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其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年间。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金代时,这里只是一处帝王游猎的田园园囿,山叫金山,水域叫金海。到了元代,山改名为翁山,水域改为翁山泊。明代时,这组山水被称为“好山园”,展现了如画般的美丽景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皇帝为了给其母祝寿,拓展湖面,把昆明湖挖成了寿桃形状,并在山前山后增建了许多建筑,翁山也改名为万寿山,整个园林被称为清漪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清漪园被焚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修园林,并改名为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地。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将其摧毁。慈禧太后于1903年再次重建,但由于财力有限,只恢复了万寿山前的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牌匾字主要由乾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书写。其中,乾隆皇帝曾为颐和园题写匾额。颐和园内的建筑几乎都有匾额楹联,这些匾联的字也大多由乾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书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在设计颐和园时,选定了郎世宁作为主要的设计家。郎世宁是清代著名的宫廷画师,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而备受乾隆皇帝的青睐。他负责了颐和园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以及许多建筑和景点的设计和绘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是清朝皇室成员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皇帝、皇后、妃嫔以及皇子们常常在颐和园中漫步、观景、品茗、赏花,享受生活的乐趣。颐和园提供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让皇室成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得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提升品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是清朝皇家园林的杰作,体现了皇家园林艺术的精髓。它融合了江南园林的优雅与北方建筑的庄重,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富有韵味的皇家园林风格。颐和园的建筑布局、山水景观、植物配置等都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与多起重要的历史事件紧密相关。</p><p class="ql-block">光绪帝变法:1898年,光绪帝在颐和园的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并在此展开变法行动。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于颐和园的玉澜堂。</p><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入侵: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并占据颐和园,园内的发电机组及电灯设备均被毁坏。</p><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出逃: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期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经颐和园出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在颐和园进行了多项活动。</p><p class="ql-block">她在此地举办了盛大的庆典和寿宴。在1897年,尽管当时中日战争爆发,慈禧太后还是在颐和园举行了她的63岁寿辰庆典,并在德和园大戏楼前观赏了特意为她60岁寿辰而盖的戏楼所演出的“吉祥好戏”。</p><p class="ql-block">颐和园也成为了慈禧太后处理朝政事务的场所。光绪帝在此地召见康有为进行变法,而慈禧太后则在此地反对并镇压了这场变法。</p><p class="ql-block">颐和园还见证了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之间的权力斗争。在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于颐和园的玉澜堂。</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颐和园在慈禧太后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是她个人享乐的地方,也是她处理朝政事务和进行权力斗争的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