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海繁华因缘,不妨从上海开埠说起。 话好像会说得很长,其实不,才百多年。十九世纪中叶, 英帝国对清帝国的鸦片战争之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设租界地,这个长江口附近的小县于是成了个国际码头。不过初初也只是个码头而已。清朝初定时,因为郑成 功的到底不归顺,于是有封海疆的措施,生怕郑氏在南洋 的势力来犯。因此我们看清帝国两百多年,有陆地疆域的 扩张,全无海洋的武功。鸦片战争,本质之一是清帝国全 不懂海,于是在海的问题上一败涂地(没有类似"一败涂 海"的成语),而且一路败下来,终于是逊掉了。上海的开始繁华,大约从太平天国攻打江浙开始,农业中产阶级避难,涌入上海。这些难民到上海的时候,腰里是有钱的,并非瘪三。租界看到这一点,于是迅速建筑大量石库门房屋,或卖或租。石库门在里弄里,里弄口则有可封锁的大门,若暴乱真的侵入上海,里弄口封锁起来,里弄的石库门都是安全的。若里弄守不住,每个石库门也是墙高门固,很能抵挡一阵。对于难民来说,这种大 堡垒套小堡垒的安全设计,真是惊魂的归宿,焉有不买之 理?至此,上海的格局,基本是洋商的独立屋,但有租界 的界栏和军事力量保护;联成网的堡垒石库门,住大清难 民。我们知道,房地产的兴衰,是一地的经济发展指标, 料不到的是,房地产并没有吸尽难民们的资金,大量的资 金迅即投入到商业的其他领域,一个码头实实在在要繁华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知道的是,小到一个店铺,也要有足够的人 手,才兜得转。这就显出苏北、皖南常闹灾荒的"好处" 来了,空着两手的灾民带得一身筋骨进入上海,劳动力的问题解决了。至今上海人言谈话语中还是看不起"江北 人",这"江北人"即是历史上不断进入上海的灾民。江浙人带来了江浙菜。场面菜由扬州、苏州传来,此前扬州因盐商的场面应酬,着实制造了宴席的花样,普通的一个碎肉丸子,也要讨彩头称为"红烧狮子头",点心则是苏式的好,其他的刁钻,至今我们还在饭馆里吃得 到。腌咸干臭则由浙江传人,实惠入味,家常必备。前些 年兴起的上海"本帮菜",其实是码头苦力、江浙下层劳力的日常口食,取其家常即好,搞到崇拜就过分了。至此,十九世纪后半叶,上海的世俗规模有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可以谈一谈其中的"性"了,也就是"海上"的 "花"们了。上海租界的妓女们,有个特点,我们现在也许注意不到,就是"犯禁"。犯什么禁呢?她们可以穿黄颜色的服饰,衣服器具上可以有龙凤的图案,这两样本是皇家独 享,民间禁用的。在中国大陆,凡见到庙顶覆黄瓦,例如 杭州灵隐寺,必是皇帝特许过。民间用黄,只有黄金一 项,因为它本来就是黄的,总不能再涂成蓝的什么的。翠 这种硬玉的兴起,是在慈禧掌权之后,慈禧是西宫,东宫 红色,西宫绿色,绿于是有格了。《海上花》小说里专有 一节是妓女们议论买翠,透露的不是英国人对翠的重视 (翠的专产地缅甸当年是英属殖民地),而是中国皇家的 权力转变。为什么能如此?因为租界是国中之国,大清朝管 不到了。靠了这一点,租界里妓女的花样就多了。她们在服饰上有相当的胆气,例如有名妓爱穿男装, 而且是洋男装,一派英气,手上提"文明棍",也就是短手杖。当年租界妓女出街,好像是时装展览伸展台摆到街上,一般妇女都会从妓女身上学到服饰、佩件的新彩头, 传播开去。这种时髦,一直要到二十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电影基地,才由女明星接过去。我们看现在影剧娱乐版的所有宣传花样,无非还是当年租界妓女们创出来的一套。</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上海,对这一转变很敏感,因此初期的女演员,例 如阮玲玉那一辈的来源,都是广东籍,只有在演员酬金高起来之后,上海籍女演员才多起来。民国初期的法律里, 演员和妓女同属特种行业,透露出当时对演员的认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