寺院、庙坛、衙署、民居、店面,舟楫、学塾、戏台;概括其活动:有婚娶、宴饮、雅集、授业、科考、出巡、演艺、田作、买卖、渔罟、造屋、命相、测字、化缘等。具体到人物,有1万2千余人;房屋建筑有2140余栋;桥梁50余座;船只400余只;商号招牌200余块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指出其在艺术特色上,是使用了中国传统景物国画最为适用的散点透视技法。也即它不是通过只取一个局部景物的单一焦点,进行透视入画;而是用所谓“移动视点”,似边走边看边画,将姑苏城包括太湖至虎丘近百里的风光山色、地理民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园林等极为丰富的景像,全部逐段进行多焦点描绘入画,风物人情,跃然纸上,尽收眼底! </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作者用不长篇幅,就能全面让人领略《姑苏繁华图》丰富内容,让人们了解到此画的重要艺术地位。也让人体会到画作中完整地表现了苏州古城气势宏伟的市井风貌,具有研究"乾隆盛世"形象资料的重大历史价值;及全图构思巧妙,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笔墨精到,气势宏大的艺术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综览此文不失为历来对《姑苏繁华图》评析,篇幅最短,字数最少,而又让人领略全面的生动好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议</b>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此文价值,也不仅如上。其还介绍了此画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徐扬此人。更重要的是他所说的此《姑苏繁华图》,非彼《姑苏繁华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它并不是大家历来公认的辽宁博物馆的那幅长12.25米,宽0.358米、钤印17方的馆藏《姑苏繁华图》画作;而是由广州收藏家所有的长达40米,宽0.83米,乾隆皇帝和宫廷钤印达到59方的另一幅惊人的《姑苏繁华图》画作。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由此,也引出了我的一议。 作者在文中指出:《石渠宝笈》注明,该馆(指辽宁博物馆)收藏的是《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之名,为辽宁博物馆所改。这是没有错的。其实徐扬在此画的题跋中,也自称是“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承认了他的原图画名是“盛世滋生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由此,作者似乎在提出一个问题:即《姑苏繁华图》,真迹到底是哪一幅? 虽然,作者在文末只是提到,所评清末著名字画家何绍基题写画名的《姑苏繁华图》,“是真是伪,留待科学技术与专家学者去研究评鉴。也许,它或者是一个流落民间,并被历史尘封的艺术瑰宝”。他并没有对何绍基款《姑苏繁华图》的真伪,下绝对的结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但是,在经过官方论证,认可辽宁博物馆将收藏《盛世滋生图》,改名为《姑苏繁华图》多年之后,作者提出还有一幅40米长的《姑苏繁华图》存在,并且真假待考,这个问题还是引入关注,值得一议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的一议,其实是:欲知作者所评存在的何绍基款《姑苏繁华图》是否为真迹?目前从它自身存在的信息来看,进行判断也是不困难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首先,从它的钤印来看。何绍基款的《姑苏繁华图》,有钤印59方。其中可资分析的,有“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宝笈三编”等四方钤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大型著录文献,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珍贵藏品,是中国字画界鉴定古迹引用的权威旷古巨著。它先后在1745年成书《石渠宝笈初编》,1793年成书《石渠宝笈续编》,1816年成书《石渠宝笈三编》;初编四十四卷,续编四十册,三编二十八函。三编宝笈总共著录清宫曾经收藏的书画作品,共一万二千多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作者所评的何绍基款《姑苏繁华图》,所钤之谓“石渠宝笈”、“石渠宝笈定鉴”、“石渠宝笈重编”、“石渠宝笈三编”等印,欲要对应的正是《石渠宝笈》前后三次成书著录时,在作品上所钤之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然则,《石渠宝笈》的钤印,也是有规则的。一般说,选入《石渠宝笈初编》的,钤五玺,即“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和“殿座章”(藏品所存位置)五印;选入《石渠宝笈重编》的,加钤“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和“XX宫续入石渠宝笈”三印,称“八玺”;选入《石渠宝笈三编》的,钤七玺,即“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殿座章”(藏品所存位置)七印。