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放眼看世界

老仲

<p class="ql-block">作者/老仲</p> <p class="ql-block">【读书放眼看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畅销书作家、天使投资人李笑来曾分享过一件事,是他的亲身经历。他在国外时,认识一个信奉“地平说”的人,时至今日仍坚信地球是平面的,这个人还加入了当地一个“地平协会”的组织,这个协会里的人,每天都会分享搜集地平说的信息和所谓的“证据”,成员们见状,个个情绪高涨,自以为得到了更确切的佐证,并为此沾沾自喜。</p><p class="ql-block">庄子的《逍遥游》里有这样一句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早晨生长的菌没有见过黑夜,夏天鸣叫的蝉没有经历过春秋。喻指一些见识太少、认知浅薄、经历受限的人就像早晨的菌、夏天的蝉一样,不知日有昼夜,月有望朔,年有四季,眼里只有早晨和夏天,不知世界的多样性、时空之广阔无限。唐代政治家、思想家韩愈在其著作《原道》里说: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这也是后来“井底之蛙”成语的出处,表达的观点和庄子的那句话差不多,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庄子是道家,而韩愈尊儒而轻道,但这与我们今天探论的主题无关。知名学者罗翔也说过:“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他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自大傲慢是无知的天然属性,井底之蛙永远只能看到头顶的那方天。</p><p class="ql-block">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人还是有不少的,只是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离我们比较近的事例就像那些整天抱着手机刷视频、看热搜的人,热衷于他们感兴趣的一类事物,不去思考分析,人云亦云。还有我多年前认识的一个人,年龄也不小了,喜军史,姑且称他为军史爱好者吧,很喜欢在公众场所把他道听途说的一些“军事史料”在那里眉飞色舞地夸夸其谈,犹愿与不同观点的人脸红脖子粗地争辩。与其细谈,却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他从来没有认真系统地接触和翻阅有关这方面的专著和资料。这些人盲目所收取的信息并不会增加自己的认知范围和深度,反而将自己困入信息的茧房,作茧自缚,自困于身。一个人如果只关注合乎自己口味的事物,那么就会永远在自己已知的世界里徘徊不前,就会被发展而多样的世界抛弃。</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认知和眼界无非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严格意义上说也是生产实践;一个是远足世界,就是我们常说的行千里路;再一个就是学习,读万卷书,从老师和书本那里获得。</p><p class="ql-block">相比于前两个直接的获得,读书无疑属于间接获得,而读书的获得无疑又是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最容易实现的。</p><p class="ql-block">因此说,在现行世界现行条件下,一个人要有思想有见地,最最紧要的就是要多读书。除了读取一些和自己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书以外,尽量地扩大猎取的范围,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眼界。要多读名著,要系统地读。要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读一些历史、地理、伦理、文学、美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关注信息科学、新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这些前沿新技术的发展,了解一些常识,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p><p class="ql-block">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做井底之蛙。多读书、多接触新知识新事物、多与人接触、多与不同的观点交碰。随着知识密度的不断提高,见识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就会不断提高分辨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不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自醒自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3、3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4、3、10修改</p>