藏于以下5个宫殿的再加钤某宫藏印:或“乾隆宫鉴藏宝”,或“宁寿宫续八石渠宝笈”等,称“八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乾隆有时钤印也减至一玺、三玺,有时又加钤“寿”、“古稀天子”、“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豪念之宝”等。 嘉庆时亦仿五玺、八玺格式钤印,至清末宣统时仅钤一,二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从这里,大致已经可以看出,作者所评何绍基款的《姑苏繁华图》上,竟然钤有“石渠宝笈”、“宝笈定鉴”、“宝笈重编”、“宝笈三编”全部《石渠宝笈》三编对应之印。这应该是不可能的。 因为根据记载,徐扬的《姑苏繁华图》,是在1759年被荐献入宫,在1793年被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中,最多只能钤有“石渠宝笈”、“石渠宝笈定鉴”、“石渠宝笈重编”等印;断不会在收入其他作品的《石渠宝笈三编》时,又给它加钤一个“宝笈三编”之印的。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它太例外了。盖此印完全是多此一举,既不合常理,也不合著录事实。此做法,或者是有人存有愚人的想法,但做得过头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叹</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的一叹,是在于作者此文提出了,有一幅新的《姑苏繁华图》长度空前的存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这些年来,声称有多幅《姑苏繁华图》存在的,也不是没有,但多是仿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比如,据“2017年澳门中信秋拍”提供消息,有一幅清代后人以徐扬《姑苏繁华图》之作,加以改良,投以自身画风思想,仿制成长3米,宽0.8米的长卷,后相继被清代篆刻大师陈鸿寿先生,清末画家黄山寿收藏,遂也成文物,拍卖出手价要求达500万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2018英国伦敦古艺术品经典拍卖会书画专场,有一幅由清末民初著名画家吴昌硕亲写画题的绢丝画《姑苏繁华图》,画作长4.41米,宽0.25米,出价人民币500多万元。该画说明:由苏州寒山居士以清代乾隆年间由苏州宫廷画家徐扬所画的当时姑苏繁华景象图创作,再由江南人士用绢丝织制而成,并且由吴昌硕大师亲题画名并写下了500多文字对该图的说明。制作工艺栩栩如生,可谓孤品,甚是难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而据“哈布斯堡2023卡塔尔·皇家艺术珍品拍卖会书画专场”提供的消息,还有一幅长仅1.081米,宽仅0.295米的《姑苏繁华图》,对其作者则直指是徐扬。该画出价人民币978.15万元。说明画面是“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之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止”。据统计,画中约有一万两千余人,近四百只船,五十多座桥,二百多家店铺,两千多栋房屋。《姑苏繁华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完全套用了辽宁博物馆收藏的《姑苏繁华图》描绘的内容。这明显就不是仿画那么简单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但综观国内,像作者见到并给予赏评的这幅《姑苏繁华图》,这样达到长40米规模,钤印达到59方的,无论真伪,都是让我感到惊叹的! 我的一叹,首先是因为它长度是辽宁博物馆收藏款的三倍还多,钤印比辽宁款足足多了42方。此画若为真,那就是惊天大事,天大好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其次作者此文的揭示,无论真伪,认真一想,也都有出我意外的贡献。由是,我叹作者的遇到,也叹他的有心。换与我,也许会自以为有见解,而囿于一时的偏执,便会弃之不顾了。但作者赏析了,记下了,若为真,则作者此文就是对这画坛大事的首次披露。即使最终证之为伪,也是对我国名画《姑苏繁华图》艺术影响力及仿作历史的记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如有人将之收藏以传后世,若干代人后,也许会像上述其他可拍卖仿作一样,也被视为文物。若原作出现意外失传,则作者所评何绍基款的《姑苏繁华图》,岂不成为如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模仿王羲之的《兰亭序》那样,成为王氏行书传之后世的书法珍宝? </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由此,我觉得,作者之文,是值得我此赞、此议、此叹的。他见到了,用自己晓畅的文笔赏析了,记载了,而且对真伪并未下结论。这并非没用,而是推进了对《姑苏繁华图》版本真伪的研究和宣传,是对它艺术影响力传奇的记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作者此文皆有功焉!</b></p> <p class="ql-block">梁国治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